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铁线莲栽培入门
定价:39.00元
作者:及川洋磨著 陶旭译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706017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一本书囊括铁线莲的种植、栽培、搭配与品种选择,是铁线莲初级爱好者的入门工具书。2.为不同的搭配场景(栏杆、花格、阳台、露台)提供魅力的搭配方案,从*的视角展示铁线莲迷人的魅力。3.与不同的植物搭配出特色各异的组合,彼此衬托,呈现不同的景观。4.简明易懂的操作步骤,配以详细的步骤图,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5.人气品种图鉴,帮助读者认识和挑选心仪的品种。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两部分讲解了铁线莲基本的栽培和搭配方法。*部分主要介绍铁线莲的搭配和使用方法,根据不同场景和地点提供特色的搭配方案。第二部分则介绍了铁线莲初级爱好者也能轻松上手的种植栽培方法。此外,书中还根据不同用途和搭配场景为读者推荐了许多人气铁线莲品种,帮助读者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品种。
目录
作者介绍
及川洋磨,日本NHK电视台“趣味园艺”节目讲师,曾著图书《铁线莲的栽培方式及新品种》(译名)。1979年出生于日本岩手县。在大学学习造园,毕业后进入父亲创办的铁线莲园艺中心,从事铁线莲的生产与销售工作。近年来以分享“有铁线莲的花园玩法”为己任,不仅积极生产,且举办“铁线莲周”等直销活动,为宣传有铁线莲相伴的生活而不懈努力,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中有铁线莲的幸福感,为园艺提供更多可能性。
陶旭:知名园艺译者,曾翻译图书《全图解玫瑰月季爆盆技巧》和《花园 Mook》系列等。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各种攀援植物情有独钟,它们能够优雅地缠绕在架子、墙壁上,为空间增添一份浪漫与生机。然而,对于铁线莲这种以精致花朵和缠绕藤蔓著称的植物,我却总觉得它是一种“高冷”的存在,仿佛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对植物有着深刻理解的花艺师才能将其养护得当。然而,在我偶然翻阅《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后,我发现我的这种看法被彻底颠覆了。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部分,在于它对铁线莲“修剪”这一看似高深莫测的环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剪掉哪些枝条”,而是从铁线莲的生长习性出发,详细解释了不同花期、不同生长阶段的修剪策略。我了解到,原来修剪并非是简单的“减法”,而是一种“引导”和“塑造”,是让植物更好地生长,开出更多更美花朵的关键。书中关于“修剪时期”和“修剪方法”的详细说明,配合着清晰的插图,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园艺课堂,学徒般地认真学习。 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铁线莲的修剪方法,比如那些在当年新枝上开花的品种,以及那些在去年老枝和当年新枝上都可能开花的品种,它们在修剪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策略。书中还提到了“重剪”和“轻剪”的区别,以及如何在修剪的同时,兼顾植株的通风和采光,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不仅对铁线莲有着深厚的了解,更是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读完这部分,我不再对修剪感到恐惧,反而充满信心,觉得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也可以通过修剪,让我的铁线莲展现出最美的姿态。
评分我一直认为,植物的生长,是遵循着一种内在的节律,而“休眠”和“复苏”便是这节律中最富戏剧性的篇章。《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以其细腻的笔触,为我揭示了铁线莲在不同季节的生命状态,让我对植物的生长周期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对铁线莲的“冬季休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它告诉我,到了秋末冬初,当气温下降,日照缩短时,铁线莲便会逐渐进入休眠状态,叶片会枯黄脱落,地上部分看似停止生长,但地下的根系仍在默默积蓄力量,为来年的春天做好准备。它还介绍了在冬季如何保护铁线莲,比如适当修剪,为植株覆盖防寒物,以及控制浇水,避免土壤过于潮湿而导致烂根。 同样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春季复苏”的描绘。当春风拂过,气温回升,沉睡的铁线莲便会苏醒过来,开始萌发新芽,抽出嫩绿的枝条,并最终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它还强调了在春季,要及时为铁线莲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帮助它们快速生长,并为接下来的开花做好准备。读完这部分,我不再觉得冬季的萧瑟是一种生命的终结,反而体会到了一种孕育与积蓄的伟大。我学会了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方式去呵护我的铁线莲,让它们能够按照自然的节律,健康地生长,年复一年地带给我惊喜。
评分我一直认为,园艺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学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播种、浇水、施肥,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用心去感受生命成长的过程。《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恰恰让我体会到了这种艺术的魅力,尤其是在关于“病虫害防治”的章节。我之前总是担心,铁线莲那么娇嫩,很容易生病,一旦生了病,就束手无策。 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并没有回避铁线莲可能遇到的病虫害问题,而是以一种积极、科学的态度,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从那些令人头疼的“白粉病”、“灰霉病”,到那些伺机而动的“蚜虫”、“红蜘蛛”,书中都给出了非常直观的描述和清晰的识别图。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是什么病”,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些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比如不通风、湿度过高、养分失衡等等。 让我特别赞赏的是,书中倡导的是一种“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它不仅仅提供了化学药剂的选择,更强调了通过改善栽培环境、加强植物自身抵抗力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比如,它会教我如何通过合理的浇水和施肥来增强植株的活力,如何通过保持良好的通风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甚至还提到了利用一些天然的植物提取物来驱虫,这些环保又健康的防治方法,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在教我养花,更是在教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本“秘密武器”,能够从容应对铁线莲可能遇到的各种健康挑战,让我的铁线莲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评分说实话,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如何处理植物的根系,尤其是那些看起来脆弱敏感的铁线莲根系,一直感到非常头疼。每次看到别人提到“根系”,我脑海里就浮现出那种粗糙、容易折断的画面,总觉得一不小心就会毁掉一颗珍贵的植物。然而,《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致和耐心,为我揭示了根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它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讲解了铁线莲根系的特点,比如它那纤细但又充满生命力的须根,以及不同品种在根系形态上的细微差别。 书中关于“何时换盆”以及“如何进行换盆”的章节,简直是我的救星。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针对铁线莲的生长习性,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建议。从选择合适的盆土配比,到如何小心翼翼地将植物从原盆中取出,再到如何在新盆中重新栽种,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清清楚楚,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在我耳边悉心指导。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裸根苗”的处理方式,以及如何在移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根系的损伤。它强调了“深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铁线莲的“眠芽”来促进新枝的生长,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点。读完这部分,我对铁线莲的根系不再感到恐惧,反而多了一份敬畏和理解,觉得它们是如此坚韧,如此努力地在土壤中汲取养分,支撑起那美丽的生命。
评分我一直觉得,庭院和阳台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外延,更是我们心灵栖息的角落,而植物,则是这些角落里最灵动的灵魂。《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养护一株铁线莲,更是关于如何通过铁线莲,去打造一个充满诗意与活力的生活空间。它在“品种选择与搭配”的章节中,展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品味和园艺经验。 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铁线莲的品种名称,而是将它们按照花期、花色、生长习性等维度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搭配建议。比如,它会告诉你哪些品种的花期可以衔接,从而实现全年都有花赏;哪些品种的色彩搭配起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又或者,哪些品种适合地栽,哪些品种更适合盆栽,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境营造”的章节。它并没有止步于植物本身,而是将铁线莲与庭院中的其他元素,比如花架、拱门、围栏,甚至是藤椅、石凳等,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它会告诉你,如何利用铁线莲的攀援特性,去美化一面单调的墙壁;如何让它在花架上自然垂落,形成一道浪漫的花瀑布;又或者,如何让它与矮生植物搭配,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感。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创意灵感,我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属于我的理想庭院,而铁线莲,则成为了其中最耀眼的主角。
评分我一直对植物的“繁殖”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它似乎是一个非常专业且困难的领域,需要特殊的技巧和设备。《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亲切和易懂的方式,为我揭开了铁线莲繁殖的神秘面纱。它没有把这个过程描绘得过于复杂,而是将繁殖的方法分解成一个个简单易学的步骤,让我觉得即使是像我这样园艺新手,也能跃跃欲试。 书中关于“扦插”的章节,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详细地介绍了扦插的时机、枝条的选择、插穗的处理,以及如何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根环境。我特别喜欢它用图示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演示如何剪取枝条,如何处理切口,如何将插穗插入基质中,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在我旁边手把手教学。它还提到了不同季节扦插的优劣势,以及如何判断插穗是否生根,这些实用的信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分株”和“播种”等繁殖方法。对于分株,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判断植物是否适合分株,以及如何小心地将母株分开,并确保每份都有健康的根系。对于播种,它也给出了关于种子处理、播种介质的选择以及发芽管理等方面的建议。读完这部分,我对铁线莲的繁殖不再感到畏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自己扦插、分株,去创造更多属于我的铁线莲,去体验生命繁衍的奇妙过程。
评分我一直是个动手能力不强的人,尤其是在园艺方面,常常是“手重”的代名词。每次买回来的植物,要么因为浇水过多而烂根,要么因为浇水太少而干枯,总之是“养不活”体质。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时,我几乎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的。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铁线莲描绘成一种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手才能驾驭的植物,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看似复杂的养护技巧变得简单易懂。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浇水”的章节。它没有给出“每天浇多少水”这样死板的建议,而是教会我如何通过观察土壤的湿度、植株的状态来判断是否需要浇水。比如,它会告诉我要“见干见湿”,并详细解释了“干”和“湿”的具体表现,比如土壤表层是否泛白、是否容易板结,叶片是否出现轻微萎蔫等等。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以前养植物总是“要么涝死,要么旱死”。它还分享了一些“浇水技巧”,比如如何从底部给水,避免叶片长期潮湿而引发病害,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操的智慧,真正地为我这个“园艺小白”量身定制。
评分我对植物的“光照”需求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只要有阳光就行了。直到我读了《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光照对于植物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植物对光照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铁线莲栽培入门》在这方面,给予了我非常具体的指导。 书中对铁线莲的光照需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它告诉我,大多数铁线莲都喜欢充足的阳光,每天至少需要6小时的直射光照,才能保证它们生长健壮,开花繁盛。然而,它也提到,在夏季炎热的午后,强烈的阳光可能会灼伤铁线莲娇嫩的叶片,这时候就需要适当的遮荫,比如利用遮阳网或者将其种植在能够接受早晨阳光但避开下午烈日的地方。 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根据光照条件来选择适合的品种。比如,有些品种对光照的耐受性更强,即使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下也能生长得不错,而有些品种则对光照的要求非常严格。它还教我如何通过观察植株的表现来判断光照是否充足。比如,如果植株徒长,叶片稀疏,那就是光照不足的信号;如果叶片出现焦黄,那就是光照过强。读完这部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之前种的某些植物总是长不好,原来是光照的条件没有满足。现在,我能够根据书中提供的知识,为我的铁线莲选择最佳的种植位置,让它们充分享受阳光的恩赐。
评分在我看来,植物的生长,就像是一场无声的生命仪式,而“施肥”无疑是这场仪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科学和严谨的态度,为我解析了铁线莲的营养需求,让我对“施肥”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告诉我要“施肥”,而是教会我“何时施肥”、“施什么肥”、“施多少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 书中详细讲解了铁线莲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比如,在生长初期,它需要更多的氮肥来促进枝叶的生长;在花芽分化期,则需要磷钾肥来促进花朵的形成和开放;而在休眠期,则需要适当补充一些缓释肥,为来年的生长积蓄能量。它还区分了不同种类肥料的特性,比如有机肥的缓慢释放和改良土壤的作用,以及化肥的快速见效和精准配比。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薄肥勤施”的原则,并详细解释了“薄肥”和“勤施”的具体操作方法。它教会我如何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植株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施肥的频率和用量,避免“过犹不及”的尴尬。它还特别强调了避免将肥料直接接触根系,以免造成烧根。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本“植物营养手册”,能够更加精准地为我的铁线莲提供所需的“口粮”,让它们能够以最佳的状态蓬勃生长。
评分作为一个对植物充满好奇的人,我一直对那些拥有奇特花姿和迷人色彩的植物情有独钟。铁线莲,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浪漫,仿佛它那如同铁丝般细腻的藤蔓上,绽放出的是如星辰般闪耀的花朵。我一直对它心生向往,但又因为听说它“娇贵难养”而望而却步。最近,我无意中翻阅了《铁线莲栽培入门》这本书,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对这种植物的认识不再停留在“难养”的固有印象上。 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罗列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种,而是从最基础的“为什么选择铁线莲”开始,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了解它的魅力所在。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铁线莲那多样的花型——从简单的钟形到繁复的重瓣,从单瓣的清新到复瓣的华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自然馈赠的传奇。我还了解到,铁线莲的花色更是包罗万象,从纯洁的白色、温柔的粉色,到热情的红色、深邃的紫色,甚至还有那难以置信的蓝绿色,每一种色彩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调配的杰作,足以满足任何一位爱花之人的视觉盛宴。书中的插图更是精美绝伦,每一张都仿佛将我带入了铁线莲的花海之中,让我忍不住想要亲手去栽种,去感受那份生机勃勃的美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铁线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庭院或阳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美,更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