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音响工程设计与音响调音技术-(第二版) | 作者 | 高维忠著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316591 | 出版日期 | 2011-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音响工程和音响调音中所用的音响设备及其使用,重点介绍了声场设计方法以及抑制啸叫的方法,尤其对*的数字调音台、数字音频工作站等数字音响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包括音响调音基础知识、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声学基础知识、音频线缆与接插件、电声器件、声源设备、调音台与信号处理系统以及音响系统、音响工程设计、扩声系统的调节和灯光基础知识。本书内容注重实际使用和实际设计方法,力求能解决实际问题。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前言版前言章 音响调音基础知识 节 音响系统组成 第二节 音响调音工作简介 第三节 音响工程和音响调音中常用的工具、设备和焊接技术 第四节 电声设备技术指标的意义和测量 第五节 常用音频测量仪的种类、用途和简单工作原理第二章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 节 电路基础知识 第二节 电磁感应定律 第三节 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 第四节 整流电路及直流稳压电路 第五节 电压放大电路 第六节 功率放大电路 第七节 数字信号基础知识 第八节 信号的输人、输出形式及传输方式第三章 声学基础知识 节 声音的产生与声波的物理量 第二节 人耳的听觉特性 第三节 声波传播的几种状态 第四节 相关电声名词术语 第五节 混响和混响时间 第六节 室内声场环境 第七节 语言和音乐的特性、乐声的频率第四章 音频线缆与接插件 节 音频线缆的用途、种类和特点 第二节 音频信号接插件的用途、种类和特点第五章 电声器件 节 传声器 第二节 扬声器与扬声器系统 第三节 监听耳机第六章 声源设备 节 卡座 第二节 电唱机 第三节 电子乐器(电子钢琴) 第四节 激光唱机和视盘机 第五节 MD录放机第七章 调音台与信号处理系统 节 调音台 第二节 调音台电平调节举例及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第三节 频率均衡器 第四节 压限器 第五节 延时器 第六节 混响效果器 第七节 噪声门 第八节 电子分频器 第九节 声激励器 第十节 反馈抑制器 第十一节 自动混音台 第十二节 功率放大器 第十三节 媒体矩阵 第十四节 数字音频工作站第八章 音响系统 节 音响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第二节 音响系统接口的配接原则 第三节 音响设备相位关系的正确处理 第四节 功率放大器与扬声器系统的配接及声压级估算 第五节 视频信号的概念 第六节 晶闸管和灯光控制 第七节 音频系统接地问题第九章 音响工程设计 节 声场设计概论 第二节 扩声系统声学指标 第三节 室内扩声系统的技术指标及物理意义 第四节 扩声系统技术指标的测量 第五节 工程设计举例 第六节 扩声过程中啸叫的产生机理和抑制方法第十章 扩声系统的调节 节 几种音频处理器的正确使用及系统开启 第二节 音频处理器的整体运用及其对音乐的综合处理 第三节 主观音质评价 第四节 与音响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五节 传声器的选择和使用 第六节 扩声系统中设备故障的判断与排除 第七节 扩声系统电平调节方法 第八节 关于音响系统中设备间连接的阻抗关系第十一章 灯光基础知识 节 光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灯具和电光源附录 音响技术术语英汉对照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高维忠编著的《音响工程设计与音响调音技术(第2版)》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音响工程和音响调音中所用的音响设备及其使用,重点介绍了声场设计方法以及抑制啸叫的方法,尤其对**的数字调音台、数字音频工作站等数字音响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立刻让人感觉到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著作。我翻开目录时,首先被那些细致入微的章节标题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停留在理论的浅层,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技术细节的肌理之中。比如,关于声场模拟的部分,作者似乎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去梳理复杂的数学模型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那些公式推导看得我手心冒汗,但仔细捋下来,又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动态范围控制和噪声抑制的章节,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听诊”一套系统,如何通过微调参数来化解那些恼人的声学缺陷。这本书的图表和插图也做得极为精良,许多复杂的波形图和系统架构图,如果脱离了这本书的精确标注,我恐怕要花好几周时间才能自行理解其内在逻辑。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实战性”是它最突出的优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着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与内容深度形成了有趣的反差。外部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内容却像是一个深埋地下的宝藏,需要耐心挖掘。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技术交叉融合上的努力。例如,在介绍数字信号处理(DSP)的应用时,作者并未孤立地讲解算法,而是将其与传统的模拟滤波器的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特别是在处理瞬态响应和相位一致性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观点。我曾尝试按照书中介绍的一个关于“多点校准的权重分配”的流程来实际操作,发现它在处理大型场馆中,不同听音区域的声压级平衡问题时,效率和准确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极强的“可操作性指导”,它不是停留在描述“是什么”,更多的是在阐述“怎样做才能更好”,并且提供了验证“好”的标准。对于想要从初级迈向高级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迈过门槛的关键读物。
评分对于初次接触音响工程领域的学生而言,这本书的难度可能会略高,但它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无与伦比的。它就像是为音响工程师绘制的一张完整的技术地图,从信号的源头——麦克风的选择和摆放,到传输路径的电磁兼容性,再到最终的听音环境校正,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疑难解析”环节,虽然内容不长,但往往直击要害,解答了我在实践中遇到的那些“为什么会这样”的困惑。它将复杂的声学现象,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概念。例如,它对“反馈抑制”的分析,就不是简单地介绍某款处理器的功能,而是深入到啸叫产生的物理机制,继而推导出最优的陷波滤波策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全面性”和“思想性”,它教会我们构建一个严密的、可复现的工程思维框架,而不是仅仅学习一套固定的操作流程。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老实说,初读之下有些“硬核”,它要求的读者具备一定的电声学基础,否则可能会被开头的几章内容稍微绊住脚。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严谨的、不容许任何模糊概念的论述方式,你会发现它带来的知识回报是惊人的。作者在处理“听感”与“测量数据”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哲学层面的思考深度。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不同类型扬声器单元匹配性的探讨,那部分内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不仅罗列了各种参数(比如阻抗曲线、灵敏度等),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参数在实际组装一个功能完善的音响系统时,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理解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取舍艺术——在预算和物理限制下,如何用最恰当的技术组合,达到“听起来舒服”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仅仅追求那张完美无瑕的频响曲线图。这种对工程实践的深刻洞察力,是其他偏重理论介绍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作为一名在现场混迹多年的调音师,我常常为市面上那些只谈“软件操作”而忽略了“硬件本质”的书籍感到不满。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功放电路的设计原理对声音的微妙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线材在特定工作频率下的信号传输损耗,这些都是经验派调音师会非常看重的细节。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房间声学处理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推荐吸音板的位置,而是结合了特定混响时间对人声清晰度的量化影响,提供了一套基于“听感目标”的反推设计流程。这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习惯性的“经验之谈”,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物理学和心理声学依据作为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我们凭感觉做出的调整,用精确的语言和模型重新构建了一遍,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自身操作的信心和可解释性。它让我们从“会用工具”提升到了“理解工具的极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