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族精神與文化主題書係:從“人”到“好人”——公共生活與青少年品德養成
定價: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孫抱弘
齣版社: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3166099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社會轉型新時期下,人們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發生瞭變遷,而這對於新一代國民力量——青少年的行為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塑成,尤其對有關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影響深遠的。那麼,對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到底“是什麼”與“為什麼”這樣兩個本源性的問題,以及如何讓我們的青少年群體從“傳統人”發展為“現代人”,如何從“人”發展為“好人”,我們應該做如何的思考,就看本書的解讀瞭!
內容提要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麵的深刻變化,人們的思想道德如何適應社會變革,已經愈益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突齣問題,這當然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所要麵對的首要問題。這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為適應社會的轉型,必須實現建設重心的轉移以及正確把握建設的起點,這是一個具有戰略性意義的課題。本書直麵現實,始終以問題意識為,以馬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運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閤的方法,調動多學科的學說資源,汲取中外學者的有關研究成果,對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及其重心轉移的問題做齣瞭自己的獨特而有新意的解答。
目錄
章 概念的界定、展開與相互關聯
一、日常生活、公共生活與公共倫理
二、現代社會與公共生活倫理
三、公共倫理素質的提升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心
第二章 多學科視野裏的公共倫理問題
一、康德:有限理性者與公民倫理
二、滕尼斯與迪爾凱姆:從傳統走嚮現代的共同體
三、拉爾夫·林頓:社會特徵、文化模式與公共文化建設
四、羅爾斯與哈貝馬斯:公共理性的上限與下限
五、尾關周二:社會共生類型與人類交往理性的發展
六、黃萬盛:全球化三大原則批判與人文公共理性的呼喚
第三章 人類社會的傳承與公共倫理
一、人性假設與公共倫理規範
二、不和諧文化與公共倫理建設
三、國民性的主要缺陷與公共倫理素質的提升
第四章 當代青少年公共倫理素質現狀與成因分析
一、當代青少年公共倫理素質的現狀
二、當代青少年公共倫理素質現狀的成因
第五章 現代社會發展與國民素質準備
一、社會發展:以人為基礎的整體視角
二、現代國民素質:個人準備和社會應對
第六章 現代社會中公共倫理教育的依據與定位
一、公共倫理教育的依據
二、公共倫理教育的定位與落實
第七章 公共倫理教育的國際視野與藉鑒思路
一、思想的發展過程與整閤趨嚮
二、實踐的演進軌跡與發展態勢
第八章 公共倫理教育的國內視域與發展趨嚮
一、形成與演進的軌跡
二、路徑依賴與先天不足
三、走齣睏境:公民——共同體意識教育
作者介紹
孫抱弘,1951.12齣生於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院國民精神與素質研究中心主任(2010——)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2000——2011),所刊《當代青年研究》雜誌主編(2000——2011),首屆“中國青少年研究事業突齣貢獻奬”(2008年)獲得者。曆年的社會主要有: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倫理學會青年倫理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協會副理事長、上海青年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上海倫理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青少年倫理問題、青少年素質養成機製的跨學科研究;近年來主要關注人性、國民性與國民教育的係統性研究,著力以哲學為原點的多學科視野裏青少年研究的基礎理論研究。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品德養成”這個話題非常關注,但市麵上大多數的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淺顯。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以“公共生活”作為切入點,將抽象的品德養成變得具體而可操作。作者並沒有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去說教,而是以一種平等、友善的口吻,與讀者一起探討,如何從一個普通的“人”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愛心的“好人”。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判斷能力”的強調,它鼓勵青少年在復雜的公共環境中,不盲從、不隨波逐流,而是能夠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書中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展現瞭青少年在公共生活中的各種可能遇到的睏境和挑戰,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它讓我看到,品德的養成不僅僅是關於“不做什麼”,更是關於“應該做什麼”。這本書讓我對“好人”的定義有瞭更豐富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道德高尚的人,更是有能力、有智慧、有責任感,能夠積極參與並改善公共生活的人。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多瞭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指引著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嚮著“好人”的方嚮邁進。
評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對“民族精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一直以為民族精神是那些宏大的敘事,是曆史長河中的偉大人物和事件。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民族精神更深深地根植於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在他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在公共空間中展現自己的品德。作者以“從‘人’到‘好人’”為主綫,詳細闡述瞭公共生活對於青少年個體品德塑造的關鍵作用。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社會責任感”的論述,它不是簡單地強調義務,而是將責任感置於一種積極的、創造性的視角下,鼓勵青少年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書中引用瞭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如“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並將其與現代公共生活的需求相結閤,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思想資源。它讓我想起,我們民族的優秀品德,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傳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培養一個有品德的青少年,就是在為民族精神的延續注入新的活力。
評分老實說,起初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並不高,以為又是一本說教式的品德教育讀物。但讀瞭之後,我徹底改觀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空泛地談論“道德”和“美德”,而是將目光聚焦在“公共生活”這一具體的實踐場域,並將其與“青少年品德養成”緊密結閤。作者非常巧妙地展現瞭,一個人如何在與他人的互動、在集體事務的處理中,逐漸塑造和完善自己的品德。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同理心”和“包容性”的探討,它不是簡單地要求青少年去理解他人,而是通過分析公共生活中的衝突與閤作,教會他們如何換位思考,如何尊重差異,如何與不同背景的人和諧相處。書中提到的“從‘人’到‘好人’”的過程,也讓我深有感觸。它不是一個綫性的、簡單的轉變,而是一個充滿挑戰、需要不斷自我反思和修正的過程。這本書提供瞭很多具體的思考模型和實踐建議,讓青少年在麵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時,能夠有更清晰的判斷和更積極的應對方式。它讓我看到,品德養成不僅僅是為瞭成為一個“好孩子”,更是為瞭成為一個能夠為社會貢獻力量的“好公民”。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作者宏大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青少年品德養成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民族精神傳承的探索。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強大,不僅在於物質文明的進步,更在於其精神內核的堅韌和優秀。這本書恰恰關注瞭這一點,它從“人”的個體齣發,逐步引導讀者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在公共生活中具有高度責任感和社會擔當的“好人”。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思潮的梳理,對文化基因在品德養成中的影響的分析,都顯得極為透徹。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公民意識培養的章節,它將抽象的“公共生活”具體化,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場景,讓青少年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如何成為一個積極、健康的社會成員。這本書的語言也極富感染力,時而引經據典,時而娓娓道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又能感受到一種積極嚮上的力量。它讓我意識到,品德的培養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過程,需要傢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好的參照係,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塑造齣具有民族精神的“好人”。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太大瞭,特彆是它對“好人”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行為。我一直覺得,做一個“好人”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是天性使然。但這本書卻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細緻地描繪瞭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所需的漫長而復雜的旅程。書中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和生動的故事,闡釋瞭公共生活環境對於個體品德養成的關鍵作用。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集體榮譽感和個人責任感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巧妙地展現瞭它們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當我看到那些在危難時刻挺身而齣、甘於奉獻的普通人時,我纔真正理解到,品德的養成並非隻關乎個人內心,更是需要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淬煉。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瞭“好人”的榜樣,更讓我反思瞭自己是否能為創造一個更“好”的公共環境做齣貢獻。它讓我明白,品德的養成是一個持續學習和實踐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更需要一顆願意為他人、為社會著想的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的洗禮,對“好人”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瞭清晰的脈絡和具體的行動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