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科技资源共享、转化与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 | 作者 | 钱旭潮 |
| 定价 | 40.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11832 | 出版日期 | 2011-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钱旭潮、王龙和赵冰编写的《科技资源共享转化与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从实用角度出发,引入双维度交叉法,提炼出七类科技成果类型,以转化主体与转化方式为基础,形成了更加适合现代科技管理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包括科技成果)的共享与转化。在此基础上,以全新视角(科技资源主体的需求与行为差异),就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与推广形成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存在的重建设、轻运行、少推广的弊端。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章 绪论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书名有点学术化,让我对它的实际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关注着科技成果如何更有效地落地应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和共享机制方面。这本书的标题提到了“资源共享、转化与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这正切中了我当前研究的一个痛点。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比如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技术扩散的需求。理想情况下,我期待看到一个系统性的框架,阐述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激励创新又能惠及社会的技术共享平台。比如,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如专利、软件、数据)在不同行业中的最佳转化路径?另外,关于“公共服务”的界定也很有意思,它究竟是指面向特定人群的服务,还是更宏观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个平台的蓝图,并对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经济和社会阻力进行预判和提出应对策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对于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一直认为核心在于打破信息孤岛和信任壁垒。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个中心化的枢纽。然而,我担心这种“平台中心化”的模式是否会因为自身的技术限制或管理僵化而成为新的瓶颈。我想深入了解作者对于去中心化或分布式管理模式的看法。如果构建的是一个实体平台,那么它的选址、基础设施投入和后续维护成本如何进行测算和保障?书中是否有对现有成功的国际性科技共享机制进行对标分析,比如欧洲的某个大型数据中心或美国的某个技术转移办公室的经验教训?我特别想知道,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模型、新材料数据)时,平台的数据更新、版本控制和溯源机制是如何保障其时效性和权威性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面向未来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平台治理模型,那就太棒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像是一个大型项目结题报告的标题,这让我对它的论证深度非常期待。我关注的是“公共服务”这一维度,在当今知识付费和技术私有化趋势下,如何确保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技资源真正实现“公共”属性?书中是否探讨了不同利益相关方(政府、高校、企业、公众)在平台治理中的话语权分配和利益平衡机制?例如,对于那些由国家投入巨资研发的基础研究成果,平台应当如何定价或授权,才能既覆盖运营成本,又不至于让小型创新者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述不仅停留在技术和管理层面,更能触及到科技资源作为社会资本的伦理与分配正义问题。如果作者能够提供一个基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平台的成功,而不仅仅是基于转化率或收益额,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因为它触及到了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
评分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感觉它像是一份宏大的国家级战略规划的摘要。我更倾向于那些能从微观角度切入,阐述具体操作层面的细节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而是能详细阐述“怎么做”的每一步。例如,在“资源转化”这个环节,作者是否有探讨过不同技术成熟度(TRL)的成果,在平台上的不同定价策略或授权模式?对于那些尚未完全成熟但潜力巨大的早期技术,平台会采用什么样的孵化或预转化机制?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失败的案例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比单纯的成功案例更有启发性。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深度调查报告一样,揭示在实际推进这一宏大目标时,跨部门协作的困难、资金流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比如区块链或大数据分析)来提升共享和转化的效率与透明度,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实用的政策工具书了。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是钱旭潮,从科学出版社出版来看,内容想必是相当严谨和深入的。我个人对这种偏向工程实践和管理理论结合的著作比较青睐。我对“构建及运行”这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理论上的模型设计再完美,如果实际操作层面存在巨大鸿沟,那也是空谈。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平台建设的技术架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措施。在资源转化的环节,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以确保科研人员有动力将研究成果上传并进行有效授权的?是基于市场化运作,还是偏向于公益性质的驱动?此外,如何确保这个平台的“公共性”不被商业利益所稀释,保证其服务能够真正触及到最需要这些科技资源的群体,例如中小企业或基层研发机构,这需要非常精妙的制度设计。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台运营手册”级别的细节,那对行业来说价值就极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