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库学(辑) 邓洪波

中国四库学(辑) 邓洪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洪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四库全书
  • 四库学
  • 邓洪波
  • 古籍整理
  • 文献编纂
  • 目录学
  • 中国古典文献
  • 学术研究
  • 图书学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9205
商品编码:2977739070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四库学(辑)

定价:88.00元

作者:邓洪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011292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近二十年四库学研究有何特点?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积明教授会告诉您。

◎“浙本出于殿本”说流传百余年,可靠吗?台湾大学中文系夏长朴教授会告诉您。

◎清代学术自省与《四库全书》的编修有什么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华教授会告诉您。

◎前人未曾论及或语焉不详的浙本、殿本异文有多少?上海博物馆魏小虎研究员会告诉您。

内容提要


  《中国四库学》是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主编,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四库学研究的学术辑刊。每年两辑,常设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提要研究、经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及文献整理等七个栏目,不定期刊发专稿。

目录


《中国四库学》发刊辞/001

◎专稿

在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李铁映/001

◎四库学综合研究

四库学二十年

——以《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为中心周积明/006

张舜徽先生的四库学研究周国林邱亚/011

论王重民先生的四库学成就张宗友/021

“辑今弆古非同事天禄文渊故别藏”

——论宫廷书目在学术史上的典范意义刘蔷/028

《四库全书》卷末附考证案语研究何灿/041

◎四库提要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浙本出于殿本”说的再检讨夏长朴/053

翁方纲《四库提要》稿本考邓国光/081

《四库全书总目》浙本、殿本异文考辨二百例魏小虎/090

《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着録江南典籍补正周録祥/156

《四库全书》卷前提要四种及其收书异同録

——兼及金毓黼所论《四库全书》卷前提要问题李国庆王钒/167

◎经部研究

不使异学淆正经

——从《四库全书总目》对易学图书之部次看清代易流蔡智力/177

《四库全书总目·周礼类》所载学术流别管窥蒋鹏翔/195

《四库全书总目·四书反身録》再辨证雷平马建强/205

清代学术自省与《四库全书》的编修陈晓华/215

◎史部研究

《四库全书》史部提要着録之书名改易考王婷/235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札记李立民/244

武英殿本《汉书》“考证”编纂研究董恩林汤军/258

读《元史》校《元典章》两则毛海明/269

◎子部研究

论出土道家文献与老庄道、气和合生物思想的一致性张景张松辉/276

论《四库全书总目》对西学的误读及成因

——以耶稣会士译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例张永超/286

◎集部研究

《四库全书》本《文敏集》考略张春国/304

《四库全书总目》明人别集提要征引文献考论

——以《静志居诗话》为中心张晓芝/316

解读与反思: 《四库全书总目》的明代文学批评

——以复古派作家的别集提要为例刘敬/340

◎文献整理

邹守益《语石鼓诸生二十五篇》邓洪波整理/350

曹元弼、刘体干论蜀石经书许超杰整理/356

◎附録

《中国四库学》稿约/361

《中国四库学》稿件格式要求/363

作者介绍


邓洪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四库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书院文化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岳麓书院史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中国书院文化史丛书》、《东亚历史年表》《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等。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典籍整理与学术传承: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构建史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知识的积累与传承,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根基。而在这条河流中,一部部珍贵的古代典籍,便是其最精华、最闪耀的河沙。如何系统地梳理、甄别、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有机地融汇成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以供后人学习与研究,是中国历代学者孜孜不倦追求的宏伟目标。本书所要探讨的“中国四库学”,正是围绕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它不仅是一门关于古籍整理的学问,更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知识编纂工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士大夫阶层在知识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四库学”之名,取自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规模最庞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四库全书》的编纂。乾隆年间,以纪晓岚、刘墉、和珅等为首的编纂团队,耗费巨资、动员人力,对全国搜罗到的数十万卷古籍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整理。他们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对书籍进行甄别、校勘、编目、抄写,最终汇集成一部洋洋大观的“四库”。这个工程的完成,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提供了一个难以逾越的丰碑。 然而,“四库学”的内涵远不止于《四库全书》的编纂本身。它所涵盖的,是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作的初步整理,到汉代官方组织的文献编纂,再到唐宋时期各大藏书楼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私人藏书与官方编纂的双重发展,乃至《四库全书》及其后续整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它涉及到的,是历代君王、官员、文人学者,在面对数量庞杂、良莠不齐的古代文献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策略和原则。 一、 溯源:先秦至汉代,学术思想的初步凝聚与整理 中国古代对典籍的整理,其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催生了大量的著作。虽然当时尚未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大规模的整理活动,但各学派对自己门派经典进行搜集、整理和传习,已经为后世的典籍整理奠定了基础。例如,墨家对先贤著作的汇编,以及儒家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的传习和解读,都体现了初步的文献整理意识。 进入秦汉之际,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国家对文献的需求和管理的规模都显著提升。秦朝的焚书坑儒,虽然是对思想的压制,但也从反面凸显了文献的价值和控制的必要性。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官方对儒家经典及其他重要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变得尤为重要。汉武帝时期,设立“书府”,汇集天下图书,并任命官员进行整理。特别是“修《五经》、正《博士》”的工作,将原本零散的经典得以规范化,并确立了官方的学统。东汉的蔡邕,主持编纂了《九策》,尽管内容已失传,但其整理文献的意图十分明显。这一时期,以官府为主导的文献整理模式逐渐形成。 二、 发展: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学术流派的兴盛与藏书事业的起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学术思想却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玄学、佛学、道教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译著和新著作。与此同时,私家藏书也开始兴盛。如石崇、张华等名士,都拥有规模可观的私人藏书。官方层面的文献整理,也未完全中断。北朝的《隋书·经籍志》中,就记载了北魏时期对书籍的搜集和整理情况。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文化交流的繁荣,文献的整理和传播迎来了新的高峰。隋朝的著作郎,唐朝的弘文馆、崇文馆等机构,都承担着整理和校勘国家藏书的职责。官方组织编纂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等,虽然是以类编的方式,但其对文献的搜集和摘录,实际上也是一种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唐代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官方组织对史书的整理和编修。如《史记》、《汉书》等经典史书的校勘和传本的确定,以及新史书的编纂,都体现了高度的学术水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私人藏书家和书坊也日益活跃,为文献的流传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三、 鼎盛:宋元时期,学术分化与藏书世家的崛起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理学、词学、戏曲等各种学术思潮蓬勃发展。这种学术的繁荣,自然带来了对文献的更大需求和更细致的整理。宋代官方和私人藏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官方方面,设立了集贤院、昭文馆等机构,负责国家藏书的整理和编纂。官刻书籍也日益增多,为文献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私人藏书方面,更是涌现出众多著名的藏书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他们不仅藏书丰富,而且对书籍的校勘、题跋、研究也颇有建树,形成了独特的藏书文化。宋代还出现了以藏书和刻书闻名的家族,如福建的叶氏、四川的范氏等,他们世代经营,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代虽然由少数民族统治,但对中华文化的整理和继承并未中断。官方设立了集贤院,负责图书的收藏和整理。元代在史书编纂方面成就显著,如《辽史》、《金史》、《元史》的编纂,都是集全国之力完成的宏大工程。同时,元代的刻书业也相当发达,尤其是在江南地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坊。 四、 集大成:明清时期,官修与私藏的辉煌与《四库全书》的诞生 明代沿袭了宋元以来对文献整理的传统。官方设立了翰林院等机构,负责文献的收藏和整理。明代最著名的官方编纂项目是《永乐大典》,这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汇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籍,虽然原书已大部分散佚,但其编纂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知识工程,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明代私人藏书也极为盛行,出现了如顾炎公、张溥等著名的藏书家。 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典籍整理的巅峰。在国力鼎盛、文化昌明的背景下,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这项浩大的工程,动员了全国最顶尖的学者,历时十年,搜集了近一万种图书,从中精选了三千多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七万多卷。编纂过程中,对书籍的真伪、版本、优劣进行了严格的甄别和考订,形成了完备的编纂体例和学术规范。 《四库全书》的编纂,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整理和汇集,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一套系统的图书分类、编目、校勘和鉴定的方法论,对后世的图书馆学、目录学、版本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库的分类体系,至今仍是中国图书分类的重要基础。 五、 延展:《四库学》的现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中国四库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罗,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学术思想、方法论和文化精神的挖掘。 首先,《四库学》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从早期零散的文献积累,到官方和私人力量的协同作用,再到《四库全书》这样大规模的集大成,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的演进轨迹和分类智慧。 其次,《四库学》研究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文献的整理和选择,直接反映了其学术价值取向和治学方法。《四库全书》的编纂,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和政治考量,但其对经史子集的分类和取舍,依然可以窥见当时学术界的主流思想和学术前沿。 再次,《四库学》研究对于现代图书馆学、目录学、版本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蕴含的文献鉴定、版本比较、分类方法等,至今仍是这些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体例,为后世的图书目录编写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最后,《四库学》研究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精神的深刻体认。历代学者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将无数珍贵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正是这种对文化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的体现。 因此,“中国四库学”的研究,是连接古代与现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独特而璀璨的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中国四库学(辑) 邓洪波》这本书时,心中怀揣着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敬畏,以及对“四库全书”这一文化宝库的向往。我原以为书中会逐一介绍“四库全书”中的精选名篇,或是对其中的某一类书籍进行深入的鉴赏。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超我的预期,它并没有直接“讲书”,而是“讲学”。作者邓洪波先生聚焦于“四库学”这一学术领域,将“四库学”看作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门独立而重要的分支。书中详细阐述了“四库学”的形成背景,追溯了其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源头,并着重分析了清代官方与民间在文献整理、学术研究方面的具体实践。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四库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所吸引,作者探讨了如何从文献学的角度,审视“四库全书”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四库学”进行创新性地解读与发展。这种研究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评分

接触《中国四库学(辑) 邓洪波》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中国古代藏书与文献整理的猎奇心理。我本以为会看到大量古籍的目录、序跋,或是对某些稀有典籍的解读,没想到这本书的切入点却如此独特,直指“四库学”这一概念。作者邓洪波先生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四库学”的宏观图景,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中的相关研究成果,汇聚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四库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包括但不限于《四库全书》本身的文献价值、编纂过程中的学术争议、不同版本的研究,甚至还涉及了与“四库全书”相关的学术思潮、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如何利用“四库全书”来开展更深入的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这种将“四库学”视作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思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四库全书”的书评,而是一种更具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学术探讨。

评分

近些年,我对中国古典学术的兴趣日益增长,尤其是对清代学者的治学精神和文献整理工作,更是着迷不已。“四库全书”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图书集成,其背后蕴含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当我看到《中国四库学(辑) 邓洪波》这本书时,便立刻被其书名所吸引。然而,这并非一本简单罗列“四库全书”内容的图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四库学”这一更为广阔的学术领域。作者邓洪波先生在这本书中,以一种系统而深入的方式,探讨了“四库学”的定义、范畴、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四库学”研究方法论的梳理,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思想潮流、文化发展紧密相连。这种研究的视野,让我对中国古代学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四库全书”自然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拿到《中国四库学(辑) 邓洪波》这本书,我本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四库全书”背后故事的细节,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文献趣闻。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更加宏观和学术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四库学”本身。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四库全书”,更是在构建一个关于“四库学”的学术体系。作者邓洪波先生从历史、文献、思想等多个层面,梳理了“四库学”的发展脉络。书中对“四库学”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都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四库学”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思潮之间关系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与时代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典学术体系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认识“四库学”的意义。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典学术体系的精深之处颇感兴趣,特别是“四库全书”这一宏大工程,更是让我魂牵梦绕。最近终于有机会翻阅了《中国四库学(辑) 邓洪波》这本书,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本书并非直接陈列“四库全书”的内容,而是深入探讨了“四库学”这一学术领域本身,从历史渊源、编纂过程、文献整理、学术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四库学”概念的界定与深化,他没有将之简单理解为对“四库全书”的研究,而是将其拓展至与“四库全书”编纂、收藏、利用、传播相关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理论思潮乃至相关制度的整体。书中对清代乾嘉学派在“四库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学者们严谨治学的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作者也触及了“四库学”在近现代学术转型中的演变,以及其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新视角和新课题。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对“四库学”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