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卢文弨全集(全16册) | 作者 | (清)卢文弨编者:陈东辉 |
| 定价 | 1980元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8169721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卢文弨全集》主编陈东辉简介 陈东辉,祖籍浙江绍兴,1966年11月生于杭州。1998年6月获得原杭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献学、清代(兼及民国)学术史、中国语言学史、中日(兼及中韩)文化交流史。在清代学术史领域,以阮元、卢文弨研究为重点。目前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古典文献学”“目录学”“汉语史史料学”“中国编辑出版史”等课程。已先后出版《阮元与小学》《古典文献学论考》《古汉语与古文献论丛》《中日典籍与文化交流史研究》《汉语史史料学》《清代学术与文化新论》《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等专著,整理校点《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等古籍,主编《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古籍保护专家研究文献目录》《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和续编、《民国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和续编等工具书以及《抱经堂丛书(外七种)》《文澜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等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参编《晚清四部丛刊》《稀见清代四部辑刊》等特大型丛书,在外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
| 目录 | |
| 册羣書拾補初编(一) 第二册羣書拾補初编(二) 第三册羣書拾補初编(三) 第四册儀禮注疏詳校 第五册經典釋文考證 第六册廣雅《釋天以下》注 第七册重校方言《附校正補遗》錘山札記龍城札記讀史札記(埘論學割說十则) 第八册抱經堂文集(一) 第九册抱經堂文集(二) 第十册抱經堂詩鈔抱經堂集外佚詩文 第十一册常郡八邑藝文志(一) 第十二册常郡八邑藝文志(二) 第十三册常郡八邑藝文志(三) 第十四册常郡八邑藝文志(四) 第十五册附绿上编 第十六册附绿下编 |
| 编辑推荐 | |
| 卢文弨(1717—1796)乃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学识博洽,著述宏富。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陈东辉主编的《卢文弨全集》,是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文献集成》之一种,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并成功入选“201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刊行。《卢文弨全集》是对现存卢文弨著述所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共计16册,近412万字,包括《群书拾补初编》《群书拾补补遗》《仪礼注疏详校》《经典释文考证》《广雅(释天以下)注》《重校方言》《钟山札记》《龙城札记》《读史札记》《抱经堂文集》《抱经堂诗钞》《常郡八邑艺文志》等,其中大部分是整理校点。另有校点者通过多方努力,搜集整理而成的近十万字的《抱经堂集外佚诗文》。同时,校点者还将与卢文弨有关的墓志、传记、书信、诗歌、序跋、提要等,以及陈修亮编著的《卢文弨钞校题跋本目录》,彭喜双、陈东辉编著的《卢文弨研究文献目录》,柳诒征编著的《卢抱经先生年谱》,张波、赵玉敏编著的三十多万字的《清卢抱经文弨先生年谱》,作为《卢文弨全集》之附录,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带来“一编在手,如指诸掌”之便利。此外,校点者还从全国各地图书馆选取了32幅较为珍贵的相关书影,作为《卢文弨全集》卷首之彩色插图。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在研究宋代的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偶然间翻到了这本《宋代文人精神世界探微》。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的文风,而是深入挖掘了理学思想是如何重塑当时士大夫的内心秩序和审美情趣的。作者对朱熹、陆九渊等人的论述尤其精彩,他指出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最终导向了一种内敛、含蓄,甚至略带禁欲主义色彩的审美趣味。书中举例的宋词片段,比如对周邦彦、姜夔作品的分析,不再仅仅停留在“婉约”或“豪放”的简单标签上,而是深入剖析了那种“理”与“情”的微妙张力。这种研究深度,远超一般的文学史概述,更像是一次跨学科的对话。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文学作品,而是在窥探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核心,那种沉静、内省的氛围扑面而来,非常有力量。唯一略感遗憾的是,有些篇章的学术性稍强,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多翻几次工具书来辅助理解那些晦涩的理学概念。
评分这本《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表达》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审美震撼。我一直以为园林就是花草树木的布局,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它其实是中国文人将山水画理论、哲学思考和居住功能完美融合的“三维空间艺术”。作者对“借景”和“对景”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他通过大量图例和实地考察的描述,解释了苏州园林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深远感和层次感。书中对亭台楼阁的命名、植物的选择、乃至水体的处理,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对“曲径通幽”的解读,已经超越了建筑学的范畴,上升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精神对话的高度。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有人牵着你的手,带你走进了那些历史悠久的私家园林,让你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看懂”了园林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水波下隐藏的匠心和哲思。这本书的摄影图片质量一流,图文并茂,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的直观性。
评分手里这本《明代小说中的社会百态》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世俗生活的奇妙之窗。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明代小说“只是讲故事”的刻板印象。作者采用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对《金瓶梅》、《三言二拍》中描绘的市井生活、商业运作、乃至家庭伦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徽商”在小说中形象的分析,那种精明算计、重利轻义的商人形象,与传统文人推崇的隐逸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实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彼时酒肆茶楼里的喧嚣,能感受到小人物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书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分析尤其到位,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化,而是看到了她们在父权社会中寻求生存空间和情感慰藉的复杂心路。这本书的叙事流畅,文笔活泼,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非常适合想要了解明代社会风貌的读者。
评分最近拜读了这套《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感触颇深。它的宏大叙事能力让人惊叹,作者没有将西方哲学史写成一连串孤立的天才语录的堆砌,而是成功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充满内在矛盾和互相批判的演进脉络。尤其是在论述启蒙运动及其之后的转向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歌颂理性之光,而是深入探讨了康德“三大批判”如何为后世的浪漫主义、唯心主义乃至存在主义埋下了伏笔,这种对思想传承的辨析,极其精妙。书中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梳理,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作者用非常直观的例子来解释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使得晦涩的思辨变得可以触摸。这套书的体量不小,但行文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读完后,会对整个西方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绝对是哲学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重磅之作。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诗歌史》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作者对魏晋南北朝诗歌流变的那一番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明了。我以前总觉得那个时期的诗歌散乱无章,各自为政,但读完后才明白,原来每一次风格的转变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文本分析上,而是巧妙地将哲学思潮、玄学清谈的影响融入其中,让人理解了“竹林七贤”那种超脱与沉郁是如何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尤其欣赏作者对谢灵运山水诗的论述,那种“缘物寄情”的境界,被解析得淋漓尽致,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永嘉之乱后文人那种对自然寄托的迫切。书中引用的原始文献非常扎实,注释详尽,即便是对诗歌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进作者的论证。读完这一卷,对理解盛唐的辉煌,乃至后世诗歌的演变,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绝非泛泛而谈的通史类著作可比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挺雅致,纸张质感好,阅读体验极佳,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