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平) |
| 作者: | 闻人军 |
| 定价: | 78.0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ISBN: | 978753258627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作者关于《考工记》及其他名物的考证合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考工编》:作者对《考工记》成书年代、版本源流、齐尺考辨、流体力学知识、声学知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诠释和考辨,相信对于《考工记》的认识和理解将有新的启发。中编《司南编》:作者对古籍中出现的“司南”进行考辨,对于不同文献中的“司南”一物加以廓清,有立表之“司南”与指南针之“司南”,并对后者进行了复原。下编《杂学编》:涉及度量衡、里亩制、脱盐技术、沈括发明、反射镜等科技史方面的研究。 |
从图书的整体结构来看,它展现出一种极强的逻辑性和宏大的视野。它并非是零散地介绍几件文物,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古代技术发展脉络的完整图景。这种体系化的梳理,对于我这种需要建立知识框架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能清晰地追踪到不同时期技术革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看到那些看似孤立的发明背后隐藏的共通原理和演变路径。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似乎总能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切口,比如一个零件的构造,一把工具的形制,拓展到整个社会、经济乃至文化层面的深刻探讨。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跳跃和连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对“中国制造”的古老根基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耳边低语,平实之中蕴含着深厚的学养,绝无故作高深或卖弄学问之嫌。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生硬的教科书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对话感的叙述方式。当你读到某些令人惊叹的古代发明时,作者的语气里流露出的是由衷的赞叹和敬意,这种情感的流露非常真挚,很容易带动读者的情绪,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着深入探索。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复杂技术原理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它们精准而又形象,一下子就击中了理解的难点,让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考古之旅”。它没有提供那些花哨的、吸引眼球的爆点新闻式的内容,而是沉稳地带领读者去探寻那些真正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硬核”技术。这种对“实学”的尊重和深入挖掘,让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许多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它促使我重新审视我们所继承的文化遗产,意识到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用品或技术背后,蕴含着祖先们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不是盲目的夸耀,而是基于对事实和原理的理解后,发自内心的敬佩。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有所收获的宝藏之作。
评分我作为一个对古代社会生活细节充满探究欲的业余爱好者,一直苦于缺乏系统而又生动有趣的读物来满足我的求知欲。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佶屈聱牙,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流于表面,人云亦云,缺乏真正的洞察力。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原本冰冷、抽象的古代技术名词,转化为鲜活的、可以触摸的画面。我仿佛能想象到工匠们在烈日下锤炼青铜的场景,或者在昏黄的灯光下,精细地雕琢玉器的专注神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理心,不只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解读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哲学,这种将“物”与“人”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封面那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好奇心。我尤其欣赏的是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米黄色的触感,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古朴氛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触摸历史的纹理。而且,书中的版式布局极为考究,文字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即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压迫感,反而有一种呼吸顺畅的节奏感。可见,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对于一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