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 贺云翱 周运中

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 贺云翱 周运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云翱 周运中 著
图书标签:
  • 江苏
  • 文化
  • 历史
  • 社会发展
  • 区域研究
  • 贺云翱
  • 周运中
  • 文化趋势
  • 江苏历史
  • 地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06268
商品编码:2977324168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

定价:68.00元

作者:贺云翱 周运中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2142062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果将中华文明划分为北方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东南海洋文化四大板块,那么江苏既有长江文化的历史底蕴,又与黄河文化同属一脉,更是南北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汇聚之地。这里不仅开创了雄浑博大的“汉文化”和辉煌灿烂的“明文化”,而且每每在中原陷于战乱时留存了中华文明的火种,并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江苏历史文化的脉络,更深入分析了江苏建设文化强省的优势所在,是一本了解江苏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历史与趋势的上佳读本。

内容提要


在中华文明体系中,江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全面展现了江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作者从文献与考古遗存着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传承创新。学理清晰,叙述精当,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化普及读本,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也是一本对外展示江苏形象的读物。

目录


绪论:江苏地缘文化空间和文化特性

一 多元共生 北南互补

江苏早的文化发生地

史前文化圈的形成

二 徐扬初兴 吴越始强

夏商时期的三大文化圈

苏北的徐文化和苏南的吴文化

三 开汉承楚 独尊儒风

秦代楚人历史风潮

汉代江苏文化的趋同

四 提升南土 奠基盛唐

三国时期江苏文化格局的重大变迁与吴国都城的迅猛崛起

西晋时期江苏政制版图的变革

东晋南朝时期江苏文化包融南北

六朝江苏文化的中国和世界影响

五 江海河运 利国富乡

隋代大运河的贯通与扬州的崛起

唐代江苏文化一体化与扬州的地位

五代十国江苏文化一分为三

财赋文章人间天堂

北宋江苏文化的再次趋同

南宋、金代江苏南北文化的再次失衡

元代江苏文化重心向东南移动

创明养清江南称长

明代建都南京的文化影响

明代江南文化的全国影响

清代江南文化独占鳌头

清代淮扬文化后来居上

开篇近代风尚

次战争与江苏被动开放

太平天国在江苏立都

洋务运动在江苏先兴起

南通与无锡的崛起

维新运动在江苏

民国建都日出东方

辛亥革命与民国建都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党的建立

南京国民时期的江苏

民国时期的江苏文化

解放思想创新做强

过去的成就

未来的使命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众考古》主编。主持过150多项国家部委和多个省市有关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申报、城市或区域文化发展规划等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

周运中,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已出版《郑和下西洋新考》《中国南洋古代交通史》《中国文明起源新考》《正说台湾古史》等学术专著六种,发表论文数十篇。

文摘


序言



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 目录 第一部分:江苏的文化根脉——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第一章:史前江苏的文化曙光 1.1 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的文明摇篮 1.1.1 早期稻作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组织 1.1.2 玉器与礼制:原始宗教与权力象征 1.1.3 区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早期迹象 1.2 淮河文明的交响:青铜时代的辉煌 1.2.1 淮夷文化与夏商周王朝的互动 1.2.2 龙虬庄文化与早期文字的探索 1.2.3 铜器、陶器与玉器工艺的精进 第二章: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 2.1 吴越争霸:江南文化的崛起与碰撞 2.1.1 越人文化的独特魅力:青铜器、剑舞与神话传说 2.1.2 吴人文化的活力:商业、手工业与军事实力 2.1.3 战国时期楚国文化对江南的影响 2.2 思想文化的勃兴: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 2.2.1 儒家思想的播迁与本土化 2.2.2 道家思想的神秘主义与自然观 2.2.3 墨家、法家等学派在江苏的活动与影响 第三章:秦汉大一统下的文化整合 3.1 郡县制的建立与文化行政的推行 3.1.1 统一文字、度量衡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3.1.2 道路、水利的修建与区域间的交流 3.2 汉代文化气象:儒学独尊与地方特色 3.2.1 地方豪族与士人阶层的兴起 3.2.2 汉墓出土文物:绘画、画像石与音乐舞蹈 3.2.3 扬州作为文化中心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创新 4.1 南北文化的交汇与激荡 4.1.1 门阀士族与清谈之风 4.1.2 佛教在江苏的传播与本土化 4.1.3 艺术、文学的空灵与玄远:书法、绘画与诗赋 4.2 科技与工艺的进步 4.2.1 农业技术的改进与水利工程 4.2.2 陶瓷工艺的发展:青瓷的成熟 第五章:隋唐盛世的开放与繁荣 5.1 大运河的开凿与文化枢纽的形成 5.1.1 扬州、镇江等地的商业与文化地位 5.1.2 陆路与水路的交通便利促进文化交流 5.2 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 5.2.1 儒释道三教的并存与发展 5.2.2 诗歌、散文的大家辈出:李白、杜甫等名家与江苏的渊源 5.2.3 绘画、书法的新风貌 5.3 工艺美术的巅峰:唐三彩、金银器与织锦 第六章:宋元明清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发展 6.1 宋代:文人政治与市井文化 6.1.1 苏州、杭州等城市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6.1.2 绘画、书法、词曲的艺术高峰 6.1.3 印刷术的发展与知识传播 6.2 元代:民族交融与戏曲艺术 6.2.1 昆曲的孕育与早期发展 6.2.2 绘画领域的新探索 6.3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与江南文人的生活美学 6.3.1 园林艺术的极致追求:苏州园林的典范 6.3.2 小说、戏曲的繁荣:冯梦龙、李渔等 6.3.3 绘画、工艺的世俗化倾向 6.4 清代:晚明文化的延续与地域性流派的形成 6.4.1 昆曲的成熟与传播 6.4.2 扬州八怪的绘画风格 6.4.3 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的发展 6.4.4 晚清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早期变革 第二部分:当代江苏的文化脉动——创新与转型 第七章:近代中国的巨变与江苏文化的坚守与革新 7.1 民族危亡中的文化抵抗与救亡图存 7.1.1 维新变法与新式教育的兴起 7.1.2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7.2 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在江苏的响应 7.2.1 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 7.2.2 科学与民主思想的普及 7.3 江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与文化贡献 7.3.1 革命文化的孕育与传播 7.3.2 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 第八章: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建设与发展 8.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政策与实践 8.1.1 戏剧、音乐、美术的创作与改革 8.1.2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8.2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市场化与多样化 8.2.1 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拉动 8.2.2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8.2.3 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第九章:当代江苏的文化产业发展 9.1 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设计、动漫、游戏等 9.1.1 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 9.1.2 创意园区与孵化器 9.1.3 市场表现与国际合作 9.2 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影视、出版、演艺等 9.2.1 科技赋能:数字出版、VR/AR技术在演艺中的应用 9.2.2 品牌化与国际化战略 9.2.3 融合发展:文旅、文体结合 9.3 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 9.3.1 红色旅游与文化传承 9.3.2 乡土文化的挖掘与活化 9.3.3 海派文化的影响力与时代变迁 第十章:江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10.1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10.1.1 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 10.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戏曲、手工艺、民俗 10.1.3 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与功能拓展 10.2 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 10.2.1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与教育 10.2.2 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10.2.3 媒体传播与文化自信的构建 10.3 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 10.3.1 国际文化合作项目与交流活动 10.3.2 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 10.3.3 打造江苏文化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第十一章:江苏文化发展的瓶颈与未来展望 11.1 面临的挑战:市场竞争、人才流失、创新动力等 11.1.1 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文化独特性 11.1.2 如何平衡商业化与文化属性 11.1.3 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文化人才 11.2 未来趋势:科技驱动、融合发展、国际视野 11.2.1 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度应用 11.2.2 文旅融合、文体融合的深化 11.2.3 国际文化交流的常态化与深度化 11.2.4 培育更具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 11.3 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强省 11.3.1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11.3.2 鼓励原创与鼓励创新 11.3.3 提升公民文化素养与参与度 前言 江苏,这片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文化繁荣的沃土。从史前文明的曙光初现,到春秋战国的思想激荡,再到隋唐盛世的开放包容,直至近现代的变革与发展,江苏的文化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演变、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本书旨在梳理和呈现江苏文化发展的宏大脉络,深入剖析其历史演进的轨迹,探究其文化基因的形成与传承,并着眼于当代江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未来趋势。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展现江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揭示其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理解当代江苏的文化创新与转型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本书的撰写,不仅是对江苏悠久历史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当下中国文化发展浪潮中的一份思考。我们相信,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把握现在、开创未来的前提,而对文化趋势的准确把握则能为江苏文化的持续繁荣注入不竭动力。 导言 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文明史。这片土地上,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也有苏北平原的广袤厚重;既孕育了吴侬软语的婉转缠绵,也塑造了勤劳智慧的民风民俗。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到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再到后来的帝国王朝,江苏始终是中国历史舞台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江苏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早期文明的摇篮,是思想文化的集散地,是艺术工艺的繁荣区,也是近现代中国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吴带当风”的飘逸画风,到“才子如林”的文学传统,从精美绝伦的丝绸、陶瓷,到充满市井烟火气的戏曲、小说,江苏的文化元素渗透在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 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江苏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江苏的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都标志着江苏在建设文化强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书将以宏观的视野,回溯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从史前文明的萌芽,到各朝代的文化特色,细致描绘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璀璨文明。同时,也将聚焦当代,深入分析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创新模式与发展趋势,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的梳理与呈现,我们期望能够勾勒出一幅立体而鲜活的江苏文化画卷,展现其穿越历史的深邃底蕴与面向未来的蓬勃生机。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未来发展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未来,离不开对它过去和现在的深刻把握。《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书中对于江苏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这片古老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从科技创新到绿色发展,从乡村振兴到文化自信,作者们都给予了独到的见解和前瞻性的展望,让我对江苏的未来充满期待,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找到了新的方向。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其内在精神的体现。《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书中对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和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精湛绝伦的手工艺、以及蕴含其中的生活智慧。无论是园林艺术的精致,还是戏曲的韵味,亦或是传统节日的习俗,都展现了江苏人民对美和生活的热爱,让我对这片土地的人文气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读城市变迁的书籍。《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书中关于江苏近代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升级的论述,真是引人深思。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浪潮中,江苏如何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一步步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评分

阅读《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作者们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进程,也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和生活细节,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的文人墨客、商贾巨富、甚至寻常百姓,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江苏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感情。

评分

这本《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简直让我爱不释手,翻开第一页就仿佛穿越回了那悠远的古今。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江苏历史的书,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片土地上文明的演进。从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到六朝古都的辉煌,再到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的繁盛,作者们仿佛将那些尘封的历史画卷一一展开,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