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弨全集(全16册) 9787308169721

卢文弨全集(全16册) 97873081697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东辉 著
图书标签:
  • 卢文弨
  • 近现代史
  • 史学
  • 传记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中国近代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9721
商品编码:2978668521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卢文弨全集(全16册) 作者 (清)卢文弨编者:陈东辉
定价 1980元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8169721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卢文弨全集》主编陈东辉简介

陈东辉,祖籍浙江绍兴,1966年11月生于杭州。1998年6月获得原杭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献学、清代(兼及民国)学术史、中国语言学史、中日(兼及中韩)文化交流史。在清代学术史领域,以阮元、卢文弨研究为重点。目前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古典文献学”“目录学”“汉语史史料学”“中国编辑出版史”等课程。已先后出版《阮元与小学》《古典文献学论考》《古汉语与古文献论丛》《中日典籍与文化交流史研究》《汉语史史料学》《清代学术与文化新论》《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等专著,整理校点《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等古籍,主编《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古籍保护专家研究文献目录》《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和续编、《民国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和续编等工具书以及《抱经堂丛书(外七种)》《文澜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等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参编《晚清四部丛刊》《稀见清代四部辑刊》等特大型丛书,在外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目录
册羣書拾補初编(一)
第二册羣書拾補初编(二)
第三册羣書拾補初编(三)
第四册儀禮注疏詳校
第五册經典釋文考證
第六册廣雅《釋天以下》注
第七册重校方言《附校正補遗》錘山札記龍城札記讀史札記(埘論學割說十则)
第八册抱經堂文集(一)
第九册抱經堂文集(二)
第十册抱經堂詩鈔抱經堂集外佚詩文
第十一册常郡八邑藝文志(一)
第十二册常郡八邑藝文志(二)
第十三册常郡八邑藝文志(三)
第十四册常郡八邑藝文志(四)
第十五册附绿上编
第十六册附绿下编

   编辑推荐

卢文弨(1717—1796)乃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学识博洽,著述宏富。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陈东辉主编的《卢文弨全集》,是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文献集成》之一种,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并成功入选“201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刊行。《卢文弨全集》是对现存卢文弨著述所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共计16册,近412万字,包括《群书拾补初编》《群书拾补补遗》《仪礼注疏详校》《经典释文考证》《广雅(释天以下)注》《重校方言》《钟山札记》《龙城札记》《读史札记》《抱经堂文集》《抱经堂诗钞》《常郡八邑艺文志》等,其中大部分是整理校点。另有校点者通过多方努力,搜集整理而成的近十万字的《抱经堂集外佚诗文》。同时,校点者还将与卢文弨有关的墓志、传记、书信、诗歌、序跋、提要等,以及陈修亮编著的《卢文弨钞校题跋本目录》,彭喜双、陈东辉编著的《卢文弨研究文献目录》,柳诒征编著的《卢抱经先生年谱》,张波、赵玉敏编著的三十多万字的《清卢抱经文弨先生年谱》,作为《卢文弨全集》之附录,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带来“一编在手,如指诸掌”之便利。此外,校点者还从全国各地图书馆选取了32幅较为珍贵的相关书影,作为《卢文弨全集》卷首之彩色插图。


   文摘

   序言

《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卢文弨生平与学术思想探微》 卷一:传薪者之始——卢文弨的早年岁月与家学渊源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明清之际一位极其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思想巨匠——卢文弨先生的生平轨迹与学术成就。全书共分十六卷,力求从历史的纵深和学理的广度,全面梳理卢文弨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并对其思想体系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 本卷,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卢文弨先生的青少年时期。16卷本《卢文弨全集》的开篇,不应仅仅是对其宏大思想世界的引言,更应是对其生命源头的一次回溯。卢文弨,字某某,号某某,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彼时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动荡与思想转型。了解他的人生,就必须先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 本卷将详细考证卢文弨先生的家世背景。他的祖父、父亲以及更早的家族成员,是否在学术、仕宦或经济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这些家族的传承,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年少卢文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特别关注卢氏家族的家学传统。当时,士大夫家庭往往注重子弟的经学、史学及文学教育,卢文弨先生的家庭教育是否也遵循了这一模式?如果有独特的教育方法或特别强调的经典,本卷将一一呈现。 此外,本卷还将梳理卢文弨先生的童年与少年经历。他是否有特殊的童年趣事?求学之路是否顺利?早年是否有接触到对他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启蒙老师或友人?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往往是理解一个伟大灵魂崛起的关键。我们力图通过详实的史料,还原一个鲜活的少年卢文弨,探寻他最早的思想萌芽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孕育。 本卷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传记叙述,而是将卢文弨先生的早年经历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明末清初,社会思潮活跃,宋明理学虽仍占主导,但阳明心学的余波未平,同时,一批具有反思精神的学者开始挑战传统的经学解释,对实学、经世致用的呼声渐起。卢文弨先生的家学渊源,是否已显露出对这些新思潮的某种敏感或接纳?他的早期阅读书目,是否已经触及了那些后来构成他学术骨干的经典? 我们将运用大量的传记资料、家族谱牒、地方志以及同时代人的笔记、书信等原始文献,力求对卢文弨先生的早年生活和家庭教育进行最详尽的钩沉与辨析。本卷的基调是严谨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旨在为后续的学术探讨奠定坚实的基础,让读者在阅读《卢文弨全集》之前,能够对这位思想巨匠的生命之初,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卷二:山河破碎,经纶再造——卢文弨与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 本卷将卢文弨先生的人生轨迹与明清之际波诡云谲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崇祯末年,明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北方又面临着满洲铁骑的威胁。随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紧接着,清军入关,中国进入了新的朝代。这一剧烈的政治转型,不仅是王朝的更迭,更深刻地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 卢文弨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成长、成熟,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本卷将深入考察明清鼎革对卢文弨先生个人命运产生的直接影响。他是否经历了战乱?他的家庭是否因此遭受了损失?他所处的地域,在这一历史巨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亲身经历,无疑会在他的思想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如何激发了卢文弨先生的“经纶”之志。乱世出英雄,也催生反思。在王朝倾覆、纲常颠倒的混乱局面下,传统的政治伦理、社会秩序、文化观念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知识分子何去何从?如何理解历史的兴衰?如何重建社会的价值认同?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个读书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卷将重点关注卢文弨先生在这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政治态度和人生选择。他是选择了消极避世,还是积极入世?他是否曾参与过抵抗运动,或是在乱世中试图扮演某种角色?他的这些选择,是出于对时局的清醒认知,还是受到某种思想的驱动?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揭示卢文弨先生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思想觉醒和价值取向。 此外,本卷还将考察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以及它们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权威的动摇,一些新的学术流派开始兴起,例如王阳明心学的复兴,以及一些学者对汉学、考据学的重新重视。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强调经世致用。卢文弨先生的早期思想,是否已经开始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他是否在这场思想的变革中,扮演了某种承上启下的角色? 本卷将细致梳理卢文弨先生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学术活动和著作。尽管他后来的思想成就更为人所称道,但早期作品和思想萌芽,往往能够揭示其学术脉络的源头。我们尝试勾勒出卢文弨先生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方向,并从中汲取营养,为日后的学术建树奠定基础。 通过本卷的梳理,读者将能够理解,卢文弨先生并非是凭空产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是在对脚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剧烈变革的深刻反思中,逐渐生长、成熟起来的。他的人生选择,他的学术关怀,都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他之所以为“巨擘”的深层原因。 (后续各卷将继续深入展开卢文弨先生在不同领域的学术贡献,例如“经学研究的革新者”、“哲学思辨的探索者”、“史学理论的奠基人”、“文学批评的开拓者”等等,并对他的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宋代的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偶然间翻到了这本《宋代文人精神世界探微》。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的文风,而是深入挖掘了理学思想是如何重塑当时士大夫的内心秩序和审美情趣的。作者对朱熹、陆九渊等人的论述尤其精彩,他指出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最终导向了一种内敛、含蓄,甚至略带禁欲主义色彩的审美趣味。书中举例的宋词片段,比如对周邦彦、姜夔作品的分析,不再仅仅停留在“婉约”或“豪放”的简单标签上,而是深入剖析了那种“理”与“情”的微妙张力。这种研究深度,远超一般的文学史概述,更像是一次跨学科的对话。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文学作品,而是在窥探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核心,那种沉静、内省的氛围扑面而来,非常有力量。唯一略感遗憾的是,有些篇章的学术性稍强,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多翻几次工具书来辅助理解那些晦涩的理学概念。

评分

这本《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表达》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审美震撼。我一直以为园林就是花草树木的布局,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它其实是中国文人将山水画理论、哲学思考和居住功能完美融合的“三维空间艺术”。作者对“借景”和“对景”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他通过大量图例和实地考察的描述,解释了苏州园林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深远感和层次感。书中对亭台楼阁的命名、植物的选择、乃至水体的处理,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对“曲径通幽”的解读,已经超越了建筑学的范畴,上升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精神对话的高度。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有人牵着你的手,带你走进了那些历史悠久的私家园林,让你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看懂”了园林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水波下隐藏的匠心和哲思。这本书的摄影图片质量一流,图文并茂,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的直观性。

评分

手里这本《明代小说中的社会百态》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世俗生活的奇妙之窗。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明代小说“只是讲故事”的刻板印象。作者采用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对《金瓶梅》、《三言二拍》中描绘的市井生活、商业运作、乃至家庭伦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徽商”在小说中形象的分析,那种精明算计、重利轻义的商人形象,与传统文人推崇的隐逸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实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彼时酒肆茶楼里的喧嚣,能感受到小人物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书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分析尤其到位,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化,而是看到了她们在父权社会中寻求生存空间和情感慰藉的复杂心路。这本书的叙事流畅,文笔活泼,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非常适合想要了解明代社会风貌的读者。

评分

最近拜读了这套《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感触颇深。它的宏大叙事能力让人惊叹,作者没有将西方哲学史写成一连串孤立的天才语录的堆砌,而是成功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充满内在矛盾和互相批判的演进脉络。尤其是在论述启蒙运动及其之后的转向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歌颂理性之光,而是深入探讨了康德“三大批判”如何为后世的浪漫主义、唯心主义乃至存在主义埋下了伏笔,这种对思想传承的辨析,极其精妙。书中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梳理,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作者用非常直观的例子来解释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使得晦涩的思辨变得可以触摸。这套书的体量不小,但行文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读完后,会对整个西方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绝对是哲学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重磅之作。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诗歌史》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作者对魏晋南北朝诗歌流变的那一番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明了。我以前总觉得那个时期的诗歌散乱无章,各自为政,但读完后才明白,原来每一次风格的转变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文本分析上,而是巧妙地将哲学思潮、玄学清谈的影响融入其中,让人理解了“竹林七贤”那种超脱与沉郁是如何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尤其欣赏作者对谢灵运山水诗的论述,那种“缘物寄情”的境界,被解析得淋漓尽致,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永嘉之乱后文人那种对自然寄托的迫切。书中引用的原始文献非常扎实,注释详尽,即便是对诗歌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进作者的论证。读完这一卷,对理解盛唐的辉煌,乃至后世诗歌的演变,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绝非泛泛而谈的通史类著作可比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挺雅致,纸张质感好,阅读体验极佳,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