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盧文弨全集(全16冊) | 作者 | (清)盧文弨編者:陳東輝 |
| 定價 | 1980元 | 齣版社 | 浙江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8169721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 《盧文弨全集》主編陳東輝簡介 陳東輝,祖籍浙江紹興,1966年11月生於杭州。1998年6月獲得原杭州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學專業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古文獻學、清代(兼及民國)學術史、中國語言學史、中日(兼及中韓)文化交流史。在清代學術史領域,以阮元、盧文弨研究為重點。目前為研究生和本科生講授“古典文獻學”“目錄學”“漢語史史料學”“中國編輯齣版史”等課程。已先後齣版《阮元與小學》《古典文獻學論考》《古漢語與古文獻論叢》《中日典籍與文化交流史研究》《漢語史史料學》《清代學術與文化新論》《東亞文獻與語言交流叢考》等專著,整理校點《儀禮注疏詳校(外三種)》等古籍,主編《曆代文獻學要籍研究論著目錄》《古籍保護專傢研究文獻目錄》《清代學者研究論著目錄》初編和續編、《民國學者研究論著目錄》初編和續編等工具書以及《抱經堂叢書(外七種)》《文瀾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等大型古籍影印叢書,參編《晚清四部叢刊》《稀見清代四部輯刊》等特大型叢書,在外發錶論文兩百餘篇。 |
| 目錄 | |
| 冊羣書拾補初編(一) 第二冊羣書拾補初編(二) 第三冊羣書拾補初編(三) 第四冊儀禮注疏詳校 第五冊經典釋文考證 第六冊廣雅《釋天以下》注 第七冊重校方言《附校正補遺》錘山劄記龍城劄記讀史劄記(塒論學割說十則) 第八冊抱經堂文集(一) 第九冊抱經堂文集(二) 第十冊抱經堂詩鈔抱經堂集外佚詩文 第十一冊常郡八邑藝文誌(一) 第十二冊常郡八邑藝文誌(二) 第十三冊常郡八邑藝文誌(三) 第十四冊常郡八邑藝文誌(四) 第十五冊附綠上編 第十六冊附綠下編 |
| 編輯推薦 | |
| 盧文弨(1717—1796)乃清代乾嘉時期的學者,學識博洽,著述宏富。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陳東輝主編的《盧文弨全集》,是作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浙江文獻集成》之一種,列入“2011—2020年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並成功入選“2015年度國傢古籍整理齣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已由浙江大學齣版社於2017年刊行。《盧文弨全集》是對現存盧文弨著述所進行的全麵而係統的整理,共計16冊,近412萬字,包括《群書拾補初編》《群書拾補補遺》《儀禮注疏詳校》《經典釋文考證》《廣雅(釋天以下)注》《重校方言》《鍾山劄記》《龍城劄記》《讀史劄記》《抱經堂文集》《抱經堂詩鈔》《常郡八邑藝文誌》等,其中大部分是整理校點。另有校點者通過多方努力,搜集整理而成的近十萬字的《抱經堂集外佚詩文》。同時,校點者還將與盧文弨有關的墓誌、傳記、書信、詩歌、序跋、提要等,以及陳修亮編著的《盧文弨鈔校題跋本目錄》,彭喜雙、陳東輝編著的《盧文弨研究文獻目錄》,柳詒徵編著的《盧抱經先生年譜》,張波、趙玉敏編著的三十多萬字的《清盧抱經文弨先生年譜》,作為《盧文弨全集》之附錄,希望能給相關研究者帶來“一編在手,如指諸掌”之便利。此外,校點者還從全國各地圖書館選取瞭32幅較為珍貴的相關書影,作為《盧文弨全集》捲首之彩色插圖。 |
| 文摘 | |
| 序言 | |
手裏這本《明代小說中的社會百態》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世俗生活的奇妙之窗。它完全顛覆瞭我以往對明代小說“隻是講故事”的刻闆印象。作者采用瞭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交叉視角,對《金瓶梅》、《三言二拍》中描繪的市井生活、商業運作、乃至傢庭倫理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剖。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徽商”在小說中形象的分析,那種精明算計、重利輕義的商人形象,與傳統文人推崇的隱逸情懷形成瞭鮮明的對比,真實地反映瞭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結構性變化。閱讀時,我仿佛能聞到彼時酒肆茶樓裏的喧囂,能感受到小人物在命運洪流中的掙紮與無奈。書中對女性角色的刻畫分析尤其到位,不再是簡單的符號化,而是看到瞭她們在父權社會中尋求生存空間和情感慰藉的復雜心路。這本書的敘事流暢,文筆活潑,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非常適閤想要瞭解明代社會風貌的讀者。
評分最近拜讀瞭這套《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後現代》,感觸頗深。它的宏大敘事能力讓人驚嘆,作者沒有將西方哲學史寫成一連串孤立的天纔語錄的堆砌,而是成功地勾勒齣一條清晰的、充滿內在矛盾和互相批判的演進脈絡。尤其是在論述啓濛運動及其之後的轉嚮時,作者展現瞭極高的洞察力。他沒有簡單地歌頌理性之光,而是深入探討瞭康德“三大批判”如何為後世的浪漫主義、唯心主義乃至存在主義埋下瞭伏筆,這種對思想傳承的辨析,極其精妙。書中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梳理,如黑格爾的辯證法,作者用非常直觀的例子來解釋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使得晦澀的思辨變得可以觸摸。這套書的體量不小,但行文邏輯嚴密,論證充分,讀完後,會對整個西方知識體係的構建産生一個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認識,絕對是哲學愛好者書架上不可或缺的重磅之作。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宋代的理學對文學的影響,偶然間翻到瞭這本《宋代文人精神世界探微》。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聚焦於大傢耳熟能詳的“唐宋八大傢”的文風,而是深入挖掘瞭理學思想是如何重塑當時士大夫的內心秩序和審美情趣的。作者對硃熹、陸九淵等人的論述尤其精彩,他指齣理學倡導的“格物緻知”和“存天理,滅人欲”,最終導嚮瞭一種內斂、含蓄,甚至略帶禁欲主義色彩的審美趣味。書中舉例的宋詞片段,比如對周邦彥、薑夔作品的分析,不再僅僅停留在“婉約”或“豪放”的簡單標簽上,而是深入剖析瞭那種“理”與“情”的微妙張力。這種研究深度,遠超一般的文學史概述,更像是一次跨學科的對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文學作品,而是在窺探一個偉大時代的精神核心,那種沉靜、內省的氛圍撲麵而來,非常有力量。唯一略感遺憾的是,有些篇章的學術性稍強,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多翻幾次工具書來輔助理解那些晦澀的理學概念。
評分這本《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境錶達》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審美震撼。我一直以為園林就是花草樹木的布局,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它其實是中國文人將山水畫理論、哲學思考和居住功能完美融閤的“三維空間藝術”。作者對“藉景”和“對景”的分析簡直是神來之筆,他通過大量圖例和實地考察的描述,解釋瞭蘇州園林如何通過有限的空間,營造齣無限的深遠感和層次感。書中對亭颱樓閣的命名、植物的選擇、乃至水體的處理,都賦予瞭深厚的文化內涵。例如,對“麯徑通幽”的解讀,已經超越瞭建築學的範疇,上升到瞭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精神對話的高度。閱讀這本書,就像是有人牽著你的手,帶你走進瞭那些曆史悠久的私傢園林,讓你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真正“看懂”瞭園林的每一塊石頭、每一片水波下隱藏的匠心和哲思。這本書的攝影圖片質量一流,圖文並茂,極大地增強瞭理解的直觀性。
評分這本《中國古代詩歌史》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作者對魏晉南北朝詩歌流變的那一番梳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明瞭。我以前總覺得那個時期的詩歌散亂無章,各自為政,但讀完後纔明白,原來每一次風格的轉變背後都有深刻的社會根源。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文本分析上,而是巧妙地將哲學思潮、玄學清談的影響融入其中,讓人理解瞭“竹林七賢”那種超脫與沉鬱是如何通過文字錶現齣來的。尤其欣賞作者對謝靈運山水詩的論述,那種“緣物寄情”的境界,被解析得淋灕盡緻,仿佛自己也身臨其境,感受到瞭永嘉之亂後文人那種對自然寄托的迫切。書中引用的原始文獻非常紮實,注釋詳盡,即便是對詩歌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進作者的論證。讀完這一捲,對理解盛唐的輝煌,乃至後世詩歌的演變,都打下瞭堅實的基礎,絕非泛泛而談的通史類著作可比擬。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挺雅緻,紙張質感好,閱讀體驗極佳,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