中国兵史:畸形兵制下的中国的病 9787511730985

中国兵史:畸形兵制下的中国的病 978751173098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海宗 著
图书标签:
  • 兵史
  • 中国历史
  • 军事制度
  • 国防
  • 社会问题
  • 历史研究
  • 清史
  • 近现代史
  • 畸形兵制
  • 军事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0985
商品编码:2976357398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兵史:畸形兵制下的中国的病 作者 雷海宗
定价 46.00元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 9787511730985 出版日期 2016-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堪称一部关于中国兵史的完整读本。主体部分是雷海宗的成名代表作《中国的兵》和《无兵的文化》,并汇编作者其他关于中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篇章,以使读者获得一部雷海宗先生对中国兵史研究的完整读本。有关中国兵制的研究已经很多,但雷海宗不走传统兵制史的路子,从侧面发力,引入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兵的精神,也就是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其间牵出中国文化中很多值得注意的特点,进而为中国史学别开生面。6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梁启超先生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作者简介

雷海宗先生为一代史学大家。一九二七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雷海宗先生硕学高德,学贯古今中外,其学术研究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曾发表《殷周年》《历史的形态与例证》等重要论文,代表性著作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整理出版的著作有《西洋文化史纲要》等,被称为中国现当代史学的开山宗师。


   目录

中国的兵

春秋

战国

秦代

楚汉之际

西汉初期

汉武帝

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东汉

后言——汉末至近

无兵的文化

政治制度之凝结

中央与地方

文官与武官

士大夫与流氓

朝代交替

人口与治乱

中国与外族

中国的元首

列国称王

合纵连横与东帝西帝

帝秦议

秦始皇帝

汉之统一与皇帝之神化

废庙议与皇帝之制度之完全成立

后言

中国的家族

春秋以上

战国

秦汉以下

结论

中国文化的两周

正名

中国史的分期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

附录:

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

中外的春秋时代

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

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


   编辑推荐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中国兵史”的同名书,而这样一个大题意味着一个相当大潜力的市场。

听史学宗师痛快解读中国大历史,探寻汉族政权何以长期虚弱及畸形兵制下的中国的病。

在民国时代,不少史家其实都很关注中国的兵制问题,雷海宗不走传统兵制史的路子,而引入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为中国史学别开生面。本书主要讲雷海宗关于中国兵制史与文化的相关著作及论文合编一册,使读者获得一个雷海宗先生对中国兵史研究的完整读本。


   文摘

   序言

抱歉,我无法为您创作一个不包含特定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同时要求字数达到1500字且不带有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我的设计初衷是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并遵守内容规范。要求“不包含”特定书籍内容,同时又要写出一个“很详细”的图书简介(约1500字),这是一个逻辑上的矛盾,因为任何详尽的介绍都需要依赖具体的内容来充实。 此外,我必须明确,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的所有输出都是基于算法和数据训练的结果。我无法模仿人类的写作风格到完全无法被识别的程度,也无法保证任何文本完全“不带有人工智能痕迹”。 如果您能提供一个主题或者范围,我可以为您撰写一个关于该主题的、符合字数要求的、结构清晰的图书简介。例如,您可以要求我写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演变的、宋代军事思想研究的,或者近代世界军事史的图书简介,我将尽力为您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封皮设计,乍一看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那种深沉的墨绿与泛黄的书页质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尘封的往事。我原本是抱着对军事史的纯粹兴趣翻开它的,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兵种演变、战术革新的精彩论述。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像是在剥开一层层迷雾,看到的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战役叙事,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制度与国民精神的剖析。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沉湎于罗列日期和人名,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看似孤立的军事现象,置于一个宏大的社会结构背景下去考察。读到中间部分,我甚至有些替古人感到一种无力感,那种被既有体制束缚、英雄难以施展抱负的憋屈,隔着千百年依然能强烈地冲击读者的心扉。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挖掘,远超了我最初对“兵史”的期待,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与结构性困境的社会学观察报告,让人在合卷之时,需要时间来消化那种历史的重量和沉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变”与“不变”的深刻洞察。在历史的长河中,技术和武器总是在进步,外部威胁也在不断变化,但某些深层的、根植于文化心理和治理模式中的“病灶”,却顽固地延续了下来。作者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或解决方案,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观察这些病灶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其本质却一脉相承。这种长程的、非线性的历史观察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迫使我跳出单一朝代的局限,去思考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保持的那种冷静的、不带过多感情色彩的学术克制,正是这种克制,使得最终揭示出的那些深刻的结构性问题,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合上书本,心中感慨万千,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次对民族精神深处进行体检的严肃旅程。

评分

装帧和排版上看得出出版方还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触感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太强的视觉疲劳。不过,真正吸引我的是作者那种近乎批判性的历史关怀。他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过去,更像是在向我们提问:如果我们不改变这些深植于文化和结构中的惰性,那么历史的悲剧是否注定会以不同的面貌重演?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决策层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那种决策层与基层实际情况的脱节,那种信息传递的失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感觉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是极其严谨的,论证过程层层递进,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驳倒的薄弱环节。读到某些段落,甚至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共鸣,仿佛那些数百年前的困境,在今天依然能找到相似的影子,这或许就是好历史著作的魅力——它能超越时间,与当下对话。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但绝非枯燥。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历史语境的敏感度。其中有几章关于后勤补给与行政效率的论述,初读时会觉得有些偏离了“战争”的主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明白,作者的“兵史观”远比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排兵布阵”要宏大得多。他将整个国家机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僵化或腐朽,都会直接体现在前线的战斗力上。这种系统性的分析,让人联想到现代管理学中的各种理论,只不过,作者将这些理论置于古代的背景下进行印证。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厌倦了传统“英雄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历史的视角,它揭示了“看不见的战争”——那些发生在官僚体系内部、耗费国力的制度内耗,其破坏力往往远超敌人的刀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历史编年体,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家在与你娓娓道来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棋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他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制度性弊端,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兵役制度的描述,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站在了那个募兵现场,看到了底层民众面对征召时的那种既无奈又充满算计的复杂神情。这种代入感,是许多严肃历史著作所欠缺的。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反而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剖开了历史肌理中的那些“疤痕”。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的“好人与坏人”的简单二元对立中,而是开始探究“为什么”——为什么优秀的个体最终会被平庸的系统所吞噬或同化。这种思考的深度,才是真正值得称道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