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學術與傳統:學者劉夢溪先生文化巨著 精裝全三冊 六捲百萬言
定價:368.00元
作者:劉夢溪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99101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學者劉夢溪先生文化巨著 精裝全三冊 六捲百萬言
☆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突顯中華文化之世界意義
☆記錄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熊十力、錢锺書、張舜徽等大傢的思想與風範
☆呈現學人與傳統,鈎沉中國文化的易理哲思,反觀國學傳承的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
《學術與傳統》是學者劉夢溪的學術文化巨著,圍繞學術與傳統的題旨,分上、中、下三捲, 內容則厘為六分捲,共百萬言。入選文章取題義至今仍有價值而又不失學問之滋味者。*捲為研究王國維、陳寅恪的專題文章。第二捲是關於馬一浮、熊十力、錢锺書、張舜徽等王、陳之外其他現代學者的個案研究,以及中國現代學術的思想通論。第三捲專門論述傳統文化與國學,是為著者近年特彆關注的課題。第四捲係古典文學和文化史的思想與人物研究。第五捲以闡釋“六經”價值論理的《敬義論》、《立誠篇》、《論和同》以及《將無同》為領題,鈎沉中國文化的“與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對傳統的反思和前瞻。第六捲為序跋之屬,內容取與全書各捲能夠承續相接之篇什,從中可窺見著者為學的心路曆程。
目錄
自序
捲
王國維思想學行傳論
王國維與中國現代學術的奠立
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
陳寅恪的傢學淵源和晚清勝流
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
陳寅恪對儒釋道三傢的“判教”
陳寅恪的闡釋學
陳寅恪的“傢國舊情”與“興亡遺恨”
戊戌和陳寶箴之死
第二捲
中國現代學術要略
學術獨立與中國現代學術傳統
錢锺書的學問方式
熊十力和馬一浮
馬一浮和“六藝論”
馬一浮的“義理名相論”
“花開正滿枝”
——馬一浮的佛禪境界和方外諸友
學兼四部的國學大師
——張舜徽先生百年誕辰述感
大師與傳統
第三捲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及其價值取嚮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價值理念的現代意義
如何評價儒傢學說的曆史地位
儒傢話語下的宗教與信仰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
論國學
國學辨義
第四捲
為生民立命
——“橫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竹柏春深護講筵”
——白鹿洞書院訪學記
唐朝的氣象
漢譯佛典與中國的文章體製
湯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際的角色意義
史華慈:後發錶的思想
《牡丹亭》與《紅樓夢》
——他們怎樣寫“情”
陳寅恪與《紅樓夢》
社會變革中的文化製衡
——對五四文化啓濛的另一種反省
第五捲
敬義論
立誠篇
論和同
將無同
——文化融閤是人類未來的大趨勢
對話是人類的生活準則
——在中美文化論壇後一次圓桌會議上的發言
21世紀的挑戰:亞洲價值的反省
思想的力量
——讀硃維錚《走齣中世紀》和《走齣中世紀二集》
學術所寄之人
——在《湯一介文集》齣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第六捲
《中國文化》創刊詞
《世界漢學》發刊寄語
我的一次學術曆險
——《中國現代學術要略》後記
切問而近思
——《劉夢溪學術訪談錄》題序
《馬一浮與國學》自序
20世紀學人的獨標與秀齣
——《現代學人的信仰》題記
孔子為何寄望狂狷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韓文版序
大觀園裏和大觀園外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韓文版導言
季羨林先生九十壽序
後 記
引用文獻
人名索引
作者介紹
劉夢溪,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化》雜誌創辦人兼主編,中國文化史和學術思想史方嚮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
文摘
無
序言
無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越時空,連接古今的著作情有獨鍾。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會感到與傳統漸行漸遠。因此,我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幫助我重新認識和理解我們的文化根源,找到那些曆久彌新、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傳統。這套書的名稱“學術與傳統”恰好點明瞭我的這種需求。我期待它能夠以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去解讀和闡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同時又能以一種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重新建立起與自身文化之間的聯係,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性格和思維方式的深層基因,並從中獲得一種歸屬感和自豪感。這是一種對文化傳承的期盼,也是一種對自身精神的探索。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質量實在令人驚嘆,沉甸甸的,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的學術感。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讓人一看就心生敬意。書頁的紙張也非常好,摸起來光滑細膩,印刷清晰,字跡大小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疲勞。拆開包裝的那一刻,就感覺像發現瞭寶藏一樣,三冊書整齊地碼放在一起,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這是很多現代快餐式讀物所無法比擬的。雖然還沒有正式翻開閱讀,但單憑這精美的外觀和質感,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無聲地訴說著主人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經典的追求。我甚至有些不忍心去翻動它,生怕破壞瞭它完美的初 Erscheinung,但內心的好奇和對學術的渴望又驅使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尋其中蘊藏的智慧。這種外在的精緻,無形中也為我閱讀其中的內容奠定瞭更加虔誠和期待的基調,仿佛在告訴我,裏麵將會是怎樣一場精神的盛宴。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能夠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既要有紮實的學術根基,又要語言通俗易懂,能夠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其中精髓。市麵上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真正能達到這種平衡的鳳毛麟角。當我看到這套書的介紹時,內心便湧起一股強烈的期待。學者劉夢溪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學術界的權威和嚴謹,而“文化巨著”的定語更是讓人對其內容充滿瞭信心。我尤其關注的是它是否能夠將那些看似遙遠、抽象的傳統文化概念,通過鮮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不僅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曆史脈絡和發展演變,更能理解其核心價值和現代意義,甚至從中汲取智慧,指導我們的生活和思考。這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渴求,更是一種對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追尋,我期待它能成為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滋養。
評分我是一個對中國古典文化充滿好奇和敬意的人,但往往受限於自身知識的局限,很多時候隻能淺嘗輒止。當我偶然瞭解到這套書時,心中便泛起瞭漣漪。學者劉夢溪先生的名字,在學術界早已是如雷貫耳,他的著作必然是經過瞭精雕細琢、字字珠璣。我最看重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引領我深入探究那些我一直想瞭解但又不得其法的主題。例如,中國的哲學思想是如何演變的?文學藝術的傳統又有哪些獨特的魅力?曆史的長河中,那些被湮沒的文化細節是如何影響瞭我們今天的社會?我期待這套書能夠如同一個引路人,為我打開一扇扇通往中國文化深處的大門,讓我能夠在一個更宏觀、更係統的視角下,去理解和欣賞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這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渴望,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滋養,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文化視野中一座巍峨的裏程碑。
評分讀到這套書的篇幅(六捲百萬言),我便知道這絕非泛泛而談的讀物,而是真正沉甸甸的學術研究成果。能夠傾注如此心血和時間去打磨一部巨著,本身就體現瞭作者對學術的赤誠和對文化的敬畏。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能夠讀到這樣一部詳盡、係統的作品,無疑是一種莫大的福利。我設想著,在翻閱的過程中,作者一定會對中國文化的方方麵麵進行細緻入微的剖析,從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到社會製度、民俗風情,無一不涵蓋。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將零散的文化碎片,編織成一張宏大的知識網絡,並從中勾勒齣中國文化獨有的精神氣質和價值體係。這種“巨著”的體量,也意味著它能夠容納更深層次的探討,解答更復雜的問題,滿足我對於深度閱讀的渴望。我期待它能成為我案頭的常備書,隨時可以查閱,隨時可以從中獲得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