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图像分析 | 作者 | (法)乔丽,怀于 |
| 定价 | 12.80元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1074887 | 出版日期 | 2012-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图像分析》(作者玛蒂娜·乔丽)是“法国大学128丛书”之一,全书分为作为媒体图像的图像;普洛透斯的形象;作为符号的图像;理论是怎样帮助理解“图像”一词的使用的;图像,作为对于他人的讯息;一幅绘画的成分分析;修辞学与暗指;相互作用和互补性等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前言章 什么是图像 1.图像概念:习惯与意指 1.1 作为媒体图像的图像 1.2 对于图像的记忆 1.3 图像与起源 1.4 图像与心理现象 1.5 科学图像学 1.6 “新图像” 1.7 普洛透斯的形象 2.图像与符号学理论 2.1 符号学探索 2.2 符号学起源 2.3 语言学与符号学 2.4 建立“符号理论” 2.5 不同符号类型 2.6 作为符号的图像 2.7 理论是怎样帮助理解“图像”一词的使用的 2.8 模仿-痕迹-约定第二章 图像的分析:赌注与方法 1.分析的前提 1.1 对于分析的拒绝 1.2 图像分析的功能 1.3 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2.图像,作为对于他人的讯息 2.1 图像的功能 2.2 图像与传播 2.3 作为代言人的图像 2.4 期待与背景 2.5 一幅绘画的成分分析第三章 典范图像 1.广告图像 1.1 作为理论领域的广告 1.2 描述 1.3 各种讯息类型 1.4 图像修辞学 1.5 传统修辞学 1.6 新修辞学 1.7 修辞学与暗指 1.8 “修辞学与广告” 1.9 建立普通修辞学 2.一幅广告的分析例证 2.1 描述 2.2 造型讯息 2.3 肖像讯息 2.4 语言学讯息第四章 图像与词语 1.某些偏见 1.1 排他/相互作用 1.2 真实/虚假 2.相互作用和互补性 2.1 接续 2.2 象征 2.3 图像/想象之物 2.4 关于一幅照片 2.5 图像的能力 2.6 “塞尚的风景”结论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图像分析》(作者玛蒂娜·乔丽)是“法国大学128丛书”之一,全书分为作为媒体图像的图像;普洛透斯的形象;作为符号的图像;理论是怎样帮助理解“图像”一词的使用的;图像,作为对于他人的讯息;一幅绘画的成分分析;修辞学与暗指;相互作用和互补性等内容。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极为巧妙,我发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概念。每一章的开头都会用一个小小的引言或者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案例来引入接下来的主题,这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阅读门槛。接着,理论的阐述部分虽然专业,但行文流畅,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导着去理解复杂的原理。更赞赏的是,每当一个核心概念被深入剖析完毕后,作者总会设置一个“思考与实践”的小栏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练习题,更多的是一种引导性的提问,激发读者去思考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投射到实际场景中去应用。这种兼顾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的编排,让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输入,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与构建。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知识沉淀的踏实感,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详尽的参考文献和索引系统。书末的尾注部分,标注得井井有条,每一个重要引用的出处都清晰可查,这为有志于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值得称赞的是,该书的索引部分做得异常细致,不仅收录了核心术语,连一些在特定章节中被深入讨论的次要概念也囊括其中,查找起来效率极高。这表明作者和编辑团队在成书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内容的准确性,更关注后续使用的便捷性。这种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对读者友好度的考量,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可以用来学习的教材,更可以成为案头随时翻阅、进行交叉验证的工具书,其长久的参考价值毋庸置疑。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简直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准,这对于一本侧重分析和方法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我观察到,那些复杂的流程图或数据分布图,其线条的精细度、色彩的搭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们不是那种简单的示意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承载信息密度,同时又不至于让读者感到视觉疲劳。特别是那些用三维视角来展示空间关系或者多变量交互的图示,其清晰度和信息揭示能力远超以往我读过的同类书籍。很多时候,一个原本需要花费数段文字才能描述清楚的概念,通过一张图表,读者便能瞬间把握其精髓。这背后投入的制图成本和设计心血是显而易见的,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达效率的极致追求。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这使得它在众多学术读物中脱颖而出。它不是那种刻板、冷冰冰的教科书腔调,反而充满了作者独特的洞察力和一种近乎“对话”般的亲切感。在阐述一些关键性的模型和方法论时,作者常常会穿插一些非常精妙的比喻,这些比喻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但一旦用在技术概念的解释上,立刻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例如,在解释某个迭代过程的收敛性时,作者用了“就像烘焙一块完美的面包,火候的掌握需要细致入微的感知与调整”这样的描述,一下子就让原本枯燥的数学描述变得生动可感。这种将学术的严谨性与人文化的温度完美融合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让人感觉不是在啃一块硬骨头,而是在与一位知识渊博的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它封底的排版,虽然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但文字的间距和字体选择都显得非常考究,让人在拿起这本书时,就有一种它内在内容也同样精致、值得深入阅读的期待。装帧的质感也十分出色,纸张的厚度和触感都透露着出版社对书籍品质的重视。初翻阅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混杂着纸张特有的纤维气息,简直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升华。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那些看似深奥的理论,是如何通过这种精心包装的外表,被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吸收的知识的。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感受,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积极的信号,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精心准备的引子,预示着一场知识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