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曹氏风筝工艺 孔令民 9787565622328 口述人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曹氏风筝工艺 孔令民 9787565622328 口述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口述人:孔令民 整理人:唐丽香 马潇婧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风筝
  • 传统工艺
  • 口述史
  • 曹氏风筝
  • 孔令民
  • 文化传承
  • 民俗
  • 手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22328
商品编码:297646661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曹氏风筝工艺 孔令民

定价:45.00元

作者:口述人:孔令民 整理人:唐丽香 马潇婧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56223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丛书历时三年,耗资百万,集百人团队之心血,注重每个细节,是全国首套北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本书为丛书一员,是全国首本曹氏风筝口述史,内容真实可靠,版式文雅新颖,图片夺目出彩,是业界的良心制作。

内容提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氏风筝传承人孔令民亲自口述,涵盖了曹氏风筝的发展过程、昔日辉煌、传承脉络、工艺绝活、制作过程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生命体验、历史变革。

目录


作者介绍


孔令民,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生于1947年11月,北京人。从小受父亲影响,从20世纪60年始协助其父整理、复制曹氏风筝。“”中,曹氏风筝被当作“四旧”废弃,1976年,他响应“发展手工艺”的号召,再次协助其父制作和传授“曹氏风筝”,1978年,孔令民与北京艺术学院赵彝先生共同在北京顺义、平谷、昌平、房山等地区向残疾人传授做风筝的技艺,并于1979年至1981年间在北京颐和园举办了届“北京传统花卉展”和两届“北京传统风筝展”。多年来,他一直用教学等方式为“曹氏风筝”的推广和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将风筝技艺传授给儿子,并把作品刊登在小学的美术教材中,使很多中小学学生了解“曹氏风筝”,并将其传承下去。

文摘



序言



飞舞的时光:非遗传承的脉络与匠心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关于技艺、关于传承的故事。它并非仅仅是一本纸质的书籍,而是承载着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一双双饱经磨砺的手,以及一个群体对民族文化不懈的坚守。我们所要讲述的,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无数古老的技艺如同星辰般点缀着历史的长河。它们是先祖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文化基因的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珍贵的非遗技艺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手艺,更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哲学思想的活态文化。如何让这些“活化石”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便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走进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不直接呈现那些技艺本身,而是聚焦于传承的“人”。这些人,是技艺的血肉,是文化的灵魂。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将祖辈传下的手艺,一点一滴地延续下去。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坚持、关于牺牲、关于热爱,更是关于一种深沉的责任感。 想象一下,一位老匠人,他的手指粗糙而有力,指尖布满了细密的沟壑,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是无数次精雕细琢的印记。他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辈学习技艺,从最初的笨拙模仿,到后来的熟能生巧,再到融会贯通,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什么?是年少时的好奇与迷恋,是青年时的困惑与瓶颈,是壮年时的担当与传承,还是老年时的欣慰与担忧?他的技艺,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更是内在的精神。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技艺?它是谋生的手段,还是毕生的信仰?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时,他是否曾犹豫过?当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不再感兴趣时,他又如何感到? 我们所记录的,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点滴。它不是枯燥的理论阐述,也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朴实无华的口述。就像你坐在炉火旁,听一位长者讲述他年轻时的经历,那些细节,那些情感,那些细微的表情,都构成了最真实的历史。通过口述,我们可以触摸到传承人最柔软的内心,感受到他们最真挚的情感。 每一项非遗技艺的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精湛的操作流程。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技艺的传承,往往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就是要将这些“人”的故事放大,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例如,我们可能会听到关于某个特定技艺的起源传说,它可能充满了神话色彩,却也折射出古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我们会听到关于技艺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是原材料的稀缺,可能是工具的改良,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误解和质疑。我们还会听到,在技艺濒临失传的边缘,传承人是如何孤身一人,或者联合少数同道,艰难地维系着这份宝贵的遗产。 这本书,也可能触及到传承人对于“创新”与“守旧”的思考。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如何让技艺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他们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或许,有的传承人会固守传统,认为任何改变都会破坏技艺的神圣性;有的传承人则会积极探索,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科技、设计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些不同的观点和实践,都为我们理解非遗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更深层次地,这本书还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传承”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像一个文化的基因库,储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当这些技艺得以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我们的根在哪里。 这本书所关注的,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却创造着不平凡价值的个体。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守护者。他们的口述,是鲜活的历史,是珍贵的财富。通过这些口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匠人的初心,体味到传承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这本书,就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一个鲜活的面孔,一段动人的往事。它让我们看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花费毕生的精力,去打磨一件器物,去演绎一段旋律,去传承一项技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多元,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我们相信,当读者翻开这本书,不会仅仅看到文字,更能听到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诉说。那些诉说,会像涓涓细流,滋润我们对传统文化日渐淡漠的心灵;会像清风拂过,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民族根脉的眷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与文化对话的邀约。它邀请你,一同走进那些鲜活的生命故事,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理解匠心独运的意义。 它或许会让你想起,你记忆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传统元素;或许会让你对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匠人产生新的敬意;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文化的根基,是多么的重要。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们内心深处的世界。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为守护文化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传统与未来,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意外发现了一个静谧的角落,可以安放一颗渴望传统、迷恋手工的心。我尤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定位,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件物品,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技艺的延续。曹氏风筝,仅仅是听名字,我就能联想到那些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自由飞翔的画面,那是一种自由,一种纯粹的快乐。而“口述史”的形式,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我知道,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往往是口口相传,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孔令民这个名字,以及那串严谨的ISBN号,都表明这本书的出版是严肃而认真的。我非常好奇,这位曹氏风筝的传承人,他讲述的故事会是怎样的?他会不会分享他与风筝结缘的初衷,他的学艺过程中的趣事,以及他对手艺的理解和感悟?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工艺是如何被珍视、被保护、被发扬光大的。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认识“传统”的魅力,理解它不仅仅是过去,更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凝结着时间和心血的手工艺感到着迷,尤其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传统的技艺。这本书的标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曹氏风筝工艺”立刻吸引了我,让我联想到了在北京的街头巷尾,那些曾经飘荡在天空中的各式风筝,它们不仅仅是玩具,更是承载着人们对于自由、对于美好愿景的寄托。孔令民这个名字,以及随之而来的9787565622328这个ISBN号,都说明了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收藏价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曹氏风筝的独特之处,比如它在制作工艺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曹氏风筝的传承人又是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我设想,这本书会通过口述史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故事,他的匠心,他的热爱,将通过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质朴和真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暗红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书名,仿佛能闻到纸张和墨水的古老气息。我拿到它的时候,就忍不住翻开了扉页,虽然名字叫“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但“曹氏风筝工艺”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觉得,那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不仅仅是手工的技巧,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是祖祖辈辈的匠人精神。孔令民这个名字,以及后面那个9787565622328的ISBN号,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经过精心策划和严谨出版的。我好奇曹氏风筝的“曹氏”究竟是姓氏还是某个家族传承的代号,这种家族式的传承,往往蕴含着最纯粹的技艺和最深厚的情感。我设想,书中一定会讲述很多关于风筝的故事,从选材、扎骨、糊面、彩绘,到放飞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一段充满智慧和耐心的旅程。我期待能读到关于风筝制作的细节,那些古老的工具,那些传承下来的秘诀,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工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口述史的形式,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意味着我将听到最真实、最鲜活的声音,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位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感受他对手艺的热爱和执着。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内心涌现出一种久违的期待感。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其中最珍贵的瑰宝。“曹氏风筝工艺”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放飞风筝的美好回忆,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无限向往。9787565622328这个ISBN号,预示着这本书的出版是经过严谨的考量和专业的编辑。我非常想知道,这位曹氏风筝的传承人,他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口述史的形式,给了我一种亲临现场、聆听教诲的感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深入了解曹氏风筝的独特之处,它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期待能够感受到传承人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和执着,体会到他们为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匠人精神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给我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感觉,书名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这个定位,就意味着我将要接触到的是最真实、最生动的一手资料,而“曹氏风筝工艺”则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一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充满诗意的艺术形式,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孔令民这个名字,以及那个严谨的9787565622328的ISBN号,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特别好奇,曹氏风筝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它在造型、材质、制作工艺、彩绘等方面,是否有什么祖传的秘诀?传承人口述史的形式,更是让我期待,我希望能够听到最直接、最感人的故事,了解一位匠人如何将毕生的心血倾注在一门技艺上,如何面对时代变迁,坚守初心,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