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華人史:1800-1888 9787306060501

澳大利亞華人史:1800-1888 978730606050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瑞剋·羅斯,張威 著
圖書標籤:
  • 澳大利亞華人史
  • 華人史
  • 澳大利亞曆史
  • 移民史
  • 19世紀
  • 曆史學
  • 社會文化史
  • 海外華人
  • 中澳關係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山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6060501
商品編碼:29795189396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澳大利亞華人史:1800-1888 作者 艾瑞剋·羅斯,張威
定價 79.00元 齣版社 中山大學齣版社
ISBN 9787306060501 齣版日期 2017-06-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瞭1800—1888年華人在澳大利亞的生活。該書的筆觸縱橫數百年,描繪並詮釋瞭中國文化元素融入澳大利亞社會的曆程。全方位地講述瞭包括生活、工作、移民政策、與外國人如何相處、他們的婚姻、他們在澳大利亞的社會地位等各個方麵。作者不僅描繪瞭華人在澳洲的初始和發展情況,他還將中國文化作為背景與這段曆史融閤在一起,以求從更深層次上來把握澳洲華人的精神氣質。換句話說,羅斯的作品不僅僅描繪瞭曆史,同時也審視瞭中國文化——它讓我們看到一個西方人眼中的華人形象和中華文化。與許多曆史學傢不同,羅斯沒有孤立地描寫在南半球的那些澳洲華人,而是將他們與中國文化與曆史相連。

   作者簡介
作者:艾瑞剋?羅斯(Eric Rolls,1923—2007)是當代澳大利亞的作傢之一。他是澳大利亞勛章(MOA)獲得者,澳大利亞人類社會科學院(FAAH)院士,堪培拉大學名譽博士。曾榮獲大衛?麥爾詩歌奬、庫剋船長200周年非小說奬、丹尼斯奬、約翰?富蘭剋林奬、澳大利亞環境新聞奬等奬項。譯者:張威 澳大利亞新聞學博士,曾任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新聞學教授,現任汕頭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中山大學齣版社齣版的《澳大利亞華人史(1888—1995)》(譯者)獲澳大利亞中國理事會(Australian China Council)*圖書奬;《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獲南京大學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奬。

   目錄

   編輯推薦
1. 本書是由澳大利亞社會學傢寫就的關於澳大利亞華人史的巨著,與《澳大利亞華人史:1888—1995》一起共計130萬字。2. 本書得到澳大利亞官方的承認和重視,由澳駐華大使寫序,並在澳駐廣州領事館專為此書舉辦新書發布會。

   文摘

   序言

《太平洋彼岸的熔爐:澳洲華人移民史(1800-1888)》 引言 1800年至1888年,這段時間跨越近一個世紀,是澳大利亞華人移民史上至關重要且充滿戲劇性的時期。當歐洲殖民者踏上這片古老的大陸時,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中華帝國正經曆著深刻的社會變遷。當曆史的潮水將無數華人推嚮澳洲的海岸綫,他們並非隻是被動的移民,而是以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融入並塑造著澳洲社會多元化的進程。本書旨在深入探究這段曆史,揭示澳洲華人移民的起源、發展、挑戰與貢獻,展現他們如何在遙遠的異國他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社區,並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第一章:遠渡重洋的起點——華人離鄉的動因與初探澳洲(1800-1850) 在19世紀初,中國正麵臨著人口爆炸、土地資源緊張、社會動蕩以及列強入侵的壓力。沿海地區的貧睏和對更好生活的渴望,成為促使人們冒險遠赴海外的重要推力。而當時的澳洲,特彆是新南威爾士殖民地,正處於發展初期,急需勞動力來建設和開發。盡管最初的華人移民並非大規模湧入,但零星的個體和小型群體已經開始齣現在澳洲的土地上。他們或是商販,或是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或是被招募的勞工。這些早期移民,以其獨特的東方智慧和勤勞的雙手,開始在新大陸上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他們帶來瞭中國的傳統技藝,如園藝、金石雕刻、烹飪等,並逐漸在當地社會中占據一席之地。然而,他們所麵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包括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以及與當地居民的摩擦。 第二章:淘金熱下的洪流——華人移民的高峰與礦業的洗禮(1851-1860s) 1851年,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巴拉瑞特和本迪戈等地發現瞭巨量的黃金,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瞭全球的目光,也引發瞭曆史上著名的“淘金熱”。這場淘金熱不僅改變瞭澳大利亞的麵貌,也成為華人移民潮的催化劑。數以萬計的華人,懷揣著一夜暴富的夢想,從中國南方的港口踏上瞭前往澳洲的航船。他們抵達後,蜂擁而至礦區,與其他國傢的淘金者一同,在這片充滿機遇和風險的土地上奮力挖掘。 這一時期,華人礦工以其與眾不同的勞作方式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而聞名。他們通常組成緊密的社群,互幫互助,共同剋服礦區艱苦的生活條件和潛在的危險。他們也帶來瞭特有的采礦技術和工具,為淘金業的發展貢獻瞭力量。然而,隨著淘金熱的白熱化,華人礦工也遭遇瞭嚴重的歧視和排斥。其他國傢的淘金者,齣於對黃金資源分配的擔憂和民族主義情緒的膨脹,對華人采取瞭諸多不公正的待遇,包括徵收額外的“人頭稅”,設置種種限製,甚至發生暴力衝突。盡管如此,華人礦工依然展現齣瞭驚人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智慧,他們或在大型礦場中辛勤勞作,或在被遺棄的礦脈中尋找殘餘的黃金,或轉嚮其他行業謀生。 第三章:紮根與融閤——華人社區的形成與社會變遷(1860s-1880s) 淘金熱的衰退並非意味著華人移民的結束,而是標誌著他們生存策略的轉變。當黃金的榮光漸行漸遠,許多華人礦工選擇留在澳大利亞,並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領域。他們開始在城市和鄉村地區定居,利用自己積纍的經驗和技能,發展農業、商業、服務業等。 在這一時期,澳大利亞的華人社區逐漸形成並壯大。在墨爾本、悉尼、珀斯等主要城市,唐人街開始齣現,成為華人移民的聚居地和生活中心。這些社區不僅提供瞭語言和文化上的慰藉,也成為瞭華人互助閤作的重要平颱。華人商鋪,如雜貨店、餐館、洗衣店等,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為當地居民提供瞭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華人農場主則在邊遠地區開墾土地,種植蔬菜水果,豐富瞭澳洲的農産品種類。 然而,華人移民的融入之路並非坦途。隨著華人社區的壯大,種族歧視和排斥的陰影依然存在。殖民政府為瞭迴應部分白人居民的擔憂和要求,開始實施一係列限製華人移民的政策。1875年的《華人限額法》和1881年的《華人移民法》等,都旨在限製華人入境的數量和比例,這標誌著澳大利亞華人移民政策的轉嚮,並為日後更為嚴苛的“白澳政策”埋下瞭伏筆。盡管如此,華人移民並沒有因此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們通過法律途徑、社區組織以及與當地社會的良性互動,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並逐漸在澳大利亞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四章:多元文化的基石——華人對澳大利亞的貢獻(1800-1888) 在1800年至1888年間,盡管麵臨著諸多挑戰和歧視,澳洲的華人移民依然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經濟貢獻: 華人礦工在淘金熱中挖掘瞭大量的黃金,為殖民地政府帶來瞭可觀的財政收入,有力地推動瞭澳大利亞經濟的初步發展。他們還積極參與農業生産,改善瞭當地的農産品供應。在商業和服務業領域,華人商鋪和手工藝人不僅滿足瞭當地居民的需求,也為澳大利亞的商業化進程注入瞭活力。 文化交流: 華人移民帶來瞭豐富多彩的東方文化,包括飲食文化、節日習俗、傳統醫學、哲學思想等。這些文化元素逐漸融入澳大利亞的社會生活,豐富瞭當地的文化景觀。例如,中國的烹飪技藝和食材,至今仍是澳大利亞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發展: 華人社區的建立,不僅為移民提供瞭生存保障,也展現瞭社群互助和組織能力。華人社團在維護華人權益、促進社區發展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同時,華人移民的堅韌不拔、勤勞緻富的精神,也成為激勵澳大利亞社會嚮上發展的重要力量。 結論 1800年至1888年,澳大利亞華人移民史是一部充滿艱辛、奮鬥和成就的史詩。從零星的探險者到淘金熱中的洪流,再到社區的紮根與發展,華人移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播下瞭希望的種子,並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瞭成長的果實。他們不僅僅是澳大利亞曆史的參與者,更是塑造者。盡管這段曆史中充斥著歧視和不公,但華人移民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文化韌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他們的故事,是澳大利亞多元文化史篇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解澳大利亞社會變遷和發展脈絡的鑰匙。通過深入研究這段曆史,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正是無數像他們一樣的移民,匯聚成流,共同鑄就瞭今日澳大利亞豐富多彩的社會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巧,一開始我還在想,1800年到1888年這麼長的時間,作者會怎麼梳理纔能做到清晰明瞭。但當我深入閱讀後,發現作者很巧妙地將曆史事件與人物故事相結閤,使得整個敘事脈絡非常清晰。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著重於展現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不同群體華人的描繪,比如早期來澳的勞動者,那些在礦場揮灑汗水的淘金者,還有後來逐漸興起的商人階層,以及在社會各個角落默默奉獻的普通人。通過他們的視角,我看到瞭華人移民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為瞭生存和發展而努力。書中的一些片段讓我印象深刻,比如華人社群如何建立自己的互助組織,如何在異國他鄉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以及他們如何與當地社會進行互動。作者對於這種跨文化交流的描寫也相當精彩,既有融閤,也有衝突,都寫得非常寫實。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方麵也非常嚴謹,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曆史學者,但也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學術功底。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理解一個族群的堅韌和智慧,以及他們在異國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記。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閱讀起來是一種享受,完全沒有傳統史書的枯燥感。作者的敘述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仿佛是在聽一位老者娓娓道來,講述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華人移民社會結構的分析,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那些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移民之間的互動,都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曆史事件,更是深入挖掘瞭事件背後的人物動機和社會根源。我從中看到瞭華人移民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社會網絡,如何相互扶持,如何抵禦外來的壓力。書中對當時社會經濟的描寫也非常細緻,從工業革命的影響到殖民地的發展,都為理解華人移民的處境提供瞭重要的背景。我從中看到瞭華人移民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他們為瞭生存和發展所付齣的巨大努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澳大利亞華人社區的形成和發展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些默默無聞的先輩們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不止於曆史事件本身,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華人移民的心路曆程。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傳統的流水賬式的記述,而是將許多零散的曆史片段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社會經濟背景的分析,他清晰地闡述瞭當時澳大利亞的社會狀況,以及為何華人會選擇踏上這片遙遠的土地,以及他們在不同時期扮演的角色。從最初的礦工,到後來的商人、勞工,再到逐漸形成的社區,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書中對於華人移民如何適應新環境、如何與當地居民打交道,以及如何處理復雜的社會關係,都有精彩的描寫。我從中看到瞭他們的智慧、勇氣,以及在睏境中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作者在描寫曆史人物時,也非常注重細節,讓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失落。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曆史,更是對一個族群的奮鬥史有瞭更深的感悟,對他們在異國他鄉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傳承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年代感,那種泛黃的紙張和古樸的字體,一下就把我拉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拿到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一開始我還以為會看到一些枯燥的史料堆砌,畢竟“1800-1888”這個時間跨度聽起來就有點挑戰性。然而,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敘述也很有畫麵感。他並沒有直接給我列齣一大堆人名地名和事件,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細緻的描寫,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那些早期華人移民在澳大利亞的奮鬥曆程。從他們登陸的那一刻起,到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紮根,再到麵對各種挑戰和歧視,這本書都寫得格外詳實。特彆是關於金礦淘金潮那部分,我能感受到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麵,也能體會到華人礦工所承受的艱辛和不公。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比如對於當時的生活條件、服飾、飲食習慣的描述,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的認識。而且,這本書並沒有迴避曆史的殘酷性,對於華人所遭受的排斥和壓迫,作者也毫不避諱地進行瞭記錄,這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和深刻。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經曆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對澳大利亞華人社區的形成有瞭全新的理解。

評分

讀完這本《澳大利亞華人史:1800-1888》,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並非隻是冰冷的文字和數字,它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故事串聯而成。作者以非常細膩的筆觸,為我勾勒齣瞭19世紀澳大利亞華人移民群體的生存圖景。從他們的初來乍到,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到經曆著無盡的艱辛和磨難,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落地生根”四個字的沉重與偉大。我尤其被書中對華人社區內部關係的描繪所吸引,那些同鄉會、宗親會,不僅僅是簡單的組織,更是承載著鄉愁、互助和維係文化的重要紐帶。在那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環境下,正是這些內部的支持體係,幫助華人度過瞭最艱難的時期。書中對種族歧視和不公待遇的描寫,雖然令人心痛,但也更凸顯瞭華人移民的堅韌和不屈。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內心的呐喊,看到他們不懈的抗爭。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的同時,也融入瞭大量的人物細節,這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生動感人。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澳大利亞的曆史和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那些為這片土地做齣貢獻的華人先輩們充滿瞭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