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估蓝皮书:中国地方绩效评估报告 No 1 9787520118576 贠杰-RT

绩效评估蓝皮书:中国地方绩效评估报告 No 1 9787520118576 贠杰-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贠杰 著
图书标签:
  • 绩效评估
  • 地方绩效评估
  • 中国绩效
  • 政府绩效
  • 绩效管理
  • 公共管理
  • 政策评估
  • 蓝皮书
  • 贠杰
  • 9787520118576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8576
商品编码:2978537922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绩效评估蓝皮书:中国地方绩效评估报告 No 1

定价:89.00元

作者:贠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185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部实践导向、系统化的全国地方综合绩效评估报告。基于第三方专业化绩效评估视角,分别对全国地方绩效总体特征,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绩效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平衡发展等对外管理绩效和依法行政、效能、廉洁、行政成本、公开等内部管理绩效,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评估和研究。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新视野、新方向:中国地方绩效的第三方评估/001
  一 绩效评估的发展背景与现实意义/002
  二 绩效评估的基本范畴与实践特征/004
  三 技术路线:应用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007
  四 评估实践:谁是中国绩效好的地方/012
  五 地方绩效评估的年度特征与研究性发现/016

Ⅱ 地域性评估篇
2 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绩效评估/021
3 东部地区地市级绩效评估/063
4 中部地区地市级绩效评估/097
5 西部地区地市级绩效评估/125
6 东北地区地市级绩效评估/157

Ⅲ 职能性评估篇
7 经济发展绩效评估/189
8 市场监管绩效评估/218
9 社会管理绩效评估/249
10 公共服务绩效评估/280
11 平衡发展绩效评估/309
12 内部管理绩效评估/341

Ⅳ 附录
13 附录一 全国直辖市及副省级市绩效评估排名/372
14 附录二 全国地市级综合绩效百强排名/374
15 附录三 全国地市级绩效评估分省排名/378
16 附录四 绩效评估项目组成员/392
17 附录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模拟实验室/395
18 附录六 地方绩效信息数据库/397

19 后记/402

作者介绍


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地方绩效评估”项目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模拟实验室首席专家;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公共行政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1998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研究,参与过《工作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等多部国家法律、法规草案的修订工作和地方性法规起草工作,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院)级奖励。曾在英国、法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家进行访问研究和出席国际会议。

文摘


序言



绩效评估蓝皮书:中国地方绩效评估报告 No 1 导言:探寻地方治理的脉络与效能 在快速城市化与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与绩效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施、社会公平的维护以及人民福祉的提升。本书作为“绩效评估蓝皮书”系列的首部力作,聚焦于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趋势。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证基础的研究框架,用以剖析和衡量不同层级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及公共服务供给等关键领域的实际表现。 第一部分:地方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沿革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绩效评估在现代公共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梳理了中国地方绩效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 1. 绩效评估的理论溯源与本土化: 本书首先回顾了西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如结果导向管理(RBM)、平衡计分卡(BSC)在地方治理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这些理论如何与中国特有的政治结构、目标设定机制(如五年规划、年度考核)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评价范式。我们探讨了从“投入-产出”向“目标-效果”转型的内在逻辑。 2. 评估体系的演进:从“唯GDP论”到多维度衡量: 详细梳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重大转变历程。重点分析了早期过度依赖经济增长指标(如GDP增速)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近年来如何逐步引入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社会满意度等非经济指标,实现评估标准的多元化和科学化。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发展理念的引导和调控。 3. 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与独立性挑战: 评估工作不仅涉及组织内部的自查自评,更依赖于人大监督、审计部门审查以及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参与。本章对不同评估主体的职能、方法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深入探讨了评估结果的公信力与独立性所面临的体制性挑战。 第二部分:地方绩效评估的实证分析与关键领域剖析 本书核心部分运用大量跨年度、跨区域的量化数据,对中国不同类型地方政府的绩效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 4. 区域差异性绩效分析: 我们根据地理区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崛起地区和西部开发地区。通过构建多指标的综合绩效指数(MPI),揭示了不同区域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吸引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与短板。特别关注了区域间在解决结构性失衡(如房价、收入差距)方面的治理效率对比。 5. 关键领域绩效指标的深入解读: 经济发展绩效: 评估不再局限于总量增长,更侧重于增长的质量,如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比、新兴动能培育的力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具体作为和效果转化。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这是一个权重显著提升的领域。本书详细剖析了地方政府在空气质量改善、水资源保护、碳排放控制等方面的量化指标完成情况。重点研究了“一票否决制”对地方决策行为的约束力。 社会民生保障绩效: 关注教育均衡化、医疗资源可及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通过居民主观满意度调查数据,探究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效应。 6. 政策执行效率的障碍与驱动因素: 本章通过案例研究,剖析了制约地方政府绩效提升的关键障碍,包括跨部门协调不畅、激励约束机制的错位(“会干事的不考核,考核的不会干事”)、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提炼出有效驱动绩效提升的成功要素,如强有力的领导力、清晰的目标分解、以及技术官僚队伍的专业能力。 第三部分:评估结果的应用、反馈与未来展望 绩效评估的价值不仅在于“评”,更在于“用”。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评估结果如何有效地转化为政策调整和治理改进的动力。 7. 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与问责体系: 分析了绩效评估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晋升考核中的实际应用比例与权重。探讨了建立更具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评估结果反馈机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运用“负面清单”进行问责,防止评估流于形式。 8. 迈向智慧化与精细化的绩效管理: 展望了利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实时、动态、精细化的地方绩效管理平台的可能性。强调了从传统的“年度考核”向“过程化、实时化”绩效监控转变的趋势,以期提高政府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效率。 9. 地方绩效评估的国际比较视角: 简要引入其他国家(如新加坡、英国)在地方层面的绩效管理经验,以期为中国的地方绩效评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强调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构建更具前瞻性的地方治理评估体系。 结论:构建负责任、响应式的地方政府 本书认为,地方绩效评估体系的持续深化与完善,是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未来的评估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导向性,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负责任、更具响应能力和更有效率的地方政府治理格局。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地方管理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更让我感到价值的是,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快照”,而是一个动态的“演化史”。它似乎在试图描绘过去几年间,中国地方政府在应对中央宏观调控和自身发展压力时,绩效管理理念是如何一步步迭代和深化的。通过不同年度报告之间可能的对比视角(即使不直接对比,也能从不同报告的侧重点中感受到变化),读者可以清晰地洞察到政策导向的微调和治理理念的升级。这种历史纵深感,使得对当前某一个具体评估结果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分析,而是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持续改进的治理图景之中。这不仅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赋予了它作为政策参考的持久生命力,让人对未来中国地方治理的走向充满期待,并期待看到后续报告如何继续跟进这些深刻的变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沉稳而又不失专业感的色调搭配,仿佛在向读者宣告其内容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我尤其欣赏那种在细节处彰显匠心的排版布局,字体选择的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初翻阅时,那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逻辑严密的目录结构,让人立刻对全书的脉络有了全局的把握,这对于一本聚焦于复杂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像一些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通过清晰的框架引导你逐步深入探讨核心问题。我仿佛能从这设计中感受到编纂者对于“绩效评估”这一主题所抱持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力求将复杂现实提炼为清晰图景的专业素养。每一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厚重与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具有收藏价值的官方文件集。我期待着它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扎实的实证支撑。

评分

我特别留意了这本书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海量的地方性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意义的“绩效”信号,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他们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和比较分析框架,显示出极强的操作性和解释力。例如,他们如何科学地“去地方噪音”,将不同区域间的政策执行差异归因于可控因素而非不可抗力,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被引导着去质疑一些既有的“成功”叙事,转而关注那些潜藏在光鲜数据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这种批判性思维的激发,是任何一本优质的学术报告都应具备的特质。这本书不只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种探究因果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面向公众的清晰度。很多专业报告往往因为过度使用行话和复杂的专业术语,使得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似乎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需要精确表达时毫不含糊,而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又能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结构化的叙述来降低理解门槛。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政府官员和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对于关心公共政策走向的普通知识分子而言,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顶尖的智囊会议现场,既能听到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又能清晰地理解他们的论证过程,没有丝毫的隔阂感。这种“学术精英化”的表达方式,让知识的传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对话。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阐述上,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将抽象的“绩效”概念具象化在了具体的省市和部门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评估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他们似乎竭力想捕捉那些在传统统计口径中容易被忽略的“软性”指标,例如社会满意度、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等。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地方政府工作效能的认知边界。读到某些地方的经验分享时,我甚至能联想到那些背后的决策者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所做的艰难取舍与创新尝试。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评估方法、指标选择还是结果分析——都紧密咬合,推动着对中国地方治理现状的深刻揭示。对于任何关心国家发展路径和基层治理实践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实战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