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
定价:30.00元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07733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历史学家
它们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性,*适宜用作初学者的入门书,即使是专门的研究者,读了也不会觉得浅。浅而不陋,是此类文章、讲稿的特点,《中国政治思想史》就是其中之一。
——当代学者 张耕华
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内容提要
吕思勉先生(1884-1957年),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学术史、史学史、历史研究法、史籍读法、文学史、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大量著述,其治学范围之广、规模之大、著述之丰富,在近现代史学家中是罕见的。
《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分为“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两部分,是吕思勉先生的精华之作。
“中国文化史六讲”是吕思勉先生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授课时的讲稿。以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交通通信六个专题,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主要面貌。作者对传统典籍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读,史料上烂熟于胸,研究上又善于“贯串全史,观其会通”,故而对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且能探其源流,详其变迁,给人以系统的历史知识。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是1935年吕思勉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演讲。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首先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了时期与派别的划分,进而对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论断,新颖独特,富有启发性。
目录
中国文化史六讲
讲 婚姻族制
第二讲 户籍阶级
第三讲 财产制度
第四讲 农工商业
第五讲 衣食居处
第六讲 交通通信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
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第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
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作者介绍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以《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非常着迷,尤其是儒家、道家和法家,它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融合,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当我看到《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这本书名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思想流派的创始人及其主要观点,而是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演变,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的。我期待它能够揭示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乃至于艺术审美中的,让这些古老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系统梳理中国文化思想脉络的书籍,以求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中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这个书名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的兴盛,乃至近代思想的转型,能够层层递进,让我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帮助我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史框架。
评分我对中国历史一直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尤其对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思想观念,总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这本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曾读过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但总觉得有些零散,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本书的“十六讲”结构,让我觉得它应该会是一个循序渐进、内容扎实的体系,能够帮助我梳理出中国文化思想的清晰发展脉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思想家的观点,而是能够真正讲清楚这些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个人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博大精深,但又常常感到难以窥探其全貌。市面上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很多,但很多时候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白,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系统地梳理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又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其精髓的书。
评分最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一本叫做《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的书。我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感觉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文化读物,而是着重于“思想史”这几个字,这意味着它可能会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探讨中国文化是如何形成、演变,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它的思想根源。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深入中国思想殿堂的旅程,我很期待能够通过它,对中华文明的精髓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