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电子技能实训导论 | 作者 | 管小明,黎军华,王怀平 |
| 定价 | 42.00元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8229951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21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电子技能实训导论》是作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与指导学生比赛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分三大部分,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及使用、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焊接技术、电子产品的调试与检测、层次渐进式案例教学项目等,并配有相关的课外制作与训练,设计举例将典型电路与趣味电路相结合,具有学生爱学、教师易教的编写特色。 《电子技能实训导论》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开设的电工电子实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参考书,还可供电子技术爱好者和有关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部分 基础知识篇 章 电子元器件 1.1 电阻器 1.1.1 电阻器的特性 1.1.2 电阻器的种类及其命名方法 1.1.3 电阻器的主要参数及标志方法 1.1.4 电阻器的串、并联及其作用 1.1.5 电位器 1.1.6 特殊电阻器 1.2 电容器 1.2.1 电容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1.2.2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及标志方法 1.2.3 电容器的种类、结构及性能特点 1.2.4 可变电容器 1.2.5 电容器的选用及注意事项 1.3 电感器和变压器 1.3.1 电感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1.3.2 电感器的主要参数及标志方法 1.3.3 电感器的种类、结构及性能特点 1.3.4 变压器 1.3.5 电感器、变压器的选用及注意事项 1.4 半导体分立器件 1.4.1 半导体分立器件的型号命名方法 1.4.2 二极管 1.4.3 三极管 1.5 集成电路 1.5.1 集成电路的型号命名方法 1.5.2 集成电路的引脚识别及性能检测 1.5.3 集成电路的种类及选用 1.5.4 音乐及语音集成电路 1.6 其他电路元器件 1.6.1 电声器件 1.6.2 开关及继电器 1.6.3 接插件 1.7 电子元器件的一般选用原则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及使用 2.1 指针式万用表 2.2 数字万用表 2.3 SPl641D型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2.4 双踪示波器 2.4.1 示波器的基本结构 2.4.2 波形显示原理 2.4.3 GOS-620双踪模拟示波器 2.5 仪器设备在使用时的接地和共地问题 2.5.1 接地问题 2.5.2 共地问题 2.5.3 模拟地和数字地 思考与练习 第二部分 基本技能篇 第3章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3.1 印制电路板的基础知识 3.1.1 常用覆铜板的种类 3.1.2 印制板的分类 3.1.3 印制电路的制作工艺 3.2 印制电路板的排版设计 3.2.1 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 3.2.2 焊盘及印制导线的设计 3.2.3 印制板图的设计 3.3 印制电路板的制造工艺 3.3.1 印制电路板制造过程的基本工序 3.3.2 印制电路板的生产工艺流程 3.3.3 手工自制印制电路板 3.3.4 印制电路板的检验 3.4 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制电路板 3.4.1 用CAD软件设计印制电路板的一般步骤 3.4.2 印制电路板CAD典型软件简介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焊接技术 4.1 焊接基础知识 4.1.1 锡焊的机理 4.1.2 锡焊的工艺要素 4.1.3 焊点的质量要求 4.2 焊接材料与工具 4.2.1 焊料 4.2.2 焊剂 4.2.3 阻焊剂 4.2.4 焊接工具 4.3 手工焊接技术 4.3.1 焊接前的准备 4.3.2 焊接操作的正确姿势 4.3.3 焊接操作的基本步骤 4.3.4 焊接操作的基本要领 4.3.5 焊接质量要求与缺陷分析 4.3.6 焊接后的清洗 4.3.7 手工拆焊技术 4.3.8 典型焊接方法与工艺 4.4 工业生产中电子产品的焊接技术 4.4.1 浸焊技术 4.4.2 波峰焊技术 4.4.3 再流焊技术 4.4.4 其他焊接方法 4.5 表面安装技术 4.5.1 表面安装技术简介 4.5.2 SMT装配方案和生产设备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电子产品的调试与检测 5.1 电子电路读图方法 5.1.1 读图的基本要求 5.1.2 电路图、方框图及装配图三者的关系 5.1.3 读图的一般步骤 5.1.4 读图举例 5.2 电子产品的调试 5.2.1 调试人员的基本要求 5.2.2 电子产品的调试方法 5.2.3 调试的步骤 5.2.4 调试中的注意事项 5.3 电子产品的故障检测方法 5.3.1 故障现象和产生故障的原因 5.3.2 检查故障的一般方法 5.3.3 检测故障的注意事项 思考与练习 第三部分 实战技术篇 第6章 开启电子之旅 6.1 电路组装调试过程 6.1.1 面包板上的安装技巧 6.1.2 组装及调试的考核制度 6.2 电容充放电显示器 6.2.1 工作原理 6.2.2 面包板布局图 6.3 LED闪烁电路 6.3.1 工作原理 6.3.2 面包板布局图 6.4 双音调电子门铃 6.4.1 工作原理 6.4.2 面包板布局图 6.5 三极管好坏判别器 6.5.1 工作原理 6.5.2 面包板布局图 6.6 电子萤火虫 6.6.1 工作原理 6.6.2 面包板布局图 6.7 直流电压倍压电路 6.7.1 工作原理 6.7.2 面包板布局图 6.8 声光计时器 6.8.1 工作原理 6.8.2 面包板布局图 课外训练 第7章 步入电子世界 7.1 语音放大器 7.1.1 结构分析及参数计算 7.1.2 电路原理分析 7.1.3 制作与调试 7.2 多路延时电子门铃 7.2.1 结构分析及参数计算 7.2.2 电路原理分析 7.2.3 制作与调试 7.3 叮咚音响门铃 7.3.1 器件选型及参数计算 7.3.2 电路原理分析 7.3.3 制作与调试 7.4 多点监控报警器 7.4.1 音调简介及参数计算 7.4.2 电路原理分析 7.4.3 制作与调试 7.5 流水灯电路 7.5.1 器件选型及参数计算 7.5.2 电路原理分析 7.5.3 制作与调试 7.6 收音机的组装调试 7.6.1 收音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7.6.2 收音机的调试方法及步骤 课后制作 第8章 电子综合实训案例 8.1 频率合成器 8.1.1 锁相环简介 8.1.2 频率合成器设计方案及原理分析 8.1.3 组装与测试 8.2 数字温度计 8.2.1 数字温度计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8.2.2 组装及调试 8.2.3 数字温度计的参数测试 8.3 LED光立方 8.3.1 系统设计方案 8.3.2 硬件电路设计 8.3.3 软件设计 8.3.4 组装及调试 8.4 基于超声波的测距仪 8.4.1 超声波测距仪的原理 8.4.2 系统设计方案 8.4.3 硬件电路设计 8.4.4 软件设计 8.5 32×32点阵LED书写屏 8.5.1 系统设计方案 8.5.2 硬件电路设计 8.5.3 软件设计 课后制作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我是一个极度依赖实体书的读者,对纸张的质感和墨水的清晰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采用了高质量的哑光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舒适,完全没有普通印刷品那种反光刺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书中所有的电路图、流程图和结构示意图,无论是复杂的集成电路内部结构图还是宏观的系统架构图,线条都极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非常精细的元件标记也能轻松辨认。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色彩运用,作者在区分不同信号流或不同功能模块时,选用了克制但有效的颜色标记,既保证了图示的直观性,又不会让页面显得过于花哨分散注意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了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体验。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图表来加深理解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在物理层面的优秀表现,是其内容价值的有力保障。
评分这本新书我刚入手没多久,说实话,第一印象非常不错。书的封面设计很有现代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感觉不像一本传统的技术书籍,反而有点像一本面向未来的探索指南。翻开目录,内容涵盖的广度和深度都超乎我的预期。我之前对电子技术领域的一些基础概念一直感觉模棱两可,但这本书在开篇就用非常清晰的逻辑梳理了整个电子技能的生态系统,从最基础的电路原理到新兴的物联网应用,都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讲解。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层面,而是大量穿插了实际的案例分析和项目模拟。比如在讲解数字逻辑电路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真值表,而是通过一个模拟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搭建过程来引导读者理解,这种“做中学”的方式对我这种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仔细阅读了前三章,感觉之前很多困惑的地方都豁然开朗了。它真正做到了“导论”的定位,为新手铺设了一条坚实且充满乐趣的入门阶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次系统化的思维训练。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系统思维”的重要性,指出在复杂的电子系统中,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模块都是危险的。书中设计了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练习题,它们往往要求读者将软件编程逻辑、硬件选型、功耗预算以及可靠性设计整合起来考虑,这迫使我跳出以往“只关注代码”或“只关注焊接”的局限性。我在解答其中一个关于低功耗无线通信模组选型的案例时,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全局观的价值。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技术选择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成本和性能取舍。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了你如何权衡这些矛盾,如何像一个真正的系统架构师那样思考问题。它提供的工具和视角,足以支撑学习者在未来面对更复杂、更前沿的工程挑战时,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必须承认,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真的值得称赞。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前瞻性视野”。它不仅仅是在复述我们已经熟知的那些经典电子技术,而是勇敢地将目光投向了产业的未来趋势。特别是关于“边缘计算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那一章节,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用一种近乎预言家的口吻,描绘了未来十年电子技能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图谱,这对于我这种正在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灯塔指引。书中对新一代传感器的介绍尤其细致,从量子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到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工艺,信息量巨大但叙述流畅自然,丝毫没有让人感到信息过载的压力。我甚至在书的空白处做了大量的笔记和疑问标记,准备后续去查阅更多深入资料。这本书与其说是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本高屋建瓴的行业趋势分析报告,对提升技术人员的战略思维很有帮助。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有一定基础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于这类“导论”性质的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内容过于浅显,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巧妙地在基础和高阶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例如,在讲述如何使用特定工具进行故障排查时,作者不仅列出了标准的操作流程,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品牌、不同时代设备在设计哲学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常见“陷阱”。这种深入细节的探讨,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个小型的PID控制算法应用到了我家里一个旧的温控器改造项目上,效果立竿见影,反馈精度比我原来瞎琢磨出来的算法好太多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老一辈工程师的严谨与务实,没有过多花哨的网络流行语,每一个技术名词的解释都精确到位,让人倍感信服。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这点我非常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