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定价:120.0元
作者:许文鑫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030435170
字数:34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是指在体育课堂特定情境下,师生、生生之间为了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遵循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规律,以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为媒介,产生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积极性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实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其有效性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发展度来表征。许文鑫编著的这本《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教育观察法与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本书适合中学体育教师、体育学专业研究生、学校体育学专家以及体育教研员参考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绪论
一、理论与实证研究依据
(一)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6月,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形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中学体育课程实施,而中学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是通过互动过程才能进行的,所以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既是中学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过程。不过,无论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的传授,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的发展,都是在人与人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曾莉.中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7.学生正是在体育课堂这一情境下与教师、同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大限度地利用中学体育课堂的有效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效果、效益,促进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将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话题。
(二)认真贯彻中央7号文件,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先后组织了5 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2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滑的状态,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国家的未来终取决于青少年,青少年体质的下降将会使我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针对以上情况,2007年1月7日,胡做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代表和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的重要批示。同年5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7号文件。这对加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解决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7号文件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给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如何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通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善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健康,成为时代的现实的需要。
(三)改善目前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效率低下的需要
现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开始了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就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而言,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悄然发生了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经普遍运用于中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然而,细究之下不难发现,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学体育课堂互动出现低效或无效甚至负效的互动。主要表现在:①不平衡的互动。体育教师角色定位失当,走两个,要么控制,将预设好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缺乏情感交流,更缺乏更高水平的引导;要么一味迎合、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任由兴趣相同的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放任自流,呈现“放羊”状态。②不真实的互动。师生间多形式上的互动,少思维的碰撞;体育教师缺乏深入启发,学生也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流于形式;只求场景的热闹,忽视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本质,某些经过精心包装与预设的公开课或优质课,虽然场面精彩,起到了的示范作用,但难以推广。③不平等的互动。由于互动对象的缺场,师生互动是一种差异性的互动,会受到能力、学习成绩、个性以及空间距离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学生互动机会上有明显的偏向性。针对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形似而神异、效率低下的现象,我们要理解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的涵义与本质,把握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原则,对于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发展素质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种种迹象表明要想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教育目标,终都要依靠课堂师生互动与交往。师生之间是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与学生学习成效息息相关,在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有人认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等终依赖于体育课堂中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近年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取得的共识之一是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但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关键在于怎样看待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而以往的有关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和关系的各种观点,如“学生主体说”、“主客体说”、“双主体说”等,均未能正确地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关系。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学要求师生的地位与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的主体间性,很好地解决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五)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任何专业,必须具有本行业特有的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当然同样如此。2006年10月,第二届国际教师教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近300名与会代表认为,为了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像其他职业一样,建立起专业发展的标准。体育教师要作为一个专业,也必须有的规范和准则。目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施中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是体育教学专业化。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要实现专业化,就需要制定的标准,如体育教师的互动行为标准、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标准等衡量标准。本书希望通过建立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评价标准,为广大中学体育教师提供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行动的指南,从而增强其体育互动行为的有效性,并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质量,改善体育教师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整个学校体育工作效益。这也是本书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1 制定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工具,通过实证研究,了解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其症结所在。
2 探索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
分析影响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因素,侧重在针对各种各样的“假互动”进行深入分析,并力图探求出解决之道。积极探索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促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3 弥补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研究的不足
当前,关于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研究少之又少,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而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研究至今无人问津。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研究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关注;另一方面,作者期待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研究的队伍。
4 理论联系实际探寻具有互动生成的中学体育课堂
本文根据体育学科本身特点结合中学课堂的教学规律,同时积极吸取多学科理论中关于课堂有效互动的合理内核,并结合具体事例,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探寻一种师生、生生间心灵碰撞、生命交流的中学体育课堂,探寻一种充满创造力、富有生机的中学体育课堂,探寻具有互动生成的中学体育课堂。
(二)理论与实证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哲学的交互主体理论、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与群体动力性理论、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与动机理论以及教育学的有效教学与教学优化理论等解释,说明和论证了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具体理论问题,是这些理论在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实际中的新发展,同时本书的研究内容丰富了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填补外在这方面研究空白的意义,可为同类课题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 实践意义
①本课题试图突破原来其他学科纯定性描述的课堂互动评价研究范式,实现定量统计和定性描述相结合;②通过制定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的效果提供操作工具;③通过实证研究,特别是通过大范围观察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情况,能全面、客观地衡量当前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现实状况,找出存在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效率提供行动指南。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之后笔者发现,国外课堂互动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课堂师生互动(下文简称为师生互动)研究上,所以这里主要对师生互动研究进行探讨。随着笔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国外师生互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 师生互动类型与模式的研究
(1)师生互动类型
国外学者对教学中师生互动类型进行研究的比较多。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是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尤其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
从教育社会学视角,Ellis(1984)将课堂互动划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①以方法为目的的互动,如以语言为中心;②以信息为目的的互动,如以教学内容为中心;③以活动为目的的互动,如以任务为中心;④以系统框架为目的的互动,如以组织管理为中心;⑤以社会为目的互动。另一位研究者Seed House(1994)则依据课堂模式将课堂互动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①是现实世界的话语社区,强调互动必须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互动;②是基于课堂的话语社区,强调互动话语必须以课堂为中心;③是基于任务的话语社区;④是基于语言形式和准确性的话语社区。另一方面,Van Lier(1988)以第二语言环境为视角,依据话题与活动把课堂互动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话题和活动都较少的互动,以小范围的交谈为例;二是话题较多、活动较少的互动,以课堂讲解为例;三是话题和活动都较多的互动,以采访为例;四是话题较少、活动较多的互动,以重复与替换练习为例。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展,Jiang(2000) 以互动主体间的关系为依据,比较直接地把课堂互动划分为8种不同的类型:①教师全体学生,如教师讲解课文,解释语法和教学指令;②教师学生个体,如教师提问某个学生;③教师学生个体学生个体,如由教师发起的角色扮演活动;④学生个体教师,如学生提问;⑤学生个体全体学生,如某个学生复述课文、背诵诗歌等;⑥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如学生小组间活动;⑦学生个体学生个体,如学生结对子的活动等;⑧学生个体独自活动,如学生个体独自阅读课文和做课堂作业等。英国学者艾雪黎(B.J. Ashley)等人以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为依据,直接将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划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3种类型。
……
序言
这本书简直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多年体育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的课堂更有活力,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指令。很多时候,体育课上的“互动”流于形式,喊口号、简单的重复练习,学生们的热情很容易就熄灭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实证研究,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说话,让我看到了“有效互动”的真实面貌和可行性。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类型互动方式的解析,比如如何通过设计巧妙的比赛规则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如何在技能教学中运用同伴指导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如何在课堂管理中运用积极反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些都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具体的教学场景和操作方法的指导。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让我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章可循,真正地提升体育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从一个极其专业和严谨的视角,剖析了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核心问题。我一直认为,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意志、智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而要实现这些,课堂上的有效互动至关重要。作者在书中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不仅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课堂互动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还将这些理论与中学体育这一具体情境紧密结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有效”二字的界定,并非简单的“学生多说话”或者“教师多提问”,而是深入探讨了互动的质量、互动的目的以及互动的评估。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为论证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客观地认识到当前中学体育课堂互动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不同互动模式对学生学业表现、体育技能掌握、甚至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几种典型互动模式的细致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教学目标下的适用性。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为提升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谨,结构清晰,从理论溯源到实践探索,层层递进,非常具有说服力。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观察者,我深切体会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学体育课堂,作为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更应该成为培养这些能力的主战场。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以“有效互动”为切入点,系统地探讨了如何将体育课堂从传统的“教练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伙伴式”、“引导式”的学习环境。书中引用的研究数据和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互动策略对学生参与度、学习动机、以及运动技能提升的实际影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教师角色转变”的部分,作者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改革当前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研究著作,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学体育教育的教育者深入阅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涌现出许多关于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们的画面,也对未来我自己的教学充满了新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作者用真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体育课堂中那些微妙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瞬间,并将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书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尊重,以及如何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都让我深受触动。我一直相信,好的体育教育,应该是能够点燃每一个学生心中运动的火种,让他们在运动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这本书,正是通过对“有效互动”的深入探索,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它让我明白了,互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更是情感上的连接,是思维上的碰撞,是人格上的塑造。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我的课堂中,去创造更多充满活力和意义的体育学习体验。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题材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体育课堂互动”听起来有点老套,可能就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但当我翻开这本书,很快就被它所呈现出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几种互动方法,而是深入挖掘了互动背后的心理学、社会学原理,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青少年体育学习过程。比如,书中对“同伴学习”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互相模仿,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有效的同伴学习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教师的适时介入来促进学习效果。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背后有着如此丰富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更让我欣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鲜活案例,这些案例来自真实的中学体育课堂,让我看到了各种创新互动模式是如何被成功应用的,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可以直接借鉴的教学灵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在与我分享他的宝贵心得,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