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室内设计思维创意方法与表达 |
| 作者: | 盖永成 等 |
| 定价: | 69.0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ISBN: | 9787111560135 |
| 印次: | 1 |
| 版次: | 2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系统阐述设计思维与创意的理论与方法,详细介绍了与室内设计相关的设计思维方法、设计创意的过程以及设计表达与实施等内容,并针对当代设计大师的创意思想和设计思维创意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开发读者的思维想象,便于读者了解当今设计的潮流与趋势,理解设计思维的方法与逻辑。全书分为7章,包括设计本源、设计构思、思维方式、功能空间、过程与表达、设计与实施、当代设计大师的创意思想。本书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基础知识及合理的方式方法,并供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参考。 |
| 目录 | |
| 前言 第1章设计本源 1.1概述 1 1 1人类设计创新的起源 1 1 2人类设计创新的阶段性 1 1 3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创新与开发 1 2问题的提出 1 21信息收集与积累 1 2 2素材组合、移植、归纳 1 2 3主题性概念 1 24整体性概念 1 3面对客户群与使用人群 1 3 1沟通、交流、融合 1 3 2了解客户 1 3 3客户需求 第2章设计构思 2.1理解设计 21 1思维结构与创造能力 2 1 2叙述、感性、说服、创新 2 1 3原创、多向、想象、突变 2 2灵感来源 2 21灵感的点化、启示、遐想 2 2 2灵感的突发、亢奋、创造 2 2 3灵感的引发 2 24感悟自然 2 2 5空间气氛的联想 2 2 6建筑“生命”的延续 2 3风格与趋向 2 3 1时代的记忆 2 3 2情感的“表象” 2 3 3人性化设计 第3章设计延伸 055 3.1设计的文化质 3 1 1设计的文化属性 3 1 2设计的美学价值 3 1 3跨越边界的设计 3 1 4记录地域文化的印象 3 2适度设计 3 21现状分析 3 2 2多与少 3 2 3适量与量度 3 24共生 第4章设计思维 4.1设计思维 4 1 1思维模式 41 2设计思维的程序 4 2设计创意 4 2 1方案构思 4 2 2素材再造 4 3创意新解 4 3 1智慧与激励 4 3 2推理与创新 4 3 3意识与再造 第5章功能空间 5.1平面功能分析 5 1 1面积的分摊、界定 51 2平面功能分区与流程 5 2空间的形态 5 2 1空间点、线、面的交织 5 2 2空间的尺度、比例与模度 5 2 3空间流动的音乐 5 3色彩性格的体现 5 3 1空间色彩的视觉 5 3 2色彩的心理和生理效应 5 3 3空间的色彩创意 5 4灯光意境的营造 5 4 1光的艺术魅力 5 4 2灯光照明设计的性 5 5陈设与氛围的营造 5 5 1室内陈设的定义 5 5 2配饰设计的分类 5 5 3室内陈设的作用 5 54室内陈设的布置原则 第6章过程与表达 6.1方案演变 61 1概念转化为图像语言 61 2方案视觉语言的形成 6 2表达的形式 6 21手绘表达 6 2 2模型表达 6 2 3计算机辅助设计 6 24设计数据化的实施 6 3设计实施 6 31材质的组合 6 3 2视觉与触觉 6 3 3材料样板配置 第7章当代设计大师的创意思想 7.1弗兰克·盖里(燃烧的天际线) 7 2扎哈·哈迪德(飓风的流动) 7 3凯莉·赫本(天人合一) 74贝聿铭(自然的空间) 7 5季裕棠(无限猜想) 7 6矶崎新(未来的空中城市) 7 7隈研吾(消失的建筑) 7 8乔治·雅布与格里恩·普歇尔伯格组合(原味与独) 7.9 BIG设计团队 7.10 MVRDV设计团队 参考文献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自我对话。作者提出的“反向设计思维”,让我开始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设计原则,并从中找到突破口。我一直觉得,好设计应该是符合主流审美的,但书中却鼓励我们去拥抱个性和独特性。它让我明白,有时候,跳出舒适区,去探索那些不那么“安全”的选项,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中关于“意境营造”的讨论,尤其让我着迷。它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延伸到了精神层面。如何通过设计,去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去唤起一种共鸣,这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我开始思考,我的设计能否让居住者感受到一种宁静?能否让他们在疲惫一天后,找到一个释放压力的港湾?这种对情感的关注,让设计不再是冰冷的建造,而是充满温度的关怀。
评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室内设计并非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艺术、心理学、甚至哲学息息相关。作者在探讨“色彩的心理学”时,让我意识到,每一种颜色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含义,而如何巧妙地运用色彩,能够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感受。我以前只是简单地认为,好看的颜色就可以用,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色彩的选择,更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表达。 书中关于“动线的艺术”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简单地规划房间之间的连接,而是如何通过动线的设计,去引导人们的视线,去创造一种节奏感和趣味性。我曾尝试着在我的客厅设计中,设计一条蜿蜒曲折的动线,让人们在空间中漫步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空间改造的无限渴望。翻开它,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殿堂。作者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像是引导我一步步解锁潜藏的思维模式。我一直认为室内设计是关于美学的堆砌,是关于色彩的搭配,是关于家具的选择,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设计源于对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源于对使用者需求的敏锐洞察。书中关于“用户画像”的阐述,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设计都应该围绕着“人”来展开。我开始思考,我为谁而设计?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情感需求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以前我从未如此系统地去审视过。 书中对“意向板”的构建过程也令我耳目一新。不再是简单地拼凑几张图片,而是通过情绪、色彩、材质、光影等多元维度,去营造一种模糊但强大的氛围感。这种方式,让我能更直观地去捕捉和传达设计的核心理念,避免了在细节上迷失方向。我还记得作者举例,如何通过一张老旧的明信片,延伸出整个空间的复古韵味,那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过程,简直是艺术的展现。这让我意识到,灵感的来源可以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捕捉和提炼。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思维。作者在书中对于“细节的魅力”的强调,让我意识到,一个伟大的设计,往往蕴藏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之中。我以前总以为,只要整体效果好,一些小问题就可以忽略,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书中关于“个性化的表达”的指导,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再是套用模板,而是鼓励设计师去挖掘业主独特的个性和喜好,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真正属于他们的空间。我曾尝试着为我的朋友设计一个书房,我根据他喜欢的音乐风格和阅读习惯,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了一个“思考者”。作者在阐述“空间的逻辑”时,并没有给出固定的法则,而是引导我思考空间内部的关联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去优化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流线。我以前总是习惯于按照既定的程序去进行设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的核心在于“为什么”,而非“怎么做”。 书中关于“光的叙事”的章节,更是让我着迷。它不仅仅是关于照明的亮度,更是关于光影的色彩、方向、以及如何通过光线去塑造空间的氛围。我曾尝试着在我的卧室设计中,运用柔和的暖色调灯光,去营造一种温馨而宁静的睡眠环境,那种光影的变幻,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评分这本《室内设计思维创意方法与表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设计并非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思维的碰撞与表达。作者在书中对于“概念的深化”这一环节的讲解,让我明白,一个好的设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打磨和提炼。我一直以为,只要有好的想法,就能做出好的设计,但这本书告诉我,想法的深度和广度,才是决定设计高度的关键。 书中对“情感连接”的设计策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再是简单地满足功能需求,而是试图在空间中植入情感的种子,让居住者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温馨、愉悦,甚至惊喜。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设计是否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这种思考,无疑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室内设计更深层次的魅力。作者在探讨“形式的探索”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几何造型,而是鼓励我们去突破边界,去尝试更加自由和有机的方式。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方方正正的房间是最实用、最美观的,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曲线、弧度,甚至是不规则的形状,也能为空间带来意想不到的活力和趣味。 书中关于“材料的语言”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是简单地罗列材料的物理属性,而是去思考每一种材料所能带来的触感、视觉效果、甚至声音。我曾尝试着在我的阳台设计中,运用不同质感的石材和木材,去营造一种自然而又精致的氛围,那种细腻的触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山野之中。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作者在探讨“概念的生成”时,并没有给出僵化的模板,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和思考框架。我不再是 blindly 地去模仿,而是学会了如何从生活中提炼灵感,如何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 书中关于“意象提取”的例子,让我大开眼界。如何从一首诗,一幅画,甚至一段旋律中,找到设计的关键词,并将其融入到空间中,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创作过程。我曾尝试着将我喜欢的一段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转化为我书房的设计元素,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位老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懈怠时给予鼓励。作者在书中对于“创造力的激发”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设计无限的可能性。我一直认为,创意枯竭是设计师难以避免的挑战,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不断地突破自我,寻找新的灵感。 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优化”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简单地关注设计的美观度,而是更注重人们在使用空间时的感受。我曾尝试着在一个小户型的公寓设计中,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多功能家具,最大化地提升用户的居住体验,那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设计,让用户赞不绝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对设计方法的理解,更在于它如何改变了我看待空间的方式。以前,我眼中看到的只是墙壁、地板、天花板,而现在,我能看到的是无数种可能性。作者在书中探讨的“情境化设计”,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空间都应该讲述一个故事,都应该承载一种情感。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去观察和感受,当我在一家咖啡馆坐下,它给我的感觉是什么?是慵懒的午后,还是高效的工作区?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蕴藏着设计师的巧思。 书中关于“叙事性空间”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描述一个空间的功能性,更是如何通过空间的布局、材质的选择、光线的运用,去引导人们的体验,去创造一种沉浸式的感受。我甚至开始回想起自己曾经住过的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房间,它们之所以难忘,并非因为奢华的装饰,而是因为它们所营造的那种独特氛围,那种让我感到舒适、安心,或者激发我灵感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