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天綫手冊 | ||
| 定價 | 129.00 | |
| 齣版社 | 電子 工業齣版社 | |
| 版次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3月 | |
| 開本 | ||
| 作者 | W | |
| 裝幀 | (精裝) | |
| 頁數 | 0 | |
| 字數 | 0 | |
| ISBN編碼 | 9787121307010 | |
目 錄
di1章 天綫基礎
1.1 引言
1.2 天綫性能參數
1.2.1 反射係數和電壓駐波比
1.2.2 天綫阻抗
1.2.3 輻射方嚮圖和覆蓋
1.2.4 極化
1.2.5 方嚮性
1.2.6 增益和實際增益
1.2.7 等效全嚮輻射功率
1.2.8 有效麵積
1.2.9 相位中心
1.2.10 帶寬
1.2.11 天綫噪聲溫度
1.3 基本天綫單元
1.3.1 綫天綫
1.3.2 喇叭天綫
1.3.3 反射麵天綫
1.3.4 螺鏇天綫
1.3.5 印刷天綫
1.4 陣列
1.4.1 陣列天綫布置
1.5 天綫在太空環境中的基本效應
1.5.1 倍增
1.5.2 無源互調(PIM)失真
1.5.3 齣氣
參考文獻
di2章 空間天綫模型
2.1 引言
2.1.1 麥剋斯韋方程
2.1.2 CEM
2.2 天綫建模方法
2.2.1 基本理論
2.2.2 矩量法
2.2.3 FEM
2.2.4 FDTD方法
2.3 大型稀疏陣建模的快速算法
2.3.1 引言
2.3.2 MLFMA
2.3.3 FEM的分層基
2.4 案例研究: 衛星本體對天綫輻射方嚮圖的影響
2.5 總結
參考文獻
di3章 衛星通信、 雷達、 導航和遙感的係統構架
3.1 引言
3.2 構成衛星係統的各部分
3.3 衛星的任務
3.4 通信衛星
3.4.1 固定衛星服務(FSS)
3.4.2 廣播衛星服務(直播衛星服務)BSS(DBS)
3.4.3 數字音頻無綫電服務(DARS)
3.4.4 直接到戶(DTH)寬帶服務
3.4.5 移動通信服務
3.5 雷達衛星
3.6 導航衛星
3.7 遙感衛星
3.8 衛星指令和控製結構
3.9 通信有效載荷應答器
3.9.1 彎管應答器
3.9.2 數字應答器
3.9.3 再生中繼器
3.10 衛星功能需求
3.10.1 主要性能概念: 覆蓋範圍, 頻率分配
3.10.2 通信有效載荷的結構
3.10.3 衛星通信係統性能要求
3.11 衛星鏈路方程
3.12 微波發射機模塊
3.12.1 交調點
3.12.2 輸齣功率迴退
3.12.3 發射天綫和等效各嚮同性輻射功率
3.13 接收機前端模塊
3.13.1 噪聲係統和噪聲溫度
3.14 通信係統射頻鏈路接收功率
3.14.1 上下行鏈路的角度依賴性
3.15 衛星和天綫中的額外損失
3.15.1 傳播效應和大氣引起的其他損耗
3.15.2 電離層效應——閃爍和極化鏇轉
3.16 熱噪聲和天綫噪聲溫度
3.16.1 天綫和通信係統的接口
3.16.2 上行鏈路信噪比
3.17 SNR方程和zui小可檢測信號
3.18 功率通量密度、 飽和通量密度和動態範圍
3.18.1 PFD和衛星應答器增益狀態之間的重要關係
3.19 全雙工工作和無源互調
3.20 增益和增益的變化
3.21 指嚮誤差
3.22 衛星係統架構的其餘部分
3.23 軌道和軌道方麵的考慮
3.24 航天器介紹
3.25 航天器預算(質量, 功率, 熱量)
3.25.1 衛星質量
3.25.2 衛星功率
3.25.3 衛星熱量耗散
3.26 軌道任務周期和運載火箭的考慮
3.27 環境管理(熱、 輻射)
3.28 飛行器結構(聲學的/動力的)
3.29 衛星定位(位置保持)
3.30 衛星姿態控製
3.31 電源子係統
3.32 跟蹤、 遙感、 指令和監控
參考文獻
di4章 空間環境與材料
4.1 引言
4.2 天綫的空間環境
4.2.1 輻射環境
4.2.2 等離子體環境
4.2.3 中性環境
4.2.4 典型的航天器軌道空間環境
4.2.5 熱環境
4.2.6 發射環境
4.3 材料選擇及其與電磁性能之間的關係
4.3.1 RF透明材料及其使用
4.3.2 RF導電材料及其使用
4.3.3 PIM控製的材料選擇黃金規則
4.4 空間材料與製造工藝
4.4.1 金屬及其閤金
4.4.2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
4.4.3 陶瓷及陶瓷基復閤材料
4.5 機械和熱性能的錶徵
4.5.1 熱真空環境和齣氣作用的篩查
4.5.2 聚閤物和復閤材料的基本特性測試
4.5.3 機械性能錶徵
4.5.4 熱和熱彈性特性
參考文獻
di5章 空間天綫的機械和熱設計
5.1 引言: 機械熱電氣三角形
5.1.1 天綫産品
5.1.2 配置、 材料和工藝
5.1.3 需求及其驗證的概述
5.2 天綫結構的設計
5.2.1 反射麵的典型設計方案
5.2.2 夾層闆結構的描述
5.2.3 夾層闆耐熱性的描述
5.2.4 與熱機械設計有關的夾層闆結構的電氣描述
5.3 結構建模與分析
5.3.1 一階闆理論
5.3.2 高階闆理論
5.3.3 經典層閤闆理論
5.3.4 均勻各嚮同性闆與對稱夾層闆的比較
5.3.5 閤成材料錶皮
5.3.6 蜂窩芯材的特點
5.3.7 夾層闆失效模式
5.3.8 質量優化的夾層天綫結構
5.3.9 有限元分析
5.3.10 天綫的聲負載
5.4 熱和熱彈性分析
5.4.1 空間天綫的熱環境
5.4.2 橫嚮夾層闆的熱傳導模型
5.4.3 平麵夾層闆的熱平衡
5.4.4 空間中的平闆熱變形
5.4.5 偏置拋物反射麵的熱彈性穩定性
5.4.6 熱分析工具
5.4.7 熱分析案例
5.4.8 熱模型的不確定性和安全係數
5.5 熱控製策略
5.5.1 要求和主要設計選擇
5.5.2 熱控製元件
5.5.3 熱設計實例
參考文獻
di6章 空間天綫測試
6.1 引言
6.2 作為開發和驗證工具的測試
6.2.1 測試工程
6.2.2 模型的理念和定義
6.2.3 電氣模型關聯
6.2.4 熱測試和模型關聯
6.3 天綫測試設施
6.3.1 遠場天綫測試場
6.3.2 緊湊天綫測試場
6.3.3 近場測量和設施
6.3.4 環境試驗設備和機械測試
6.3.5 PIM測試
6.4 案例分析: SMOS
6.4.1 SMOS MIRAS儀器
6.4.2 SMOS模型理念
6.4.3 天綫方嚮圖測試活動
參考文獻
di7章 空間天綫發展的曆史迴顧
7.1 引言
7.2 早期情況
7.2.1 簡單衛星上的導綫天綫和裂縫天綫
7.2.2 天綫的計算機建模開始起步
7.2.3 改造現有的/經典的天綫設計用於空間應用
7.3 采用復雜饋電係統的較大尺寸的反射器
7.3.1 引言
7.3.2 多頻天綫
7.3.3 大型可展開天綫
7.3.4 固體錶麵可展開反射麵天綫
7.3.5 極化敏感反射麵和賦形反射麵
7.3.6 多饋天綫
7.4 陣列天綫
7.4.1 自鏇穩定衛星上的共形陣列
7.4.2 用於遙感的陣列
7.4.3 用於遠程通信的陣列
7.5 總結
緻謝
參考文獻
di8章 空間應用的可展開網麵天綫: 射頻錶徵
8.1 引言
8.2 可展開網格反射麵的曆史
8.3 網格反射麵特有的設計上的考慮事項
8.4 SMAP任務——一個典型的案例研究
8.4.1 任務概述
8.4.2 關鍵的天綫設計的驅動因素和約束
8.4.3 反射麵材料的射頻性能確定
8.4.4 射頻天綫方嚮圖的建模
8.4.5 饋源組件的設計
8.4.6 性能驗證
8.5 總結
參考文獻
di9章 空間應用的微帶陣列技術
9.1 引言
9.2 陣列天綫的基礎知識
9.2.1 功能上(驅動)的要求和陣列設計解決方案
9.2.2 無源陣列的材料與環境和設計要求的關係
9.2.3 陣列優化方法和準則
9.3 無源陣列
9.3.1 SAR天綫的輻射麵闆
9.3.2 導航天綫
9.3.3 深空用的無源天綫
9.4 有源陣列
9.4.1 有源天綫的關鍵有源元器件: 放大器
9.4.2 有源混閤電路
9.4.3 熱耗散設計方案
9.4.4 有源陣列控製
9.4.5 通信和數據傳輸用的有源陣列
9.5 總結
參考文獻
di10章 用於空間的印刷反射天綫陣
10.1 引言
10.2 工作原理和反射天綫陣單元的性能
10.3 分析與設計技術
10.3.1 反射天綫單元的分析與設計
10.3.2 反射天綫陣的設計與分析
10.3.3 寬帶技術
10.4 通信衛星和廣播衛星的反射天綫陣
10.4.1 等場強綫波束反射天綫陣
10.4.2 雙極化覆蓋的發射天綫
10.4.3 覆蓋南美的收發天綫
10.5 空間應用的現狀和展望
10.5.1 大孔徑反射天綫陣
10.5.2 充氣的反射天綫陣
10.5.3 深空通信用的高增益天綫
10.5.4 多波束反射天綫陣
10.5.5 雙反射麵結構
10.5.6 波束可再配置和可掃描的反射天綫陣
10.5.7 結論和展望
參考文獻
di11章 空間應用中的新天綫技術
11.1 引言
11.2 新興毫米波係統中片上/封裝天綫
11.2.1 片上天綫技術的zui新進展
11.2.2 矽基片上天綫的限製
11.2.3 片上天綫的無源矽集成技術
11.3 平麵波導集成技術
11.4 天綫應用中微波/毫米波段下基於MEMS電路的技術
11.4.1 RF/微波基於MEMS的移相器
11.4.2 毫米波段下用於波束成形的反射型移相器
11.5 新興的THz天綫係統及其集成結構
11.5.1 THz光子學技術: THz時代的光混頻天綫
11.5.2 使用光混頻陣列天綫産生THz信號
11.6 案例分析: 衛星陸地移動通信中的低成本/低復雜度天綫技術
11.6.1 係統級要求
11.6.2 可重構的低剖麵陣列天綫技術
11.6.3 波束掃描技術
11.6.4 穩健的零知識波束控製算法
11.6.5 一個Ku波段下用於車輛通信的低剖麵、 低成本陣列係統
11.7 總結
參考文獻
di12章 衛星通信天綫
12.1 引言及設計要求
12.1.1 鏈路預算考慮
12.1.2 衛星通信天綫類型
12.1.3 材料
12.1.4 空間環境及其設計含意
12.1.5 商業應用的設計
12.2 UHF衛星通信天綫
12.2.1 典型要求和方案
12.2.2 單個單元設計
12.2.3 陣列設計
12.2.4 次級電子倍增效應門限
12.3 L或S波段移動衛星通信天綫
12.3.1 簡介
12.3.2 對大型可展開反射麵的需求
12.3.3 波束成形
12.3.4 混閤矩陣功率放大
12.3.5 饋電陣列單元設計
12.3.6 雙工器
12.3.7 試驗場測量
12.4 C、 Ku和Ka波段FSS/BSS天綫
12.4.1 典型的要求和解決方案
12.4.2 賦形反射麵技術
12.4.3 耐功率
12.4.4 天綫結構和反射麵
12.4.5 反射麵天綫幾何結構
12.4.6 饋電鏈
12.5 多波束寬帶衛星通信天綫
12.5.1 典型的要求和方案
12.5.2 SFB陣列饋電反射麵天綫
12.5.3 FAFR天綫
12.5.4 DRA天綫
12.5.5 射頻傳感及跟蹤
12.6 非地球同步軌道星座的天綫
12.6.1 典型的要求和方案
12.6.2 全球波束對地鏈路
12.6.3 高增益對地鏈路
12.6.4 衛星間鏈路和交叉鏈接
12.6.5 饋綫鏈路
緻謝
參考文獻
di13章 SAR天綫
13.1 星載SAR係統簡介
13.1.1 SAR係統總體介紹
13.1.2 傳統雷達和SAR的方位分辨率
13.1.3 天綫的要求與性能參數的關係
13.2 SAR天綫設計的挑戰
13.2.1 反射麵天綫
13.2.2 有源天綫和子係統
13.3 星載SAR天綫的發展迴顧
13.3.1 TecSAR
13.3.2 偵察衛星(SAR�睱upe)
13.3.3 ASAR閤成孔徑雷達(EnviSat)
13.3.4 雷達衛星1號(Radar Sat 1)
13.3.5 雷達衛星 2號
13.3.6 Palsar(ALOS)
13.3.7 TerraSAR�瞂
13.3.8 COSMO(衛星星座)
13.4 星載SAR天綫案例研究
13.4.1 設備設計
13.4.2 SAR天綫
13.5 SAR天綫的進展
13.5.1 Sentinel 1
13.5.2 Saocom任務
13.5.3 ALOS 2
13.5.4 COSMOdi二代
參考文獻
di14章 全球導航衛星係統接收機天綫
14.1 引言
14.2 GNSS接收天綫的射頻要求
14.2.1 通用射頻要求
14.2.2 提高定位精度和多路徑信號的抑製的高級需求
14.3 全球導航衛星係統天綫的設計挑戰和解決方案
14.3.1 寬頻覆蓋
14.3.2 天綫延遲隨頻率和角度的變化
14.3.3 減少天綫尺寸
14.3.4 天綫平颱的散射效應
14.4 常用和新型的GNSS天綫
14.4.1 一個單元的天綫
14.4.2 多單元天綫陣
14.5 星載GNSS天綫
14.5.1 星上GNSS接收機天綫的要求
14.5.2 為星載GNSS接收機開發的天綫的迴顧
14.6 案例研究: 用於航天器精密軌道確定應用的雙頻帶微帶貼片天綫
14.6.1 天綫的研製
14.6.2 結果與討論
14.7 總結
參考文獻
di15章 小衛星天綫
15.1 小衛星簡介
15.1.1 小衛星及其分類
15.1.2 微小衛星及小衛星星群
15.1.3 立方體衛星
15.1.4 多個小衛星的編隊飛行
15.2 設計小衛星天綫的挑戰
15.2.1 工作頻段的選擇
15.2.2 相對於工作波長的小尺寸地平麵
15.2.3 天綫與結構單元之間的耦閤
15.2.4 天綫方嚮圖
15.2.5 軌道高度
15.2.6 開發成本
15.2.7 加工成本
15.2.8 測試成本
15.2.9 展開係統
15.2.10 體積
15.2.11 質量
15.2.12 衝擊和振動載荷
15.2.13 材料降解
15.2.14 原子氧
15.2.15 材料揮發
15.2.16 蠕變
15.2.17 材料帶電
15.2.18 衛星天綫與衛星結構的相互作用
15.3 小衛星天綫發展迴顧
15.3.1 遙測、 跟蹤及指揮(TT&C;)用途天綫
15.3.2 高數據率下行鏈路天綫
15.3.3 應用於全球衛星導航係統(GNSS)接收機和反射計的天綫
15.3.4 衛星間鏈路天綫
15.3.5 其他天綫
15.4 案例研究
15.4.1 案例研究1: 天綫指嚮機構和喇叭天綫
15.4.2 案例研究2: X波段下行鏈路螺鏇天綫
15.5 結論
參考文獻
di16章 射電天文空間天綫
16.1 引言
16.2 射電天文學概述和空間天綫的作用
16.3 宇宙微波背景研究的空間天綫
16.3.1 微波背景
16.3.2 蘇聯的宇宙微波背景空間觀測
16.3.3 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衛星
16.3.4 威爾金森微波各嚮異性探測器(WMAP)
16.3.5 普朗剋任務
16.4 亞毫米波/遠紅外天文學的空間射電觀察
16.4.1 亞毫米波/遠紅外天文學概述
16.4.2 亞毫米波天文衛星
16.4.3 Odin軌道天文颱
16.4.4 赫歇爾空間天文颱
16.4.5 未來: Millimetron、 CALISTO及以後
16.5 低頻射電天文學
16.5.1 低頻射電天文學概況
16.5.2 早期低頻無綫電的太空任務
16.5.3 未來
16.6 空間VLBI
16.6.1 空間VLBI技術概述
16.6.2 HALCA
16.6.3 射電天文(RadioAstron)任務
16.7 總結
參考文獻
di17章 深空應用天綫
17.1 引言
17.2 遠程通信天綫
17.3 案例I——火星科學實驗室
17.3.1 任務描述
17.3.2 火星號飛船X波段天綫
17.3.3 火星號chao高頻天綫
17.3.4 火星號終端下降傳感器(著落雷達)
17.4 案例II——硃諾(Juno)
17.4.1 硃諾飛船任務描述
17.4.2 遠程通信天綫
17.4.3 硃諾微波輻射儀天綫
參考文獻
di18章 空間天綫麵臨的未來任務、 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挑戰
18.1 本章內容概要
18.2 引言
18.3 空間天綫需求的演化
18.4 開發大口徑天綫
18.4.1 問題和挑戰
18.4.2 目前和預期的未來的太空任務
18.4.3 有前途的天綫的概念和技術
18.5 通信衛星容量的增加
18.5.1 問題和挑戰
18.5.2 目前和預期的未來太空任務
18.5.3 有前途的天綫的概念和技術
18.6 使多波段、 多用途的天綫共享相同的孔徑
18.6.1 問題和挑戰
18.6.2 目前和預期的未來太空任務
18.6.3 有前途的天綫的概念和技術
18.7 增加常規天綫産品的競爭力
18.7.1 問題和挑戰
18.7.2 現在和預期的未來太空任務
18.7.3 有前途的概念和技術
18.8 使能單波束動態覆蓋/極化重構
18.8.1 問題領域和挑戰
18.8.2 現在和預期的未來太空任務
18.8.3 有前途的天綫的概念和技術
18.9 可以承受的成本使能有源天綫
18.9.1 問題領域和挑戰
18.9.2 現在和未來的太空任務
18.9.3 有前途的天綫的概念和技術
18.10 為未來的地球觀測和科學儀器開發齣的新型天綫
18.10.1 問題和挑戰
18.10.2 目前和預期的未來空間任務
18.10.3 有前途的天綫概念和技術
18.11 朝衛星和用戶終端天綫的大量生産演變
18.11.1 問題和挑戰
18.11.2 目前和預期的未來太空任務
18.11.3 有前途的天綫概念和技術
18.12 使新任務成為可能的技術推動
18.12.1 問題領域和挑戰
18.12.2 有前途的天綫概念和技術
18.13 開發對衛星天綫的建模和測試的新方法
18.13.1 問題和挑戰
18.13.2 前景廣泛的天綫的概念和技術
18.14 總結
參考文獻
內容介紹:
本書由多位具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專傢閤著而成。全書共18章,分彆討論天綫基礎,空間天綫模型,衛星通信、雷達、導航和遙感的係統構架,空間環境與材料,空間天綫的機械和熱設計,空間天綫測試,空間天綫發展的曆史迴顧,空間應用的可展開網麵天綫:射頻錶徵,空間應用的微帶陣列技術、用於空間的印刷反射天綫陣,空間應用中的新天綫技術,衛星通信天綫,SAR天綫,全球導航衛星係統接收機天綫,小衛星天綫,射電天文空間天綫,深空應用天綫,並展望瞭空間天綫麵臨的未來任務、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挑戰。
作者介紹:
William A. Imbriale任職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Steven Gao(高世昌)為英國肯特大學講席教授,IET會士,英國航空航天學會會士。Luigi Boccia任教於意大利Calabria大學。
關聯推薦:
本書適閤從事天綫技術的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及其他從事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空間天綫手冊:
定價 129.00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版次 di1版
齣版時間 2018年01月
開本 16
作者 (美)William,A.,Imbriale(威廉,,A.,英布裏爾),,等
裝幀 平塑勒
ISBN編碼 9787121307010
這本厚重的典籍,拿到手上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種沉甸甸的專業氣息,翻開扉頁,目錄就清晰地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技術圖景。我原以為它會深入探討那些晦澀難懂的電磁場理論,畢竟書名裏帶著“天綫”二字,總讓人聯想到復雜的麥剋斯韋方程組。然而,初讀之下,驚喜地發現它在基礎概念的梳理上做得極為紮實,對於那些初入射頻領域的新手來說,簡直是一座燈塔。它沒有上來就拋齣復雜的公式,而是循序漸進地從最基本的波導原理和振子結構講起,語言平實而嚴謹,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坐在你身邊,耐心為你拆解每一個技術難點。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不同天綫陣列的幾何布局和饋電網絡設計理念的闡述,那種將理論與實際工程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讓人對天綫設計不再感到遙不可及,而是充滿瞭實踐的衝動。書中對於天綫參數的定義和測量方法的介紹,也異常詳盡,這對於後續進行實驗驗證或故障排查至關重要,體現瞭編著者極強的工程素養和對讀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隨職業生涯成長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次性的快餐讀物。
評分我是在一個比較急迫的項目背景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我們需要快速搭建一套驗證係統,對現有通信鏈路的覆蓋範圍進行評估。坦白說,之前對“空間天綫”這個概念的理解非常碎片化,多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理想化的模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止步於理想狀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真實世界的挑戰。例如,在介紹天綫在復雜環境下的性能衰減時,它詳細分析瞭多徑效應和遮擋對波束指嚮精度的影響,並給齣瞭幾種實用的補償策略。特彆是關於大型平麵陣列在姿態變化時的波束掃描機製,它不僅給齣瞭理論推導,還配有豐富的圖示來解釋相位控製器的作用,這對於我優化控製算法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低剖麵、寬帶天綫設計的章節,書中對超材料和縫隙天綫的介紹,雖然篇幅不算特彆巨大,但其切入點非常精準,直指當前工程設計中的瓶頸——如何在保證性能的同時,滿足機械和隱身的要求。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側重點顯然是麵嚮係統集成和實際部署的,它幫你把“為什麼”和“怎麼做”的橋梁搭建得非常牢固。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編排和圖文質量非常滿意,這在許多專業技術書籍中是難能可貴的。書中的插圖並非那種簡單的示意圖,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剖麵圖和三維模型,極大地增強瞭對復雜結構——比如相控陣單元的排布或者饋電網絡的拓撲結構——的理解。舉個例子,書中對不同工作體製下(例如脈衝雷達與連續波通信)天綫增益和旁瓣抑製要求的權衡分析,通過對比圖錶呈現得淋灕盡緻,讓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矛盾點。再者,雖然涉及大量工程實踐,但作者在引述關鍵理論時,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使得這本書既能作為入門教材,又能作為資深工程師的參考手冊。這種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它沒有陷入純理論的泥潭,也沒有流於膚淺的經驗總結。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於“係統”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天綫不再是一個孤立的部件,而是緊密耦閤於整個電磁環境和信息任務中的有機整體。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研究導航定位技術的工程師,我一直對如何將天綫技術與高精度定位係統深度融閤感到睏惑。很多現有的導航教材往往將天綫僅僅視為一個接收信號的“盒子”,對其內部機製的剖析相對粗糙。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這一空白。它在“導航遙感係統”的應用章節中,清晰地闡述瞭多波束天綫在GNSS信號捕獲和抗乾擾中的獨特優勢。我尤其欣賞它對相位中心穩定性和共模抑製比的量化分析,這些參數直接關係到米級定位嚮厘米級定位邁進的關鍵。書中對差分GPS和慣性導航係統結閤時,天綫組的布局優化進行瞭探討,這部分內容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僅僅是描述現象,更是深入到瞭信號處理鏈的源頭——天綫本身——去尋找提升精度的突破口。閱讀這些章節,我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套新的思維框架,讓我重新審視我們現有導航係統的硬件瓶頸,並明確瞭未來優化升級的技術方嚮,不再是盲目地堆砌更復雜的後端算法。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所展現齣的對“係統”的整體觀和對未來技術趨勢的敏銳洞察。在討論衛星通信的應用案例時,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地球同步軌道(GEO)的傳統應用,而是花瞭不少筆墨深入探討瞭低地球軌道(LEO)星座對天綫小型化、快速切換和波束靈活性的苛刻要求。這部分內容明顯是基於最新的技術發展趨勢撰寫的,信息時效性非常高。特彆是對星間鏈路中對高指嚮精度天綫的需求分析,它不僅討論瞭機械掃描的局限性,還對激光通信天綫的初步選型和地麵站的跟蹤係統提齣瞭設計思路。從讀者的角度來說,這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份未來五到十年的技術路綫圖,它引導你思考的不是如何解決眼下的Bug,而是如何構建下一個世代的係統。這種前瞻性,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技術規範或設計手冊,它更像是一份引領行業發展的“技術宣言”,極大地激發瞭我對下一代空間信息係統的想象力和研究熱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