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修辞2016
定价:38.00元
作者:胡范铸 张先亮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486133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修辞学会2016年度的学术年刊。内容主要有:1、中国修辞学年度论著选刊;2、中国修辞学会年会论文选辑;3、中国修辞学学术活动述评;4、中国修辞学博士论文简介。书稿的作者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多个高校的修辞学研究学者。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国修辞学会2016年度的学术年刊。内容主要有:1、中国修辞学年度论著选刊;2、中国修辞学会年会论文选辑;3、中国修辞学学术活动述评;4、中国修辞学博士论文简介。书稿的作者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多个高校的修辞学研究学者。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拿到《中国修辞2016》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修辞”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高冷”。但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那么多我熟悉的古代文学作品,顿时来了兴趣。整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修辞概念讲起,循序渐进,每一章都像是在解锁一项新的语言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通感”的章节,作者通过对“感官错位”的细腻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诗句能够如此触动人心,原来是巧妙地调动了读者多感官的体验。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句子,我以前只是觉得美,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它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暗示,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宁静的意境。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现代的案例分析,说明修辞并非只存在于古籍之中,而是活生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语言交流里,这让我感觉修辞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本书让我对语言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
评分阅读《中国修辞2016》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知识的盛宴中徜徉。我一直觉得,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而修辞正是这种无穷魅力的具体体现。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并且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借代”的讲解,作者通过分析“唇亡齿寒”、“衣食住行”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的表达,让我意识到借代这种修辞手法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书中的例子选取得都非常恰当,解读也深入浅出,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而且,书中对不同修辞手法的组合运用也有精彩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修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修辞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中国修辞2016》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智慧的百科全书。我尤其欣赏其对修辞手法的分类和梳理,逻辑清晰,脉络分明。书中不仅介绍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辞手法,还深入挖掘了一些更为精妙的技法,如“用典”、“拈连”、“转品”等。对于每一个修辞手法,作者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又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宝藏。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对“反语”的分析,作者通过对比不同语境下的反语运用,展现了其在表达讽刺、幽默、情感上的巨大张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学会了如何“识别”修辞,更学会了如何“运用”修辞,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精准、生动、富有感染力。这对于我从事写作工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中国修辞2016》简直是一场盛宴,让我这个修辞学门外汉也看得津津有味。我原本以为修辞学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斥着专业术语的学科,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为生动有趣的方式,将中国古代那些精妙绝伦的修辞手法娓娓道来。书中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选取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作为例证,每一个例子都配以详尽的解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优美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如此巧妙的心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借代”和“比喻”的阐释,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我不仅理解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定义,更体会到了它们在增强语言表现力、激发读者想象力方面的强大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洞察文字背后奥秘的眼睛,看什么文章都觉得更有味道了。而且,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古代汉语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这真是一本将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佳作,极力推荐给所有热爱文学、希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朋友们!
评分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中国文字深厚的底蕴和无穷的魅力。《中国修辞2016》不仅仅是在罗列各种修辞手法,它更是在探索如何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意义。书中关于“对偶”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对称、工整的美感,以及在对仗中产生的音韵和谐,简直是语言的艺术。作者通过对大量经典对联、诗句的拆解,让我体会到对偶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节奏感和感染力方面的独到之处。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借喻”和“隐喻”的微妙区别,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效果。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语言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举例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还会涉及一些历史文献、民间谚语,这极大地拓展了修辞的应用范围,也让我认识到修辞无处不在。这本书让我对汉语言的精妙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