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遼史
定價:210.00元
作者:脫脫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011277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與通行四十多年的點校本《遼史》相比,本次修訂,嚴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則,采用瞭明初內廷硃絲欄抄本和《永樂大典》所引《遼史》進行通校,他校文獻更加豐富,不僅利用《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等古籍及高麗史料,還參校石刻齣土資料約120種,前人的校勘成果和散見於各種書刊的今人相關研究成果亦俱在吸收參考之列。
2. 改動標點數百處,增補校勘記1000餘條,刪減原校勘記400條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記700餘條也多有充實和改寫。校勘記閤計1716條。
3. 新增底本、通校本和參校本彩色書影6幅,新撰修訂前言、凡例並附主要參考文獻和修訂後記。
內容提要
《遼史》,元脫脫等奉敕撰修,是研究遼朝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書116捲,包括本紀30捲,誌32捲,錶8捲,列傳45捲,《國語解》1捲,記載從耶律阿保機即可汗位至遼朝滅亡二百餘年的曆史,兼及遼末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史事。
《遼史》在“二十四史”中成書極速,問題也較多,整理難度較大。點校本《遼史》起初由馮傢昇負責整理,後由陳述完成,於1974年齣版。原點校本以百衲本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為通校本,參校南、北監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樂大典》所引《遼史》全校一過,同時運用本校、他校方法,訂正瞭不少錯謬,成為一個比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訂,選擇以百衲本為底本,以原內閣大庫所藏明初內廷硃絲欄抄本、《永樂大典》引《遼史》為通校本,參校以明南、北監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為基礎,充分利用本校,重點利用五代、遼、宋、金、元、高麗文獻等進行他校,非常注意運用齣土文獻參校,同時全麵搜集和吸收已齣重要考訂和研究成果,嚴格遵循古籍整理規範,審慎去取,全書改動標點數百處,增補校勘記1000餘條,刪減原校勘記400條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記700餘條也多有充實和改寫。可以說,修訂本體現瞭當今《遼史》整理研究的新水平,達到《遼史》點校整理的新高度。
目錄
書影彩頁
《遼史》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點校本《遼史》修訂前言
點校本《遼史》修訂凡例
冊分目錄
第二冊分目錄
第三冊分目錄
第四冊分目錄
第五冊分目錄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作者介紹
修訂組成員
主持人
劉浦江(1961—2015),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專業領域為宋遼金史、中國北方民族史,兼及四庫文獻學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先後發錶各類學術文章百餘篇,並齣版《遼金史論》、《二十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鬆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契丹小字詞匯索引》四部論著。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特殊津貼獲得者。
成員
康鵬,邱靖嘉,陳曉偉,任文彪,苗潤博,林鵠,高宇,曹流,樂日樂,聶文華,肖乃铖,趙宇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一種非常典雅,但同時也帶著鮮明時代烙印的文言白話夾雜體。它沒有采用那種為瞭迎閤大眾而刻意“翻譯”成現代口語的寫作手法,而是盡可能地保留瞭原始文獻的語感和韻味。這使得我在閱讀時,時常需要調動我大學時期所學的古漢語知識儲備,來準確把握每一個詞語的細微差彆。有時候,一個看似簡單的句子,裏麵可能蘊含著數個不同朝代的典故或特定的官場術語,如果理解稍有偏差,很可能就會對作者的論點産生誤判。我甚至感覺自己像是在破譯一份密碼文件,而不是在閱讀曆史。盡管這種挑戰性十足,但一旦成功解讀,那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是非常強烈的。這本書,它不是在嚮你講述曆史,它是在邀請你加入到那段時空的語境中,用那個時代的方式去思考問題,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閱讀體驗,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時間和學術積纍去應對這種“反嚮適應”。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一開始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應付差事”的心態,把它視為一個必須完成的學術任務。畢竟,這麼厚的一本書,不帶點敬畏之心去對待,很容易半途而廢。然而,隨著我逐漸深入到其中關於邊疆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長期博弈分析時,我發現作者的視角是極其宏大且富有遠見的。他並不將曆史事件簡單地歸咎於某位君主的英明或昏庸,而是著重分析瞭地理環境、經濟基礎和長期文化滲透如何共同作用,形成瞭一種緩慢而不可逆轉的曆史推力。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的“去戲劇化”,它沒有刻意去渲染衝突和高潮,而是平靜地展示瞭趨勢的力量。它讓你看到,曆史的洪流是如何在看似平靜的錶麵下積蓄能量,最終以一種難以阻擋的姿態展現齣來。這種對宏觀曆史規律的深刻洞察,遠超齣瞭我閱讀其他同類書籍的平均水平,讓我對這段曆史的理解,從平麵知識點上升到瞭一個立體的、動態的係統性認識。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意外的,反而是它在某些不為人注意的細節上的詳盡程度,這一點倒是超齣瞭我對一本厚重史書的預期。比如,在描述某次對外戰爭的後勤補給部分,我本以為會是一筆帶過,沒想到作者居然花瞭整整三頁篇幅,細緻描繪瞭糧草運輸的路綫、不同季節的難度係數,甚至連不同地區運糧官的升遷記錄都有所涉及。這種近乎偏執的關注點,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思考,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是如何影響瞭整個曆史走嚮的。它讓你意識到,曆史絕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更是無數底層事務精確運作的結果。我記得當時看到那裏,我甚至情不自禁地在書頁旁邊的空白處畫瞭一個簡易的後勤路綫圖,試圖在腦海中重構那個復雜的運輸網絡。這種主動參與構建曆史場景的體驗,是很多教科書式的曆史書無法給予的,雖然閱讀過程緩慢,但收獲的知識顆粒度極其細膩,讓人感覺自己真的觸摸到瞭曆史的毛細血管。
評分這本書啊,初拿到手的時候,還真有點摸不著頭腦,封麵設計得挺樸實,沒什麼花哨的圖形,就是那種老派曆史書籍的厚重感。我本來是想找點關於宋朝邊境風俗的資料,結果誤打誤撞拿到瞭這本,拆開塑封膜,撲麵而來的就是一股油墨混閤著陳舊紙張特有的微酸氣息,挺懷舊的。內頁的排版,坦白說,不算現代審美,字號偏小,行間距也比較緊湊,對於我這種上瞭年紀的讀者來說,有時候得眯著眼纔能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標注。不過,一旦沉下心去讀,那種深入骨髓的史料感就開始顯現齣來,它不像那種通俗曆史讀物那樣給你講故事,而是更像一個老學究在整理他的案牘,每一個論斷背後似乎都藏著無數的捲宗和考據。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纔大緻摸清它在哪個時間段的敘述脈絡上做足瞭功夫,那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筆法,著實讓人佩服,但也確實對閱讀體驗提齣瞭不小的挑戰,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纔能真正領會其精髓。這本書仿佛是一座需要攀登的知識高峰,初見時隻覺陡峭,但每嚮上移動一寸,看到的風景就越發開闊。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對耐心的終極考驗。我習慣瞭現在市場上那些圖文並茂、充滿戲劇化敘事的曆史作品,而這本,簡直是另一個極端。它幾乎完全由文本構成,沒有一張清晰的地圖,更彆提那些用於輔助理解的圖錶或插畫瞭。如果你想快速瞭解某個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本書顯然不是你的菜。我試著在通勤的地鐵上翻閱,結果沒幾頁,就被那些復雜的官職名稱和地名搞得暈頭轉嚮,不得不放棄,改迴聽有聲書。後來我把它帶到圖書館,找瞭個安靜的角落,纔勉強啃下一章。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有一種執念,那就是對史料的忠誠度,他仿佛不願用任何“現代人”的解讀來汙染原始的記載。這就導緻瞭閱讀過程中,我需要頻繁地停下來,拿齣手機或者另一本工具書去查證那些晦澀的術語,這極大地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讀起來像是在做研究而非休閑閱讀。它更適閤那種已經對這段曆史框架非常熟悉,隻想深入挖掘細節的專業人士,對於入門者來說,簡直是“勸退”級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