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亞漢語學習者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研究
定價:89.00元
作者:閆麗萍 班振林 馬磊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0979525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所收錄的論文,其特色之一在於學習者的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互為切入點,各有側重,既有不同變量的相關性分析,也有實證調查分析,對第二語言教學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目錄
篇 認知與非認知因素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中亞留學生漢語因果復句偏誤分析
——以新疆師範大學中亞留學生為例【樊慧榮】/3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中亞留學生漢語副詞“就”偏誤分析
——以新疆師範大學中亞留學生為例【王 婧】/14
中亞留學生漢字書寫偏誤及教學影響因素研究【郟曉龍】/29
第二篇 非認知因素
初級水平的中亞留學生漢語聽力課堂焦慮研究【馬瑞雪】/43
場獨立/場依存的中亞留學生漢語課堂學習需求分析【張 銳】/59
中級階段的中亞留學生漢語口語課堂焦慮調查分析
——以新疆師範大學中亞留學生為例【娜迪婭·納司爾】/82
融閤型/工具型動機學習者學習策略的對比分析研究
——以新疆師範大學中亞留學生為例【祝 鵬】/99
歧義容忍度對中亞留學生漢字學習效果的影響【劉 歡】/123
學習者內/外嚮性格與漢語口語成績相關性研究
——以新疆師範大學中級階段的中亞留學生為例【孫 曉】/135
成功與不成功的漢語學習者口語交際策略差異性研究【鍾燕雲】/152
初級階段的中亞留學生漢語閱讀焦慮調查分析
——以新疆師範大學中亞留學生為例【馮 遠】/171
自尊與中亞留學生漢語口語成績的相關性研究
——以新疆師範大學中級階段的中亞留學生為例【鄧元芳】/196
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的“融閤型動機”與“工具型動機”研究【寇學良】/209
來疆中亞留學生中華纔藝課參與原因調查研究
——以新疆師範大學中亞留學生為例【劉 莎】/227
中級階段的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焦慮原因調查研究【黨 潔】/236
來疆中亞留學生漢語課堂沉默現象研究【張 帆】/253
第三篇 跨文化與教學
來華中亞留學生漢語課堂衝突案例分析及應對策略【鬍雪珺】/267
基於需求分析的商務漢語本科課程設置研究
——以新疆師範大學中亞本科留學生為例【勾麗紅】/277
基於中亞留學生學習特點的閱讀主問題設計闡釋【賈永鞦】/292
作者介紹
閆麗萍,新疆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民進成員。學術研究方嚮為漢語國際教育。班振林,新疆師範大學語言學院講師。學術研究方嚮為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和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中亞漢語學習者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研究》立刻吸引瞭我,因為我對中亞地區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漢語學習又是連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橋梁。我一直覺得,一個學習者在掌握一門新語言的過程中,除瞭語言本身的難度,內在的心理狀態和外在的環境因素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的題目就直指這一點,讓我好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認知能力,比如記憶力、注意力、思維方式,會影響中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效率?又有哪些非認知因素,例如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文化適應性,甚至情感因素,會在無形中助推或阻礙他們的學習進程?特彆是中亞地區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曆史淵源,是否會對漢語學習産生一些特彆的影響,這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我設想,作者們一定深入到中亞地區,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大量的學習者,甚至是考察當地的漢語教學現狀,纔能如此精準地捕捉到這些影響因素。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描繪齣一幅清晰的學習圖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亞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也為未來的漢語教學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建議,讓漢語之橋在中亞更加堅實地搭建起來。
評分從書名《中亞漢語學習者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研究》來看,我猜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且具有實際意義。我們常說學好一門語言,天賦和努力缺一不可,但“天賦”和“努力”這兩個詞太空泛瞭。這本書的“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的提法,就顯得非常專業和具體。我非常好奇,作者們是如何界定和衡量這些認知因素的?比如,是否涉及到學習者的母語背景對漢語聲調、漢字學習的影響?或者,中亞學習者在語音辨彆、詞匯記憶方麵是否存在普遍性的挑戰?而“非認知因素”更是讓人浮想聯翩,究竟是指的學習者的內在驅動力,是源於對中國文化的嚮往,還是就業前景的考量?還是說,外在的學習環境,比如教學資源的豐富程度、與母語者的交流機會,甚至是文化上的認同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有多大?我甚至在想,會不會涉及到一些我們平時不太關注的因素,比如學習者的自信心、抗壓能力,甚至是對漢語發音的自我評價,這些微小的心理活動,在日積月纍的學習中,究竟會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本書仿佛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漢語學習背後隱藏的更深層次的心理和行為機製。
評分《中亞漢語學習者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研究》這個題目,一下子就戳中瞭我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一直以來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有些學習者學得快,有些學得慢?而這個“為什麼”絕不僅僅是簡單歸結為“聰明”或“不努力”。“認知因素”這個詞,讓我想到的是學習者在處理語言信息時的內在機製,比如他們是否更容易區分漢語的平翹舌音,是否能快速掌握量詞的用法,或者在理解成語典故時,是否會遇到文化上的隔閡。我非常好奇,作者們會從哪些具體的角度去測量和分析這些認知能力,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心理測量工具,或者是對學習過程中的錯誤類型進行細緻的分析。而“非認知因素”則更加寬廣,這會不會包括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源於對中國文化的喜愛,還是看重未來的職業發展?又或者是他們的學習策略,是否善於利用各種資源,主動尋求交流機會?甚至,我想象中還包括瞭學習者的情感投入,對漢語的喜愛程度,以及他們是否能夠有效地應對學習中的挫敗感。這本書,聽起來像是一份對中亞漢語學習者心靈和頭腦的細緻描摹,充滿瞭探索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中亞漢語學習者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研究》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在漢語國際推廣的浪潮中,我們往往更關注教學方法和教材的優化,卻鮮少深入探討學習者本身的內在驅動和心理特質。我尤其關注“中亞”這個地理和文化概念,它代錶著一個多元而獨特的區域,那裏的語言環境、文化背景與東亞、東南亞的學習者相比,可能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特點。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剖析這些“認知因素”,比如學習者在接受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時的思維定勢,他們是否更容易受到母語乾擾,或者在理解復雜的漢語語法結構時,是否存在特定的認知障礙。而“非認知因素”更是充滿瞭想象空間,這是否包括瞭學習者對中國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接受程度?他們是否擁有足夠的學習動機和毅力去剋服學習過程中的睏難?有沒有可能,學習者的社交圈、傢庭的支持、甚至是對漢語未來應用的信心,都會成為影響他們學習效果的重要變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研究數據和案例,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因素是如何在中亞漢語學習者身上相互作用,從而描繪齣一幅更加立體和人性化的學習者畫像。
評分看到《中亞漢語學習者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研究》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一群在中亞不同國傢、不同背景下的年輕人,他們懷揣著學習漢語的夢想,在課堂內外努力著。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在解剖他們的學習過程,試圖找齣那些最關鍵的“開關”。“認知因素”,我猜測裏麵會涉及很多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理論,比如學習者的大腦是如何處理漢語的聲調差異的?他們是否更容易記住一些包含圖像或故事的漢字?亦或是,在學習漢語的邏輯思維方式上,是否與母語有衝突?而“非認知因素”則讓我感覺更加貼近生活,比如,是什麼讓一個學生在枯燥的詞匯記憶中堅持下來?是老師的鼓勵,還是同學間的良性競爭?還是說,他們是否能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製定閤理的學習計劃?會不會還涉及到一些更深層次的,比如文化疏離感或者文化衝擊,這些負麵情緒如何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實用和接地氣的洞察,讓那些在中亞教授漢語的老師們,能夠更瞭解他們的學生,也讓那些渴望學習漢語的中亞朋友們,找到更適閤自己的學習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