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控制系统集成与维护技术》是一门集技术性、创新性、应用性于一体的特色课程。紧紧围绕数据通信与智能控制技术,以高速铁路为行业背景,以通信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与维护技能大赛操作平台为载体,旨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运行与故障检测、综合应用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适应高铁行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胜任职业岗位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教材设计了轨道继电器安装与检测、通信网络配置与调试、高铁进出站控制设计与实现、高铁室内温度显示与控制实现、区间行驶模式下的通信与控制实现、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6个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编制内容,任务设计体现做中学、学中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自主完成各环节的工作和学习任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目录
项目1 轨道继电器安装与检测1
任务1.1 认识轨道继电器2
任务1.2 轨道继电器安装与检测9
任务1.3 轨道继电器故障定位与排除20
项目小结28
项目2 通信网配置与测试30
任务2.1 有线网络配置与测试30
任务2.2 RS-485串口通信网络配置与测试40
任务2.3 Wi-Fi通信网络配置与测试53
任务2.4 GPRS通信网络配置与测试61
任务2.5 平台局域网搭建与测试72
项目小结82
项目3 高铁进出站控制设计与实现84
任务3.1 控制信号灯设计与实现85
任务3.2 控制进出站轨道变轨设计与实现108
任务3.3 PLC控制高铁开关门设计与实现118
项目小结134
项目4 高铁室内温度显示与控制实现136
任务4.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通信实现137
任务4.2 温度显示与风机手动控制实现147
任务4.3 温度自动控制设计与实现165
项目小结178
项目5 区间行驶模式下的通信与控制实现180
任务5.1 高铁列车区段检测与信息采集180
任务5.2 轨道电路信号机控制191
任务5.3 控制中心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显示199
任务5.4 列车执行机构的控制207
项目小结213
项目6 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217
任务6.1 正常状况下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217
任务6.2 故障状况下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223
任务6.3 雨雪状况下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229
项目小结235
附录一:通信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与维护实训平台介绍237
附录二:通信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与维护实训室建设标准与要求244
附录三:工作任务报告书247
附录四:拓展训练报告书248
参考文献249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觉得有点“挑战性”,那就是某些章节对数学建模和算法复杂度的探讨。虽然我明白,要真正做到“精维护”,对底层原理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坦率地说,需要我放慢阅读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外部的计算工具来辅助理解。不过,换个角度看,这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没有为了迎合初学者而牺牲深度。它为那些有志于从“操作员”跃升到“架构师”的读者,提供了一张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门票。我不会跳过这些部分,我会把它们当作一个提升自我边界的机会。这种“硬核”的内容设置,保证了这本书的生命力,它不会因为技术迭代而迅速过时,因为对底层原理的掌握是永恒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线条的交织感和色彩的搭配,立刻让人联想到现代工业的精密与复杂,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翻到的,本来只是随便看看,但被这封面设计深深吸引,感觉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反而像是一件艺术品。拿起来翻阅,文字的排版也非常讲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尤其是那些关键术语的标注和图表的布局,看得出作者在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长时间面对专业书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那种将复杂概念用清晰视觉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也让人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是非常扎实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它会更偏向于某一个单一的子系统,比如侧重于PLC编程或者某个特定总线的应用,但它竟然能将通信层、控制层、以及最终的集成维护这些看似分散的领域,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集成”这个概念上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不同厂商设备间的接口兼容性、数据格式转换这些实操的痛点。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前瞻性,因为它预示着未来工业控制系统一定是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对于我们这些肩负着项目交付重任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跨领域的整合能力正是我们最稀缺的“内功”。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籍,不仅教你如何练好某一种招式,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将不同的招式融会贯通,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二字,绝非浪得虚名。它最吸引人的特点是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案例剖析”和“故障复盘”。这些小节往往用一种近乎口述的语气,描述了一个真实的系统事故,然后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从最初的报警信号到最终定位到根源故障的整个思维链条。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贴合行业热点,涵盖了从传统串行通信到最新的工业以太网环境下的各种棘手问题。读这些复盘,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资深专家身边,旁观他如何冷静地拆解问题,并最终找到那个隐藏在层层保护之下的“罪魁祸首”。这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有效百倍,因为它传授的不仅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高压环境下的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职业素养。这本书的价值,三分在技术,七分在心法。
评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内容时,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一点都没有那种“学院派”的空泛说教。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一线工程师“对话”。他用的词汇,比如“现场调试”、“故障排查”、“系统冗余设计”等等,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挂在嘴边的术语,读起来特别有亲切感。而且,书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总是紧密地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来展开。举个例子,讲到某种通信协议的握手过程,他不是直接抛出复杂的时序图,而是会先描述一个实际的设备连接失败的场景,然后一步步剖析哪里出了问题,最后才引出协议的正确流程。这种“问题导向”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感觉作者不仅是理论专家,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实战者,他的每一个论断都像是从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中淬炼出来的真知灼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