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1801-2100年-中华传统万年历-樊岚岚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3696

BF-1801-2100年-中华传统万年历-樊岚岚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36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岚岚 著
图书标签:
  • 万年历
  • 中华传统文化
  • 历史
  • 日历
  • 民俗
  • 樊岚岚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工具书
  • 时间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963160
商品编码:297646563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1801-2100年-中华传统万年历 作者 樊岚岚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6963160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457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万年历是一种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历法,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传统万年历(1801-2100年)》集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详细地介绍了天文历法、万年历法表、中国民俗文化、生活百科知识等内容。《中华传统万年历(1801-2100年)》语言通俗易懂,表格随查随用,能帮助您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难题,值得万千家庭购买珍藏!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章 天文历法n
节 历法知识n
万年历的起源n
历书和历法n
阳历n
阴历n
农历n
藏历n
日、月、年n
第二节 天象气节n
太岁n
黄道n
十二建星n
四季划分n
日食和月食n
二十八宿n
朔、望、上弦和下弦n
二十四节 气n
二十四节 气的传统含义n
二十四番花信风n
旬、昼夜、时辰和五更n
气象与农谚n
第三节 天干地支n
十二地支n
干支的起源n
十天干n
十天干配四时方位n
十天干配人体n
六十甲子干支表n
十二支配十二时辰n
十二支配生肖及十二支数n
十二支相冲n
十二支相刑n
十二支相害n
第四节 阴阳五行n
阴阳学说n
五行生克n
第五节 十二生肖n
十二生肖传说n
十二生肖与属相n
n
第二章 1921-2020年万年历法速查表n
第三章 1801-1920年万年历法简表n
第四章 2021-2100年万年历法简表n
n
第五章 民俗文化n
节 传统习俗与礼仪n
传统婚俗n
丧事风俗n
传统称谓n
年龄代称n
生育习俗n
第二节 姓氏起名n
起名原则n
古人起名之道n
起名禁忌n
第四节 古今对联n
春联n
生肖春联n
农家对联n
新婚嫁娶对联n
赏月佳联n
行业楹联n
警世楹联n
寿联n
挽联n
第五节 传统蒙学精选n
三字经n
百家姓n
千字文n
贤言集n
弟子规n
教儿经n
增广贤文n
n
第六章 生活常用知识n
节 实用生活窍门n
衣n
食n
住n
行n
第二节 人体健康标准n
家庭养生与保健n
人体健康值n
调养还需因时而宜n
防止衰老的要诀n
人体常用营养素n
饮食保健及调理原则n
科学饮食禁忌n
自我按摩养生法n
第三节 意外事故自救知识n
家庭急救小知识n
农药中毒急救法n
地震逃生小知识n
火灾逃生法n
第四节 传统养生歌谣n
养生歌n
食粥歌n
不气歌n
睡眠十谚n
饮食养生谣n
长寿食疗歌n
老人十养歌n
四季养身歌n
健身养心歌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万年历(1801-2100年)》涵盖面广,与突出生活实用知识或民俗文化等单一主题的历书所不同的是,这是一部集中华民俗、中华文化常识、万年历表和生活实用知识于一体的历书,多个主题有序统一,语言通俗易懂,数据科学,版式设计精美。《中华传统万年历(1801-2100年)》根据当代百姓的生活实际需求而编写,可以帮助大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是居家生活的工具书。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中华传统万年历:BF-1801-2100年》 穿越时空的智慧结晶,连接古今的生命韵律 本书,一本厚重的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农耕文明的深邃印记。它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日历,而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套流动的生命哲学,更是一把解读自然规律、指导生活实践的钥匙。从遥远的公元1801年,跨越至憧憬的2100年,这跨越两个多世纪的 vast 岁月,被浓缩在这册《中华传统万年历》之中,由樊岚岚女士悉心编纂,并由历史悠久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呈现,书号为978753696。 一、 历史的溯源与传承:百年日历中的文明脉络 翻开《中华传统万年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老而又熟悉的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它以天干地支为基石,融合了阴阳五行、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学的精髓。本书收录的时间跨度从1801年(嘉庆六年)至2100年(庚辰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份标记,更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1801年,清朝正值嘉庆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动荡与变革?2100年,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每一个农耕的播种与收获,每一次节日庆典的兴衰,每一位先贤的智慧传承,都在这本万年历中留下了淡淡的印记。它记录的不仅仅是日升月落,更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天时的生活方式。 本书的编纂者樊岚岚女士,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传统的历法进行了科学的考证与梳理。她不仅仅是将零散的历法信息汇集,更是深入挖掘了传统历法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干支纪年、生肖属相的流变,到五行相克的微妙关系,再到节气的精准划分,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一家在科技与文化出版领域享有盛誉的出版社,此次选择出版《中华传统万年历》,无疑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推广。出版社在书籍的设计、排版、印刷等环节都力求尽善尽美,以最精致的工艺呈现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节气的智慧:解读自然的语言,指导生命的节奏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天象,总结出的关于季节、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更是指导人们生活起居、饮食养生的重要依据。《中华传统万年历》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贯穿全书,详细标注了每个节气的日期、物候变化、农事建议,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养生之道。 例如,立春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本书会详细介绍此时的适宜农事,如“东风解冻,蛰虫初醒,麋角始散”,并提供相应的养生建议,如“春季宜养肝,多食辛甘之品”。而到了夏至,白昼最长,阳气达到顶峰,本书则会提示“夏日多雨,防潮湿;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 七十二候,则是对二十四节气更细致的划分,每节气又分三候,共计七十二候,每候五日。七十二候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更精准地捕捉到自然界细微的变化。例如,在“小满”节气,三候分别为“靡草死,小暑至,蟋蟀居壁”。这短短的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草木枯黄、暑气渐至、蟋蟀开始在墙壁筑巢的景象,充满了诗意与生活气息。本书将七十二候的物候变化详尽呈现,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季节的更迭,体悟自然的微妙律动。 通过对节气的深入解读,本书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自然,学习顺应自然,将自己的生活节奏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协调。这对于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远离自然,生活规律被打乱的状况,具有重要的回归与疗愈意义。 三、 干支与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生命运势的指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记录时间和岁月的独特方式,它们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宇宙运行模型。本书将干支与五行理论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生命运势的独特视角。 每个年份、每个月份、甚至每一天,都与特定的干支组合相对应。这些干支组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会对人的生肖、命理产生影响。本书并非宣扬迷信,而是以一种文化梳理的方式,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个体的命运与宇宙的变化息息相关。 书中会通过对不同干支组合的分析,解释其可能带来的运势特点,例如,某些年份的干支组合可能“利于创新求变”,而另一些则“宜稳扎稳打,蓄势待发”。这些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生的起伏,并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在逆境中保持坚韧。 同时,本书也会提供与干支、五行相关的传统习俗,如生肖的吉凶搭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起居等方式,来平衡五行能量,达到身心和谐。这些内容,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展示,也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的生活建议。 四、 传统习俗与养生智慧:古老智慧的现代应用 一本完整的万年历,必然离不开对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记录。本书详细列举了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到重阳节等一系列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在每一个节日中,都详细介绍了其起源、历史演变、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各地不同的庆祝方式、特色饮食和民间习俗。 例如,在春节部分,不仅会讲解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的传统,还会介绍各地不同的拜年习俗,以及一些关于“年兽”的传说。在中秋节,则会细致描述赏月、吃月饼的传统,并可能提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让读者在回顾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能重温那些充满温情与仪式感的家庭时光。 此外,本书还将传统养生智慧与历法紧密结合。古人认为,“不违时,不逆物”,即顺应自然规律来养生。《中华传统万年历》会根据不同节气、不同季节,提供相应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调养等方面的建议。例如,在冬季,会强调“藏精固本,多食温热之品”,而在夏季,则会提示“清热解暑,避免剧烈运动”。这些建议,都源于千百年来中医养生学的实践经验,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中的养生内容,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强调“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它鼓励读者根据自身的体质和所处环境,灵活运用这些传统养生智慧,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 跨越时空的价值:现代社会的精神食粮与文化传承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华传统万年历》的出现,仿佛一股清流,将我们拉回到那个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日期的工具,更是: 一种文化认同的载体: 在全球化浪潮中,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保持民族文化根基至关重要。本书通过对传统历法的细致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和连接中华文明的窗口。 一种生活智慧的启示: 传统历法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反思过度开发、打破自然平衡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种生活指导的参考: 节气、养生、民俗等内容,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无论是指导农事,还是调整作息,抑或是丰富节日生活,本书都能提供实用的建议。 一种精神寄托的慰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感受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体验古人的生活哲学,能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滋养。 《中华传统万年历:BF-1801-2100年》,由樊岚岚女士倾力编纂,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集历史、天文、哲学、民俗、养生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精美的制作工艺,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当代读者。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悟的现代生活指南。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了解过去,更能启发未来,在古老智慧的光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与人生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BF-1801-2100年-中华传统万年历》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时间概念的独特理解。我总觉得,时间并非冷冰冰的数字流逝,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生活智慧。 这本书穿越了两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让我充满好奇。我特别希望它能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通过万年历来规划生活、安排农事、以及举行各种传统节日的。我想知道,在过去的某个年份,某个节日,人们是如何庆祝的?这些习俗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新时代,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思考。例如,在现代都市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传统节气的养生秘诀?我们又该如何在新环境下,重新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文化记忆?

评分

拿到这本《BF-1801-2100年-中华传统万年历》后,首先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精美的设计和印刷质量。封面上的纹样和配色,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古典韵味,让人一看就心生喜爱。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仅内容要精彩,其载体本身也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这本万年历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密,都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 我特别关注它在内容上的深度。一本万年历,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日期,那未免太过单薄。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挖掘每个日期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某些特殊的日子,它是否会介绍相关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或者是名人的生平事迹?另外,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节日非常感兴趣的人,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关于这些节日起源、演变以及各地不同习俗的详细介绍。尤其是我对于一些已经渐渐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希望能在这本书里重新找到它们的踪迹,并了解到它们在不同年代是如何被人们庆祝和纪念的。

评分

我购买这本《BF-1801-2100年-中华传统万年历》,最看重的是其“万年历”的功能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于许多人来说,万年历可能只是一个查询日期和节日的工具,但我相信,一本真正优秀的万年历,应该承载着一个民族对时间、对宇宙、对生命的理解。 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够看到详细的关于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介绍,比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是如何相互关联、如何运作的。我也非常期待它能提供关于这些历法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案例,例如古代的农耕生产、天文观测、甚至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养生之道,是如何与万年历紧密结合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是“知道”一个日期,更能“理解”它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运用。

评分

这本《BF-1801-2100年-中华传统万年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穿越时空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我了,它涵盖了从1801年到2100年,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这本身就显得非常大气和厚重。我尤其好奇,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一本主打“中华传统”的万年历,是如何去承载和呈现如此悠久的历史智慧的。 我猜想,它不会仅仅是简单的日期标注,而是会融入大量的中国传统历法知识,比如节气、干支、农历日期、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和习俗。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翻阅这本书的场景:指尖划过那些古朴的字体,感受着时间流转的韵律,仿佛能听到古人关于农耕、祭祀、节庆的低语。这本书是否会解答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问,比如不同节气对生活起居和养生的具体指导?又或者,它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的思路?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又充满文化底蕴的内容,让我不仅仅是“知道”日期,更能“理解”日期背后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历法开始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这本《BF-1801-2100年-中华传统万年历》,以其跨越两个多世纪的时间轴,以及“中华传统”的定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对于这本万年历最深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明的桥梁。 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的不只是简单的日期和节气,而是关于中国人在不同时代如何理解时间、如何安排生活、如何感受季节变化的智慧。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农事节气的指导,帮助现代人重新认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或者,它是否会收录一些在特定时期内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并与万年历的日期巧妙结合,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历史的脉络?我对这本书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深度挖掘尤其感兴趣,希望它能启发我们思考,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如何去守护和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基因,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