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颖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技术
  • 数字传输
  • 同步传输
  • 数据通信
  • 信号处理
  • 信息技术
  • 网络工程
  • 电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传输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5418
商品编码:29788445934
包装:简装
出版时间:2012-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定价:36.00元

作者:刘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0303354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新定价链接: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本书结合通信工程国家首批二类特色专业办学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代技术发展,以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为主线,条理清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通俗易懂,配套电子课件,便于教师教学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介绍数字通信中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语音信号的PCM编码、ADPCM和目前移动通信、IP网络常用的语音压缩编码技术,以及二维图像信号和视频信号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同步数字传输体系SDH的帧结构、SDH的复用原理、SDH设备、SDH网的保护与恢复原理、SDH网同步方法和传输性能;并介绍了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的特点、技术基础和发展概况。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数字通信传输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前言

章 概述

1.1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1.1.1 通信系统模型

1.1.2 通信系统分类

1.1.3 模拟通信系统

1.1.4 数字通信系统

1.2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2.1 有效性指标

1.2.2 可靠性指标

1.3 数字信号传输发展概况

习题



第2章 语音信号的数字化

2.1 语音信号的基本特征

2.1.1 语音信号的统计特征

2.1.2 衡量语音质量的指标

2.2 语音信号的脉冲编码调制

2.2.1 抽样原理

2.2.2 量化理论

2.2.3 编码与译码

2.2.4 常用PCM芯片介绍

2.3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简介

2.3.1 语音信号典型压缩编码方法

2.3.2 移动通信系统中语音压缩编码简介

2.3.3 IP电话系统中语音压缩编码简介

习题



第3章 图像信号的数字化

3.1 图像信号的基本特征

3.1.1 图像信号的基本概念

3.1.2 图像信号的分类

3.1.3 图像信号的数字编码

3.1.4 数字图像信号的特点

3.1.5 图像信号的传输

3.2 图像信号的数字化方法简介

3.2.1 图像信号编码的主要方法

3.2.2 图像编码的相关标准

3.3 视频编码原理简介

3.3.1 视频信号的基本特征及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

3.3.2 视频编码框架及相关标准

习题



第4章 数字传输体系及其帧结构

4.1 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4.1.1 多路复用的概念及构成

4.1.2 时分复用系统及其帧同步

4.2 PCM基群系统构成

4.2.1 PCM30/32路系统帧结构

4.2.2 PCM30/32路时钟系统

4.2.3 PCM30/32路帧同步系统

4.2.4 信令信号系统

4.2.5 PCM30/32路系统构成

4.3 数字复接体系

4.3.1 数字复接的概念及实现方法

4.3.2 PDH体系

4.3.3 SDH体系

4.4 异步信号的同步化方法

4.4.1 滑动存储法

4.4.2 码速调整法

4.4.3 指针处理法

4.5 PDH帧结构

4.5.1 二次群同步复接

4.5.2 二次群异步复接

4.5.3 复接抖动

4.5.4 PCM高次群帧结构

4.6 SDH帧结构

4.6.1 STM-1帧结构

4.6.2 STM-N帧结构

4.7 SDH与PDH的比较

习题



第5章 SDH的复用原理

5.1 SDH的复用结构

5.2 SDH的映射原理

5.2.1 映射方式的分类

5.2.2 支路信号2.048Mb/s的异步映射

5.2.3 支路信号2.048Mb/s的比特同步映射

5.2.4 支路信号2.048Mb/s的字节同步映射

5.2.5 支路信号34.368Mb/s的异步映射

5.2.6 支路信号34.368Mb/s的同步映射

……

第6章 SDH设备

第7章 同步传输网络的保护与恢复

第8章 SDH的网同步

第9章 SDH网络的传输性能

0章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电信网络中的信令传输》 内容简介 《电信网络中的信令传输》深入剖析了现代电信网络中信令传输的核心技术与实际应用。本书旨在为电信工程技术人员、网络规划师、系统开发者以及对通信协议栈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一本全面且深入的参考手册。全书围绕着信令在电信网络中的作用、实现方式、关键协议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力求勾勒出信令传输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信令基础与原理 本部分首先从宏观角度介绍信令在电信网络中的概念、地位与重要性。我们将探讨信令为何是电信网络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石,它如何承载着用户请求、网络状态、资源分配等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呼叫建立、业务切换、网络管理等复杂功能。读者将了解不同类型的信令,例如业务信令、管理信令、操作信令等,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和应用场景。 接着,本书将深入讲解信令传输的基本原理。这包括信令的编码、解码过程,信令的封装与解封装机制。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在数据流中区分和识别信令信息,以及如何确保信令传输的可靠性与时效性。特别地,我们会重点介绍信令传输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信令点(Signaling Point, SP)、信令链路(Signaling Link, SL)、信令网络(Signaling Network, SN)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工作方式。 此外,本部分还将探讨信令传输所面临的挑战,例如高并发下的信令处理能力、低时延的需求、网络拥塞时的信令优先级管理、以及信令传输的安全性等问题。理解这些挑战是掌握信令传输技术的关键一步。 第二部分:关键信令协议详解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们将逐一深入剖析在当前及过去电信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关键信令协议。 SS7/C7协议族:作为第二代电信网络(2G)和部分第三代电信网络(3G)的核心信令协议,SS7(Signaling System No. 7,国际标准)或C7(中国国内标准)的深入理解对于掌握信令传输的历史与演进至关重要。我们将详细介绍SS7的体系结构,包括其各层协议: MTP(Message Transfer Part):这是SS7协议栈的基础,负责信令消息的点对点传输、路由选择和链路管理。我们将详细讲解MTP的层次划分(MTP Level 1, Level 2, Level 3)及其功能,包括信号单元(Signal Unit, SU)的格式、传输控制、链路故障检测与恢复等。 ISUP(ISDN User Part):这是用于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用户之间以及ISDN与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之间建立、维护和拆除电路交换呼叫的信令协议。本书将详细解析ISUP消息的结构、主要消息类型(如IAM, SAM, AMC, REL, RLC等)及其在呼叫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SCCP(Signa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SCCP建立在MTP之上,提供了更高级的寻址能力、连接控制和报文传输功能,支持非电路相关的信令传输,例如移动应用信令。我们将分析SCCP的寻址模式(全局标题、路由指示器等)、连接模式(面向连接、无连接)以及与ISUP、TCAP等上层协议的交互。 TCAP(Transaction Capabilities Application Part):TCAP是SS7协议栈中的一个应用层协议,用于支持分布式应用,例如移动电话的漫游、预付费业务、呼叫转移等。本书将详细介绍TCAP的基本概念、事务模型(无连接、事务标识)、应用上下文以及其与SCCP的配合,并举例说明TCAP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 MAP(Mobile Application Part):MAP是专门为移动通信网络设计的应用层协议,运行在SS7网络之上(通常通过TCAP),为移动用户提供各种业务,如用户身份验证、位置更新、漫游管理、短信服务等。我们将深入解析MAP的各种操作(Operations)和通知(Notifies),以及它们如何实现移动网络中的核心功能。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作为下一代网络(NGN)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中的核心信令协议,SIP在互联网电话、即时消息、视频会议等IP语音(VoIP)和多媒体通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本书将详细介绍SIP协议的架构、组成部分以及其工作原理: SIP的消息结构:包括请求(Request)和响应(Response)消息。我们将详细解析SIP请求方法(INVITE, ACK, BYE, OPTIONS, REGISTER等)及其含义,以及SIP响应码(1xx, 2xx, 3xx, 4xx, 5xx, 6xx)的分类与作用。 SIP的会话建立过程:通过SIP的Invite事务,详细演示用户如何发起、接收和管理多媒体会话。我们将重点分析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在描述会话媒体类型、编码、传输地址等信息中的作用。 SIP的注册与定位:介绍SIP用户代理(User Agent, UA)如何向SIP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注册,以及代理服务器如何定位用户。 SIP的安全机制:探讨SIP协议在认证、摘要认证、TLS等方面的安全措施。 Diameter协议:Diameter协议是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开发的一种认证、授权和计费(AAA)协议,它改进了传统的RADIUS协议,更适合于移动IP网络和IMS网络中的AAA应用。本书将详细讲解Diameter协议的特性、应用场景以及其核心概念: Diameter协议栈:包括Diameter协议本身、CER/CEA(Client-Server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Request/Answer)、DWR/DWA(Disconnect-Peer Request/Answer)等连接管理命令。 Diameter命令与AVP(Attribute-Value Pair):详细介绍Diameter命令(如AA-Request/Answer, Re-Auth-Request/Answer, Abort-Session-Request/Answer等)以及AVP在传递属性信息中的重要性。 Diameter在IMS和LTE中的应用:重点阐述Diameter如何支持IMS中的承载控制、策略控制、用户数据管理,以及在LTE网络中作为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和AAA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 第三部分:信令传输的网络实现与优化 本部分将从网络实现的角度,探讨信令传输的具体部署和优化策略。 信令网络的拓扑与路由:分析不同类型的信令网络拓扑(如星型、环型、网状型)及其优缺点。我们将深入讲解信令路由的概念、路由选择机制(如基于全局标题的路由、基于路由指示器的路由)以及在大型网络中实现高效路由的关键技术。 信令传输的质量与可靠性保障:详细介绍如何保证信令传输的可靠性,包括链路冗余、差错检测与纠正、流量控制等。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信令,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先级调度、拥塞避免等技术来降低信令传输时延。 信令传输的安全防护:讨论信令传输中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例如信令篡改、信令欺骗、拒绝服务攻击等,并介绍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信令加密、信令认证、信令防火墙等。 信令传输的监控与故障排除:介绍信令网络监控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信令监控工具和技术。我们将深入讲解如何对信令传输中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例如链路中断、消息丢失、路由错误等。 第四部分:信令传输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本部分将探讨信令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 IP化信令:随着IP网络技术的普及,信令传输正逐渐向IP化方向发展。我们将分析IP信令(如SIP、Diameter)的优势,以及它如何推动电信网络的融合与演进。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对信令传输的影响:探讨SDN和NFV如何改变信令传输的部署和管理方式,例如信令控制面与数据面的分离、信令功能的虚拟化以及动态的网络配置。 5G及未来通信网络中的信令传输:分析5G网络对信令传输提出的新需求,例如超高并发、低时延、海量连接的信令处理能力,以及信令传输在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新场景下的应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信令传输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对信令数据进行分析,以优化网络性能、预测故障、提升用户体验。 总结 《电信网络中的信令传输》通过对信令基础原理、核心协议、网络实现以及未来趋势的全面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电信网络运作机制的窗口。本书力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阐述,希望能成为读者在电信通信领域探索与实践的有力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细节处理上,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装订线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需要对折查阅特定章节的公式,也没有出现任何松动或脱页的迹象。更让我称赞的是,书中的所有插图——无论是流程图、时域图还是频域图——都采用了高分辨率印刷,线条锐利清晰,即便是最复杂的波形图,也能清楚地区分出各个关键点。此外,书后附带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和科学,很多关键术语都标注了多个相关的页码,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在需要回顾特定知识点时的查找效率。在我的案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一个常驻的伙伴,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个概念模糊时,能迅速翻到相关部分,找到作者那条清晰的定义或精妙的图解,立刻豁然开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体验的重视程度,使得阅读体验本身成为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前沿趋势方面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在深入剖析了核心基础技术之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现状,而是果断地将目光投向了未来。书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来讨论新兴的通信范式,比如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自适应传输机制,以及在极端环境(比如深空探测)下对可靠性的新要求。作者对这些未来方向的判断,显得既乐观又审慎,没有过度鼓吹技术炒作,而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瓶颈和理论发展方向,进行了非常扎实和理性的推测。尤其是在谈到数据压缩和信息论的最新进展时,那种对信息熵极限的探讨,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视野。阅读这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到了一个技术沙龙的现场,听到的都是业内最顶尖的思想交锋。这种前瞻性的内容,确保了这本书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贬值,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未来十年技术走向的绝佳窗口。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远超我的想象。很多理论书籍只是在纸面上描绘蓝图,但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几乎每隔一小节就会配有一个详细的“案例分析”或者“仿真验证”部分。这些分析不是那种空洞的结论堆砌,而是实实在在展示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例如,在讲解信道编码时,书中不仅仅给出了理论公式,还提供了如何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包去构建一个端到端的仿真模型,并且对仿真结果的解读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步骤指导。我根据书中的步骤操作了一遍,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几个小小的环境配置问题,但书中提供的排错建议非常到位,最终成功跑出了预期的性能曲线。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缩短了知识从书本到实际操作的距离。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工具书属性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高水平的工程顾问。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摆脱了传统技术书籍那种板着脸孔、充斥着生硬术语的窠臼。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行业前辈在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他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插入一些关于技术发展历史的小故事或者业界轶闻,这些“花边”内容非但没有冲淡专业性,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关键算法突破的叙述,作者描述当时研究人员遇到的困境和最终灵光乍现的过程,那种紧张感和成就感几乎能穿透纸面。而且,这本书的逻辑链条编织得极其缜密,从宏观的概念引入,到中观的系统架构,再到微观的器件实现,层层递进,如同解谜一般。你总能清晰地预见到下一章节将会解决当前章节留下的疑问,这种结构上的连贯性,让我的学习曲线非常平滑,很少出现“卡壳”的感觉。对于那些希望不仅仅是学会“怎么做”,更想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思维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深蓝与亮银的撞色,透露出一种科技的冷静与前沿感。我拿到手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分量。说实话,我本来是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没想到第一章就展现出一种极其严谨又不失生动的叙事风格。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画面。比如,在讲解某一特定调制技术时,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来类比信号的“打包”与“解包”,让我这个门外汉瞬间茅塞顿开。整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页边距适中,字体大小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理论基础时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把控,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清晰可见,绝不含糊带过,这对于想深入研究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读完前几章,我已经感觉自己对数字通信的基础框架有了更扎实、更立体的认识,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