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2020後的移動通信 電子與通信 書籍

5G:2020後的移動通信 電子與通信 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5G
  • 移動通信
  • 通信工程
  • 電子工程
  • 無綫通信
  • 網絡技術
  • 信息技術
  • 通信係統
  • 5G技術
  • 未來通信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讀品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
ISBN:9787115415622
商品編碼:29783664883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5G:2020後的移動通信 電子與通信 書籍
作者:硃晨鳴
定價:59.0
齣版社:人民郵電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15415622
印次: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先從5G需求與願景、5G研究項目與標準化進展等方麵入手介紹瞭5G的引入背景和現狀,接著說明為達到5G的需求使用的無綫傳輸新技術和滿足業務應用的彈性需求而設計的新的網絡架構,並分析瞭5G可能的頻譜資源,zui後展望瞭5G的未來應用發展。
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為科研院所、電信設備製造商、電信運營商、電信設備提供商、電信谘詢業從業人員,以及關注通信行業/技術發展的相關人士。

  目錄
第1章概述1
1.1移動通信技術發展2
1.2後4G網絡演進(LTE-A)5
1.35G路綫圖9
第2章5G需求與願景17
2.15G願景18
2.25G需求與驅動力18
2.2.1技術驅動18
2.2.2市場驅動19
2.2.3業務和用戶需求20
2.3技術目標21
2.45G的應用24
2.4.1應用場景24
2.4.2虛擬現實24
2.4.3智慧城市25
2.4.4物聯網與無所不在的通信25
2.4.5車聯網與自動駕駛26
2.55G的挑戰26
2.5.1性能挑戰26
2.5.2技術儲備27
2.5.3頻譜資源27
2.65G發展路徑27
2.7小結28
第3章5G研究項目與標準化進展29
3.1標準化組織與研究機構30
3.25G標準化進展32
3.2.1ITU-R32
3.2.23GPP33
3.2.3NGMN36
3.3歐洲37
3.3.1METIS378
3.3.25GPPP38
3.3.35GNOW39
3.4亞太39
3.4.1北美IEEE3940
3.4.2韓國5G論壇41
3.4.3日本ARIB41
3.5中國42
3.5.1IMT-2020423
3.5.2CCSA43
3.6小結43
第4章通信業界看5G45
4.1電信設備製造商看5G46
4.1.1愛立信46
4.1.2華為49
4.1.3諾基亞50
4.1.4中興51
4.1.5大唐52
4.2電信運營商看5G58
4.2.1中國移動58
4.2.2NTTDoCoMo69
4.2.3SKTelecom72
4.3小結74
第5章5G無綫傳輸技術75
5.1LTE-A技術發展76
5.2MIMO增強技術77
5.2.1MassiveMIMO779
5.2.2網絡MIMO88
5.3新型多址技術93
5.3.1多址技術發展946
5.3.2PDMA94
5.3.3SCMA97
5.3.4MUSA98
5.4雙工技術100
5.5多載波技術107
5.5.1OFDM改進10810
5.5.2超奈奎斯特技術(FTN)119
5.6多RAT資源協調121
5.7調製編碼技術122
5.7.1鏈路級調製編碼1224
5.7.2網絡編碼126
5.7.3鏈路自適應129
5.8小結130
第6章5G網絡架構與組網技術131
6.1概述132
6.2新一代網絡架構133
6.2.15G網絡架構需求1335
6.2.2HetNet與C-RAN架構135
6.2.3網絡扁平化142
6.2.4網格化組網143
6.2.5SON143
6.2.6無綫Mesh網145
6.2.7按需組網146
6.3無綫資源調度與共享147
6.4M2M149
6.4.1應用場景14951
6.4.2關鍵技術149
6.5D2D150
6.5.1應用場景1502
6.5.2關鍵技術154
6.6雲網絡155
6.6.1SDN1557
6.6.2NFV158
6.6.3網絡能力開放161
6.6.4多接入融閤163
6.7超密網絡163
6.8低時延、高可靠通信167
6.95G網絡167
6.9.15G架構1679
6.9.25G關鍵技術169
6.10小結170
第7章5G頻譜171
7.1概述172
7.25G頻譜選擇175
7.2.15G頻譜需求1757
7.2.2現有頻譜分配181
7.2.3潛在可用頻譜183
7.3頻譜共享185
7.3.1授頻譜1868
7.3.2非授頻譜186
7.3.3授共享訪問188
7.4更高頻段的使用190
7.4.1毫米波通信1902
7.4.2可見光通信193
7.4.3超高頻信號傳播194
7.5頻譜再利用198
7.5.1廣電頻譜198200
7.5.2雷達頻譜199
7.6認知無綫電與頻譜感知200
7.6.1認知無綫電2002
7.6.2弱信號頻譜感知202
7.6.3頻譜優化203
7.7小結204
第8章5G網絡部署探討205
8.1挑戰與方嚮206
8.2網絡建設方式207
8.2.1集中建設方式2079
8.2.2共享建設方式208
8.3新的設備形態211
8.3.1小基站的引入2113
8.3.2小基站建設方式214
8.4小結219
總結與展望2213
縮略語223
參考文獻228

  編輯
國內批係統介紹第五代移動通信係統(5G)的圖書之一。作者是江蘇省郵電規劃設計院從事移動通信網絡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長期跟蹤研究LTE係統架構、規範與組網方案,跟蹤LTE-A標準和技術進展,長期關注IMT-2020、CCSA、ITU-R、3GPP、NGMN、METIS、WWRF、5GPP、5GNOW、北美IEEE、韓國5G論壇、日本ARIB等組織和機構的5G技術及標準進展。本書在編寫中融入瞭作者在長期從事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設計中積纍的經驗和心得,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5G係統架構及網絡規劃等內容。 





5G:重塑未來數字生活的基石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通信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麵貌。從模擬信號的初步探索,到2G時代的短信與通話普及,再到3G帶來的移動互聯網浪潮,以及4G奠定的高清視頻與萬物互聯基礎,我們已經習慣瞭通信技術革新帶來的便利與高效。而今,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到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將我們推嚮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速度提升,更是對通信網絡架構、應用場景以及社會運行模式的顛覆性重塑。 “5G:2020後的移動通信”一書,深入剖析瞭這一劃時代的通信技術,它並非僅僅聚焦於技術參數的羅列,而是以宏大的視角,審視5G如何成為驅動未來數字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本書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幅清晰的5G藍圖,探討其核心技術、關鍵演進路徑,以及其對各行各業産生的深遠影響,並展望2020年以後,5G將如何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深度融閤,共同構建一個更加智能、互聯、高效的未來。 核心技術解析:5G的“硬實力” 本書將首先從技術層麵,深入淺齣地解析5G的核心技術。這包括: 更寬的頻譜利用: 5G將利用比以往更寬的頻譜資源,包括低頻段、中頻段和高頻段,以實現更高的帶寬和數據傳輸速率。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頻段的特點、優勢以及在5G網絡中的應用策略,例如毫米波(mmWave)在極高容量場景下的應用,以及Sub-6GHz頻段在覆蓋範圍和穿透能力上的平衡。 大規模多輸入多輸齣(Massive MIMO): Massive MIMO技術通過在基站部署數量龐大的天綫單元,實現對用戶信號的精細化波束賦形,從而大幅提升頻譜效率和網絡容量。本書將深入闡釋Massive MIMO的工作原理,其在提升用戶體驗和支持海量連接方麵的作用,以及其對網絡部署和優化的影響。 網絡切片(Network Slicing): 網絡切片是5G的一項革命性技術,它允許將物理網絡劃分為多個邏輯網絡,每個邏輯網絡都可以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進行定製化配置,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如增強移動寬帶eMBB、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的差異化服務質量要求。本書將詳細講解網絡切片的實現機製、優勢以及在不同行業應用中的典型案例,例如為自動駕駛提供低時延、高可靠的網絡服務,或為物聯網設備提供海量連接能力。 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 隨著物聯網設備的激增和對實時數據處理的需求日益增長,將計算能力部署到網絡邊緣(靠近數據源)成為必然趨勢。本書將探討邊緣計算與5G的協同效應,分析其如何降低網絡延遲、減少迴傳流量,以及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雲遊戲等領域所能發揮的關鍵作用。 更靈活的網絡架構: 5G引入瞭服務化架構(SBA)和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技術,使得網絡更加靈活、可編程和易於管理。本書將解析這些新技術如何打破傳統通信網絡的僵化架構,實現網絡的敏捷部署、彈性擴展和智能運維。 演進路徑與挑戰:通往5G的徵程 技術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5G的演進也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本書將追溯5G從標準化、技術驗證到商用部署的完整曆程。 標準化進程: 詳細介紹國際電信聯盟(ITU)和3GPP等標準化組織在5G標準製定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和關鍵決策,以及各方在標準競爭中的博弈。 技術驗證與試驗: 探討5G技術在不同階段的試驗情況,包括空口技術、核心網技術等的驗證,以及運營商和設備商在試驗中所扮演的角色。 商用部署與頻譜分配: 分析全球各國5G商用部署的現狀,包括牌照發放、網絡建設的策略,以及不同頻段頻譜分配對網絡性能和商業模式的影響。 麵臨的挑戰: 坦誠分析5G部署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例如高昂的建設成本、技術成熟度、産業鏈協同、商業模式創新以及公眾認知度等。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剋服這些挑戰,加速5G的普及和應用。 應用場景展望:5G驅動的未來社會 5G的真正價值體現在其廣泛的應用場景,它將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運行方式。本書將聚焦於5G驅動的十大未來應用場景,並進行詳細闡述: 增強移動寬帶(eMBB): 這是5G最直觀的應用,極高的帶寬將帶來全新的超高清視頻體驗,例如8K直播、VR/AR沉浸式體驗、雲遊戲等,讓娛樂和信息獲取進入一個全新的維度。 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 5G能夠支持海量設備的連接,為物聯網(IoT)的大規模部署奠定基礎。從智能傢居、智慧城市到工業物聯網,海量傳感器和智能設備的互聯互通將實現更精細化的管理和更智能化的服務。 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 uRLLC是5G最具顛覆性的能力之一,它能提供毫秒級的延遲和極高的可靠性,為自動駕駛、遠程醫療、工業自動化、智能電網等對時延和可靠性有極緻要求的關鍵應用提供支撐。 智慧交通: 5G賦能的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將實現車輛與車輛、車輛與基礎設施、車輛與行人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提升道路安全、優化交通流量,並為自動駕駛提供安全可靠的網絡保障。 智能製造(工業4.0): 5G的低時延、高可靠性將推動柔性生産綫的部署,實現設備之間的無綫連接和實時數據采集,支持更精密的機器人協作、遠程設備監控和故障診斷,從而提升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 遠程醫療: 5G能夠支持高清的遠程診斷、手術指導甚至遠程手術,打破地域限製,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廣泛的人群。 智慧城市: 5G將構建智慧城市的“神經網絡”,連接城市中的各種傳感器和設備,實現對城市交通、環境監測、公共安全、能源管理等方麵的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質。 沉浸式娛樂(VR/AR): 5G的高帶寬和低時延將徹底改變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的體驗,使其更加流暢、逼真,從而催生齣全新的娛樂、教育和社交模式。 智慧農業: 5G能夠支持精準農業的實現,通過傳感器監測土壤、氣候、作物生長情況,並結閤無人機、自動化設備進行精準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治,提高農作物産量和品質。 智慧能源: 5G助力智能電網的建設,實現對能源生産、傳輸、消費的實時監控和智能調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損耗,並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管理。 融閤與創新:5G+的無限可能 本書不僅關注5G本身,更強調其與其他前沿技術的融閤所産生的“5G+”效應。 5G與人工智能(AI): AI的發展離不開海量數據的支撐和強大的計算能力,5G提供的高帶寬和低時延網絡將極大地促進AI模型的訓練和部署,使得AI在邊緣側和雲側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5G與物聯網(IoT): 5G是物聯網發展的催化劑,它解決瞭物聯網設備連接數量、功耗、延遲等關鍵瓶頸,使萬物互聯真正成為現實。 5G與雲計算/邊緣計算: 5G與雲計算、邊緣計算的結閤,將實現算力的協同分布,滿足不同應用場景對計算和存儲的需求,從而構建更強大、更靈活的數字基礎設施。 未來展望:2020年後,一個由5G構築的數字新紀元 “5G:2020後的移動通信”一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當前技術和應用的描述,而是以前瞻性的視角,展望5G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演進和影響。本書將探討: 5G-Advanced(5.5G)及6G的演進方嚮: 展望下一代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其在性能、能力上的持續提升。 商業模式的創新: 5G將催生齣哪些全新的商業模式?運營商、設備商、應用開發者以及垂直行業的企業如何抓住機遇,實現共贏? 社會倫理與政策法規的調整: 隨著5G技術的廣泛應用,如何應對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數字鴻溝等社會性議題?政策法規將如何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數字時代? 對全球經濟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5G將如何重塑全球經濟格局,促進産業升級,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並最終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本書內容翔實,結構嚴謹,既有深厚的技術理論支撐,又不乏對現實應用場景的生動描繪。它旨在為技術愛好者、行業從業者、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關心未來數字生活的人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富有啓發性的閱讀體驗。通過閱讀本書,您將深刻理解5G作為2020年後移動通信的基石,如何驅動一場深刻的數字革命,重塑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並引領我們邁嚮一個更加智能、互聯、美好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引用文獻和參考資料部分,簡直可以單獨拿齣來做成一份深度學習的路綫圖。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對每一個重要概念的來源都做瞭非常詳盡的標注,這極大地便利瞭那些希望追根溯源、深入挖掘特定技術細節的讀者。我隨意挑選瞭幾個章節末尾的參考文獻,發現其中包含瞭大量近三年內發錶在頂級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錶明作者在編寫此書時,投入瞭巨大的精力來追蹤和消化最新的科研動態,確保瞭書中所述知識的前沿性和時效性。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活態的研究綜述。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撰寫技術報告或進行項目預研的人來說,這本書成為瞭一個快速、可靠的知識錨點。我甚至發現,書中對某項已經被廣泛接受的標準中的一個細微缺陷的指正,是通過引用早期實驗數據得齣的,這種批判性的分析視角,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行業現狀的深刻理解,這種“挑刺”的能力,恰恰是區分優秀書籍和平庸參考資料的關鍵所在。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我得承認,在某些涉及到高級信號處理和網絡拓撲優化的章節,我不得不停下來,反復查閱一些基礎的通信原理知識,甚至需要藉助綫上的數學工具來驗證某些公式的推導過程。但這絕不是在抱怨,反而我覺得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不迎閤淺嘗輒止的讀者,而是真正為那些希望深入鑽研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準備的“硬菜”。作者在處理復雜數學模型時,錶現齣極高的清晰度和嚴謹性,每一個希臘字母、每一個積分符號的使用都精準無誤,這對於需要將理論應用於實際係統設計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可靠保障。我注意到,書中對新引入的關鍵技術,比如太赫茲通信在未來帶寬擴展中的潛力,給齣瞭非常詳盡的物理層建模分析,這部分內容深入到材料科學和電磁波傳播特性的層麵,對於射頻工程師來說簡直是寶藏。每一次攻剋一個技術難點,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這種由理解復雜性帶來的知識滿足感,是其他碎片化閱讀無法提供的。這本書強迫你動腦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這一點我非常欣賞。

評分

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思維的深度探索之旅,而非簡單的知識接收。它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那種對未來趨勢的洞察力,作者似乎不僅僅是在復述現有標準,而是在用一種近乎預言傢的口吻,勾勒齣未來幾年移動通信網絡可能發生的顛覆性變革。特彆是關於邊緣計算與網絡切片的章節,內容之詳盡令人咋舌,書中不僅清晰闡釋瞭這些概念的理論基礎,更結閤瞭多個工業界實際應用的案例進行對比分析,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極大地提升瞭知識的可操作性。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低時延”這一關鍵指標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他沒有直接拋齣毫秒級的數字,而是將其轉化為用戶體驗的感受,比如“在綫手術指導的實時反饋”或“沉浸式VR遊戲的零延遲交互”,這種生活化的描述,讓抽象的技術指標瞬間變得鮮活、可感。而且,書中對於非授權頻譜的使用和潛在的安全隱患也進行瞭批判性的探討,這顯示齣作者的視野不僅局限於技術本身,還涵蓋瞭倫理和社會影響層麵,這一點在很多同類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深度和廣度。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下一代網絡架構的理解,已經超越瞭普通的技術報道層麵,進入到瞭可以參與討論的層次。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更像是一份為下一代通信工程師準備的“作戰綱領”,而非一本僅僅介紹當前技術狀態的工具書。它的語言風格雖然專業,但在關鍵轉摺點上,總能用精煉的語言總結齣核心思想,讓人在迷霧中抓住重點。我尤其喜歡它對“韌性”和“可持續性”在未來網絡設計中重要性的強調,這不僅僅是技術指標的優化,更是對社會基礎設施穩定性的前瞻性思考。書中對綠色計算和能耗優化算法的討論,雖然篇幅不算最大,但其前瞻性和對未來能源成本的考量,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仿佛是遵循著一個遞進的邏輯:從宏觀需求到微觀實現,再到未來生態係統的構建,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它不是那種讀完後閤上書本就遺忘的內容,它會留在你的工作記憶中,時不時地在你麵對新問題時,給你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宏大的思考框架。對於任何想在移動通信領域深耕的人來說,這本書是絕對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夥伴。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眼球,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銀色字體,立刻給人一種高科技、前沿的感覺,我把它放在書架上,光是看著就覺得傢裏科技氛圍濃厚瞭不少。翻開扉頁,那種紙張的質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紙,而是略帶粗糙的啞光質地,翻閱起來手感極佳,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手指乾燥發澀。裝幀工藝也看得齣是用心瞭,書脊挺括,即使是平攤開來看那些復雜的圖錶和公式,也不會因為書頁捲麯而影響閱讀體驗。作為一名業餘的科技愛好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章節布局上的考量,雖然內容本身可能涉及大量專業術語,但整體的邏輯推進非常順暢,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旁邊為你循循善誘,逐步揭開這個復雜領域的麵紗。比如,開篇對於無綫頻譜資源分配的宏觀敘述,就為後續深入探討MIMO和波束賦形等技術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這點做得非常到位,讓初學者不至於在第一章就被晦澀的技術細節絆倒。這本書的排版也值得稱贊,行距和字號的設置恰到好處,即便是晚上在颱燈下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總而言之,從拿到手的第一刻起,這本書就給人一種“精品”的印象,這對於一本技術專業書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它首先在物理層麵上就贏得瞭讀者的尊重和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