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小史
定价:39.00元
作者:瓦尔特·本雅明,许绮玲 林志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598005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本雅明的佳作名篇《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在这两篇文章中,本雅明着重论述了摄影在19世纪的发明对美学理论、艺术活动,乃至整个现代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他看来,以摄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技术“能够运用在一切旧有的艺术作品之上”,并“以极为深入的方式改造其影响模式”。
★在《摄影小史》一书中,瓦尔特·本雅明对诸如“灵光”、“机械复制/灵光消逝”、“政治的美学化/美学的政治化”等影响深远的文化批评概念做出了澄清。可以说,《摄影小史》是了解本雅明批评思想概貌的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摄影小史》一书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内容提要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目录
作者介绍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德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和散文家。出身犹太望族。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1933年,上台,他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论文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出境的数次努力均未果后,身心俱疲的他在法西边境的小城博港选择了自杀。他的著作在其身后大量出版,为他赢得了越来越高的荣誉。
本雅明的思想融合了德国观念论、浪漫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犹太教神秘主义等多个传统中的元素,并在美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有持久而深切的影响。他广为人知的论文包括《翻译者的任务》(1923年)、《摄影小史》(1931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和《历史哲学论纲》(1940年)等。
许绮玲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巴黎大学艺术学博士。著有《糖衣与木乃伊》。译有《明室:摄影札记》《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现任台湾中大法国语文学系教授。
林志明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与艺术语言体系博士。译有《物体系》、《古典时代疯狂史》《说故事的人》《布尔迪厄论电视》。现任台湾北教大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教授。文摘
序言
评价四 当我拿起《摄影小史》时,我期待的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段关于人类情感与社会变迁的记录。然而,书本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幅幅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现实图景。画面中,战火在蔓延,硝烟弥漫,断壁残垣诉说着昔日的辉煌。疲惫而绝望的眼神,无助的孩童,和在废墟中寻找生机的幸存者,构成了这幅沉重的画卷。字里行间,弥漫着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坚韧。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生命的力量是如何顽强地迸发,看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我曾尝试在这充满悲怆的叙述中,寻找那些记录和平年代美好景象的作品,那些歌颂人性光辉的瞬间,但这里只有对苦难的直视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这让我开始理解,这本书所描绘的“小史”,或许是对人类历史中那些黑暗角落的凝视,是对战争与苦难最直白的呈现。书中的语言如同锋利的刀刃,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现实的伤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拷问,一次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我在这本《摄影小史》中,没有看到艺术化的表达,也没有看到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但在这片饱含泪水的土地上,我却看到了另一种“存在”,一种对真实世界的无畏记录。
评分评价三 《摄影小史》这本书,顾名思义,我满怀着对摄影艺术发展历程的好奇心去翻阅。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理性与严谨,让我几乎有些招架不住。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科学公式、实验数据和技术参数,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深的实验室。我看到了光学的原理被一一拆解,色彩的混合被精确计算,胶片的感光度被反复验证。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做铺垫,文字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我曾试图在这浩瀚的数字和公式中寻找那些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那些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杰作,但这里只有冰冷的逻辑和客观的陈述。这让我开始反思,这本书所定义的“小史”,究竟是指向何方?它所关注的,或许是摄影技术背后那套深邃的科学体系,是支撑起影像世界的坚实基石。书中的语言如同精密的仪器,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仔细的打磨,每一次论述都力求精准。我无法在这段文字中找到关于构图的技巧,也看不到用光的美学,但在这片逻辑严密的海洋中,我却看到了另一种“起源”,一种由科学驱动的、通往无限可能的开端。
评分评价一 翻开《摄影小史》,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小史”二字,总能勾勒出一段精炼而又引人入胜的旅程。然而,书页摊开,我却像是误入了另一个时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斑驳陆离的工业景象,钢铁丛林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巨大的机械臂在繁忙地运作,闪烁着金属冷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油污和汗水的混合气息,仿佛能透过文字扑面而来。我看到了工人们淳朴而坚毅的脸庞,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时代的进步。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描绘都极为生动,从齿轮转动的摩擦声,到蒸汽喷涌的嘶嘶声,再到锤头敲击的铿锵声,仿佛都被凝固在了纸张之上,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蓬勃发展、充满力量的年代。我曾试图寻找那些熟悉的经典摄影作品,那些记录了历史瞬间、人文关怀的伟大瞬间,但这里似乎只有无尽的厂房和机器,以及在它们之中奔波的身影。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小史”,才能如此细致地描绘出这番景象?它所承载的,或许是一种与我们惯常理解的“摄影史”截然不同的叙事,一种关于劳动、关于工业、关于一个时代默默无闻的脊梁的赞歌。书中的文字如同粗粝的砂纸,带着工业时代的特有质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触摸一件古老的金属物件,感受着它的温度和历史的沉淀。我无法在这段文字中找到柯达的诞生,也看不到达盖尔的名字,但在这片钢铁的洪流中,我却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记录”,一种用汗水和辛劳铸就的时代印记。
评分评价二 初读《摄影小史》,我以为会是一段关于影像美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或者是技术革新如何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然而,翻至中页,我却被一股股浓郁的乡愁气息所包裹。书页中缓缓流淌出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温婉与宁静。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白墙黛瓦的民居,屋檐下垂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悠悠地划过,荡漾起层层涟漪。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细腻入微,阳光透过竹林洒下斑驳的光影,荷塘中的莲花娇羞地绽放,远处传来几声吴侬软语,亲切而又遥远。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荷叶清香,听到远处孩童的嬉闹声。那些关于时光流转的描绘,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曾试图在其中寻找那些关于人物肖像的经典范例,那些定格了时代风貌的面孔,但这里只有静谧的风景,和那些似乎被遗忘在时间角落的寻常巷陌。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所讲述的“小史”,或许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的细腻捕捉,它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融于日常的点点滴滴。书中的语言如同潺潺溪流,轻柔地抚慰着我的心灵,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一次回归,一次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我在这本《摄影小史》中,没有看到相机镜头的变迁,也没有找到大师们的艺术宣言,但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我却感受到了另一种“定格”,一种用情感和记忆编织的永恒瞬间。
评分评价五 《摄影小史》,单看书名,我以为会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影像之旅,从早期银版摄影的神秘,到数码时代的便捷。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却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异想世界。书中描绘的,是那些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是现实与虚幻交织的迷离景象。我看到了怪诞的生物在奇特的星球上漫步,看到了光怪陆离的建筑在空中漂浮,看到了时间与空间被随意地扭曲与重塑。文字中弥漫着一种探索未知、挑战常规的冒险精神。我看到了艺术家们是如何打破界限,用影像构建出全新的视觉宇宙,看到了他们是如何用镜头捕捉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瞬间。我曾试图在这充满想象力的描述中,找到那些记录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经典作品,但这里只有对未知领域的无限拓展。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所呈现的“小史”,或许是对人类创造力边界的探索,是对艺术无限可能性的歌颂。书中的语言如同充满魔力的咒语,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进入奇幻梦境的邀请,一次对想象力极致的释放。我在这本《摄影小史》中,没有看到历史的线索,也没有看到技术的演进,但在这片自由挥洒的创意画布上,我却看到了另一种“影像”,一种超越现实、直抵心灵的艺术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