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可我就是爱旗袍
定价:39.80元
作者:石榴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55233039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做时尚编辑多年,总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变得更加优雅和有气质。穿旗袍啊,这是我能想到的*快捷省力的方法。当你穿上旗袍的一刹那,浑身上下会透出一种骨子里的自信和优雅。旗袍是一件每个中国女人都应该拥有的衣赏。旗袍配雨靴、配皮衣,配紫色的长筒袜,配尼泊尔跳伞时的冲锋衣,配布达拉宫前编得五颜六色的藏族辫子……常人眼中传统端庄的旗袍,被90后姑娘石榴在365天里花样翻新,穿出了烟火气。
内容提要
《可我就是爱旗袍》是一本旗袍故事集:90后留美大学生石榴,从2014年到2015年,发起了“穿旗袍的365天”的行为艺术。不论刮风下雨,365天每天坚持穿旗袍,走过了三大洲的30多个城市。从在泰国冥想办画展,到尼泊尔滑翔和墨西哥考潜水证,一年来旗袍与之相伴,发生了许多跟旗袍有关的故事,作者将她记录下来,形成本书。《可我就是爱旗袍》中石榴深入采访了数个隐藏在都市中的旗袍“武林高手”,有人收藏了上百件古董旗袍,有旗袍裁缝和美国的故事,还有胡同里的法国设计师。《可我就是爱旗袍》让你学会穿旗袍,并把旗袍穿得好看。旗袍不是明星艺人的专属,也不是酒店饭馆的制服,是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的一件衣裳。置办几件低调却和你气质同一的旗袍,在某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天,踩着帆布鞋把它理直气壮地穿出去。
目录
作者介绍
石榴,美国布朗大学艺术史专业学生,古着老物爱好者,旗袍设计师。曾连续365天穿着旗袍,朋友们总叫她“那个穿旗袍的姑娘”。
文摘
每天穿旗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从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五号开始穿旗袍,到今天算算竟然也一年有余。日子总是流逝得如此迅猛,就像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杏仁,只顾机械性地咀嚼,恍然回过神儿来,却发现曾经满满的塑料罐子已经见底。
还记得天穿旗袍上街,想着终于要开始一个为期一年的旅程,兴奋得早上闹钟一响就触电一般从床上弹起来。那天我精挑细选了一件淡粉色的棉麻旗袍,纯色,款式也简单,一米三的长度恰好到小腿肚子的一半。我本来对自己的外貌相当自暴自弃,但那个早上却格外上心,出门之前在镜子前左照右照,头发编上又放了下来,耳环换了又换,总觉不够隆重,像是要上花轿一般。磨叽了半天终于迈出了大门,我一边按电梯一边脑补着头顶一束追光的设定,心想就算是一只土豆,粉墨登场后也必能成个角儿,群星璀璨万众瞩目。
可惜在丰沃的理想面前,现实总是干瘦到令人发指。我一路踏着高跟鞋招摇到地铁站,不但无人注意,连斜眼瞥过来一眼的路人都没有。早上九点上班的人群是那样行色匆匆,黑压压的脑袋汇聚到一起,一拨碾着一拨人地往前走。没有人四下张望,更无人为你驻足。
当头一棒打来才知道,翩翩路人于我,说是萍水相逢都是夸张,就算回眸之间有一面之缘,也是未回过神的功夫就已钻进了人海茫茫之中。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瞬间的你,没人知道更没有人关心你要穿一整年旗袍的雄伟计划——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条稍微有些打眼的裙子而已。生活是自己的,不论幻想中的舞台还是马路对面并不存在的观众,都不过是自己陶醉自己。
“你真的每天穿旗袍啊?走在街上不会觉得很穿越吗?”几个月以来这两句话亲朋好友见面逢人必问,听得我是简直耳朵起茧,脑洞抽筋,真想语音录下来一个官方回答,有人问就掏出手机播放一遍。穿旗袍的日子,没有想象中的三天两头上演的戏剧,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伐。我过着和以前别无二致的生活,笔直僵硬地坚持着我所有习惯:旗袍配雨靴,配皮衣,配紫色的长筒袜,配尼泊尔跳伞时的冲锋衣,配布达拉宫前编得五颜六色的藏族辫子。
当我咀嚼日子,胃中风起云涌的是生活本身的酸甜苦辣,而旗袍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枝柠檬草,锦上添花却支撑不起基调。为数不多的改变,可能也只是原本穿短袖牛仔裤的我也开始每天早上熨一下衣服;以前洗完会塞在衣柜里的裙子现在挂在了衣架上。
当然,有些本该匆匆掠过的日子也可能会因为一件旗袍而不那么平凡,比如那个软绵绵轻飘飘的下午。
北京六月的艳阳下,垂落的叶子绿得要从树上滴了下来,被树枝勉强一把拉住,摇摇晃晃悬在枝头。一阵风吹过来,是树叶唰啦啦枝叶摩擦的声音,又一阵风吹过去,把心拂得痒痒。方家胡同前有一条很长的林荫路,我打着一把小而轻的遮阳伞,颠颠地走在胡同中央,吸管吸着忘记名字的咖啡厅买来的加冰石榴茶。
黄色明晃晃的大花从高束的领口开遍了全身,白色的高跟鞋穿在脚上,白贝母嵌进白花花的银耳环里。那件旗袍没改过就很贴身,长到脚踝,细细窄窄的裙口,走起路来隐约能看到小腿的肌肤。
那个下午没有发生任何特别的事情,我只是在林荫路上走啊走,走啊走,漫无目的没有尽头地走了下去。如果我更识相一点的话会假装迷路,穿着旗袍迷失在北京这个大都市中,这本是一个多么富有隐喻和诗意的设定。
可我对北京实在太熟悉了,熟悉得不解风情,怎么走也走不丢。我大步流星地向前,不管不顾更毫不淑女,但旗袍却那样顺从,柔软的裙角荡着小波浪随风一起一伏地招摇。穿了一整月的旗袍,她习惯了我,我也习惯了她。潜意识中我甚至已经记不起自己身上的衣服有何特别之处,但是我腰挺得很直,笑得很开心。那件鹅黄色的旗袍有着很二十年代的印花图案,我就像是从老上海画报上剪下的一个纸片人,被一只大手抓起来,背后刷了胶水然后“啪”地贴到了一个新的世纪,不曾想却毫不费力地融到了那钢筋水泥的背景里去,甚至感觉如鱼得水收放自如。虽然先天条件不容许我风华绝代,但那一瞬间依旧恬不知耻地觉得自己很美。
那天晚上我和朋友去吃华夫饼,挑了个窗边能看到夜景的长桌子坐下,一抬头看到斜对面是另一个穿旗袍的女孩,红色的旗袍配绿色的皮夹克,烟熏妆,一对大小不一的金属耳环左右摇摆叮咚乱撞。她冲我笑了一下,跟我说我的旗袍好看。我也笑回去。我性格不算外向,说话笨拙且老显得爱答不理的,但这一来一回间却觉得这个对面的女孩格外亲切熟悉,原本像是寒暄的赞美也来得炽热。
后来她成了我的挚友。她会摄影,我们就一起涂着朋克的黑口红,穿着明黄色骷髅图案的旗袍去三里屯拍片子。每次跟她闲逛总会被眼尖的摄影师从人群中拎出来街拍,她有一种锋利的气场,能将一片黑压压的人群横竖切割开,然后让你一眼看到她。
她也爱旗袍,我们后一次见面的夕阳下她穿着一双白色乔丹高帮篮球鞋,一件奇短的黑色的旗袍下是更短的牛仔短裤,她逆着光影抱着一把吉他坐在马路牙子上弹唱自己写的歌。歌儿实在难听,连我这种乐痴都不屑一顾。但日落前金色的光却沿着她身体的边缘发散出来,和着音乐的节拍忽明忽暗,或柔情似水或光芒万丈。
她穿旗袍的样子和周围四溅的金色就这样浸入我的记忆里,用洗衣粉拼命揉搓也褪也不掉,她就顽固地赖在那,一直在那,她是我回美国后想念的姑娘之一。
后来那么多个月过去,我跨越了大半个地球,从中国途经迪拜把旗袍穿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所有绚烂的事物都像玫瑰花,总是过着过着就风干了,每天早上一打开衣柜看到飘然满满一排旗袍,高低错落地挂着,忘记了惊喜,忘记了感叹,只是每个阳光甚暖的清晨应和着天气取下一件衣服默默穿上,对着镜子按部就班地整好立领,扣好盘扣,理好发丝。与旗袍的邂逅是一个让人从平淡之中一飞冲天的烟花筒,在空中璀璨绚丽燃烧后却又落回平凡,但这有玫瑰装点的平凡却又与起先的平淡不同,是有滋味的平凡。
我更愿意相信旗袍是一个讲给自己和那些能听懂的人的故事。大多数时候,你尽可以将穿旗袍的日子当做一种欢愉的自我修养,与男朋友无关,与同事上司无关,与擦肩而过的路人更无关。生活有且只是自己的,这并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而是如此真诚,不迷茫也不矫饰。而有时若有凭空而降的缘分,则会凭玫瑰相认,三五知己,谈笑风生。穿上旗袍踏风而去,生命中任何一个时刻的相遇都会变成美丽优雅的邂逅。
人需要学会与旗袍相处。如果有机会,不如多穿穿旗袍。不是指一掷千金定做一件华服然后将其软禁在箱底,非等领奥斯卡的那天才肯穿到红毯上,而是置办几件低调却和你气质同一的旗袍,在某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天,踩着帆布鞋把它理直气壮地穿出去。往复几次你就会发现,旗袍的美不是一次性的火山爆发,而是在每次日子索然无味时,只要品上一口就会在唇齿间留下的清香。绵绵细语,余音绕梁。
那么,祝你过有旗袍的生活。
……
序言
一.穿旗袍的365天
如果有机会,不妨多穿穿旗袍。不是指一掷千金定做一件华服然后将其软禁在箱底,非等领奥斯卡的那天才肯穿到红毯上,而是置办几件低调却和你气质同一的旗袍,在某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天,踩着帆布鞋把它理直气壮地穿出去。
亲爱的小蓝
曼谷化学反应
每天穿旗袍是怎样的体验
尼泊尔,等风来
北京爱情故事
墨西哥海底,揪住自由
常德公寓里的上海女人
纽约一日
二 穿着旗袍去上班
对那些热爱旗袍的人们来说,旗袍是穿去上班的优雅,是穿着买菜做饭的浪漫,是穿去学校参加女儿家长会的雍容。它是一种优雅的心理暗示,看着镜中穿着旗袍的自己,你会被一种宿命感击中,就像是你配合旗袍一起讲了一个关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都市旗袍什么样?
隔壁办公室的旗袍流感
慢慢来,比较快
穿在身上的记忆
压在箱底的故事
她是我见过美的姑娘
三 旗袍匠人的碎碎念
外行的人总觉得所有手工都是重复性的、熟能生巧的工作,实则不然。做手工如同做设计,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多了才知道,脑子、心和手是长在一条线儿上的。
一百件旗袍的修行
一条老街,一间铺子,一家人
寻找妈结婚旗袍
旗袍裁缝和美国
什么,旗袍也有潮牌?
胡同里的法国设计师
四 小脚女人的曲线
旗袍起源于19世纪清朝旗人的宽大长袍,因20世纪的上海被推上中国文化与审美之巅,于新世纪又一次次被重新定义。旗袍三百年,穿越古今,让中国女性的绰约身姿摇曳在世界面前。阮玲玉的忧愁,萧红的清冷,林徽因的温润,张爱玲的傲气,这些是旗袍针脚里每个人都能数出几个的故事,是那些被时间揉进物质里的精神。
旗袍的版权到底归旗人还是汉人?
旗袍的初流行是不是为了取悦男性?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旗袍是否越改良越短?
后摩登时代——现代旗袍野生地图
附录
什么身材适合穿旗袍?
线上旗袍品牌知多少
那些和隐世旗袍小店
后记 从穿旗袍到过上有理想的生活
书评二: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相当大胆,甚至有些跳跃。它不像传统的线性小说那样按部就班,而是像一串被打散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起作者埋下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线索。我一开始读得有些吃力,总觉得故事的主线在哪里打着转,但一旦适应了这种散点透视的叙事方式,就会发现其精妙之处。作者似乎更专注于捕捉“瞬间的永恒”,而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每一章的重点可能都转移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可能是某个不重要的配角的独白,也可能仅仅是对某件古董的详细描述。这种写法需要读者有极大的耐心,并且乐于在文字的缝隙中寻找意义。它考验的不是你对情节的记忆力,而是你对氛围和情绪的捕捉能力。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集中全部精力,但最终拼凑出的画面是震撼的,它揭示了一种深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复杂人性,那种“不完美的美学”,让人回味无穷,甚至会让人开始反思自己对“完整”的定义。
评分书评三: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这种克制下涌动着惊涛骇浪。作者非常擅长运用留白,很多重要的转折和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都没有用大段的对白或内心独白去解释,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和几个精准的动作来暗示。比如,某次重要的会面,书中只写了两人相对而坐,茶盏中水汽升腾,然后是长久的沉默,这份沉默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具张力。我作为一个追求阅读沉浸感的读者,非常欣赏这种“让读者自己去完成故事后半部分想象”的处理手法。它尊重读者的智商,不将任何结论喂到嘴边。然而,这也意味着,如果读者期望的是那种直白的、情绪宣泄式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感到有些意犹未尽。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上等的黑白电影,光影的对比,远比色彩的斑斓来得更有力量,它将叙事艺术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
评分书评一: 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投入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旧上海月份牌里,那种老上海的精致、那种隐约的脂粉香气,扑面而来。作者对细节的描摹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无论是裁缝手中的细密针脚,还是旗袍上那几颗流苏的晃动,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弄堂深处传来的吴侬软语,闻到黄昏时分煤球炉上炖着的汤味。故事的节奏舒缓而悠长,不急不躁,像极了那个时代的名媛们迈着莲步走过石板路的样子。人物的情感纠葛也处理得非常细腻,没有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含蓄美。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身处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用词考究,处处透露着一股沉淀下来的古典韵味,读完合上书本,还想再沉溺一会儿那种光影交错的氛围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让人愿意踮起脚尖去窥探那个逝去的黄金年代。
评分书评五: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于“空间”的构建和运用,简直是大师级的教科书案例。每一个场景,无论是狭窄拥挤的弄堂,还是宽敞得有些寂寥的顶层公寓,都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直接参与到叙事和人物命运中的“活物”。作者对建筑细节、光线角度的捕捉,让物理空间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意义。比如,某一扇总是虚掩的门,代表了人物内心犹豫不决的状态;又比如,反复出现的雨天,似乎总是在洗刷着某些不愿被提及的秘密。我甚至觉得,如果把人物抽离出来,这本书本身也可以成为一部关于城市空间变迁的艺术作品集。它对环境的细致描摹,为故事提供了坚实的、可触摸的基础,使得那些虚幻的情感和抽象的哲学思考,都有了落地的参照点。这种空间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厚重感和宿命感,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被精心构建的世界之中,难以抽离。
评分书评四: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第一情绪是“疏离感”,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阅读体验。故事中的人物似乎都带着一层薄薄的玻璃罩,彼此靠近,却又永远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屏障。他们的情感表达是内敛的,他们的欲望是隐藏的,仿佛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一个被社会剧本设定的角色,真正的自我被锁在了最深的角落里。这种疏离感并非负面,反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它探讨了现代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认同的困境。书中的场景切换常常是冷峻而现代的,与早期章节的古典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本身就构成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反思。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观察入木三分,那种人与人之间高效却肤浅的连接,被刻画得入骨三分。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感觉暖心或激昂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在深夜里,独自面对镜子,安静思考“我是谁”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