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变流技术的实现
定价:25.00元
作者:孙慧峰,熊旭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0302357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本书编写人员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编写了本书。其主要特点是在内容的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本着“源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的原则,贴近岗位选取教学载体,设计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显高职教育特色。所列举的实例尽量与实际相结合,文字表达力求简单易懂,在保证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简化甚至舍去了繁琐的理论推导和复杂的数据计算,突出实用性,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原理与驱动,由此组成的变流电路及其测调,以及变频器应用技术。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电气工程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师生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原理与驱动,由此组成的变流电路及其测调,以及变频器应用技术。本书的编写本着“源于现场,又服务于现场”的原则,依据职业岗位、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选取教学载体,设计课程内容。
本书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电气工程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师生使用。
目录
绪论
章 可控整流技术的实现
任务1 晶闸管的功能测试
任务2 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调试
任务3 单相半波(Half-Wave)可控整流的实现
任务4 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的实现
任务5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的实现
任务6 三相桥式可控整流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2章 有源逆变技术的实现
任务1 有源逆变及其基本逆变电路
任务2 有源逆变电路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检测与驱动
任务1 全控型器件的认识与检测
任务2 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及缓冲措施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流斩波技术的实现
任务1 降压式直流斩波电路
任务2 升压式直流斩波电路
任务3 升降压式直流斩波电路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流调压技术的实现
任务1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
任务2 三相交流调压电路
任务3 交流开关及其应用电路
本章小结
第6章 变频技术的实现
任务1 无源逆变技术的实现
任务2 变频器的组成及运行
任务3 脉宽调制技术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7章 变频器的操作运行与功能预置
任务1 变频器的认识与操作
任务2 面板运行模式下的电动机启停及正、反转控制
任务3 外部端子运行模式下电动机的启停和反转
任务4 外接给定信号控制的变频调速
任务5 变频器的功能及预置
任务6 变频器的PID控制
任务7 PLC与变频器的配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8章 变频器的典型应用
本章小结
第9章 变频器的保养、维护与故障对策
任务1 变频器的维护与保养
任务2 变频器的维修与检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开篇稍微有些晦涩,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耐心去适应作者构建的叙事框架。它没有遵循传统的小说开场白,而是直接将我们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充满了专业术语的背景之中。但这并非是缺点,反而是一种挑战。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作者是多么有远见地在铺垫后续所有的冲突和主题。书中对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剖析,极其犀利和深刻,完全摆脱了脸谱化的处理。那些所谓的“反派”,他们的动机和逻辑链条是如此清晰有力,以至于你甚至会产生一种复杂的同情,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必然性。这种对人性的多维度刻画,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精妙的社会寓言,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它的文字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精准而富有韵律感的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娓娓道来。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场景时,尤其擅长运用通感的手法,使读者不仅能“看”到画面,还能“听”到声音,“闻”到气味,仿佛亲身置于故事发生的那个时空。其中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探讨,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深度。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话和内心独白,引导读者去反思我们自身存在的本质。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使得读完之后,思绪久久不能平静,需要花时间去消化和沉淀。对于那些喜欢在阅读中寻求智力挑战和精神共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评分这部作品的想象力实在令人惊叹,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世界观。它不仅仅是关于探索未知星系的科幻故事,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类在面对巨大变革时的心理挣扎与道德困境。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时而如疾风骤雨,将读者卷入紧张的冲突之中;时而又放缓笔调,让读者有机会沉浸于角色内心的细腻情感波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无论是对不同星球生态的描绘,还是对未来高科技产品的设定,都显得那样真实可信,仿佛触手可及。尤其是对其中一位主角为了维护族群的存续而做出的痛苦抉择,那份沉重感和复杂性,使得整个故事的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虽然篇幅不短,但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感到一丝拖沓,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紧密镶嵌在整体结构中,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那种无处不在的悲剧美学。它不是那种廉价的、为了煽情而设定的苦难,而是根植于角色命运和时代洪流之中的宿命感。作者似乎对“失去”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关注,无论是失落的文明、消逝的爱恋,还是无法挽回的错误选择,都处理得克制而有力。尤其在描绘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冲突时,笔触尤为震撼。那些被工业文明侵蚀的原始景观,在文字中焕发出一种令人心痛的美丽。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哀伤完美融合的技巧,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一般文学作品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那种从绝望中诞生的微弱希望,它像黑暗中的萤火虫,虽然微弱,却给予了故事最终的光亮和救赎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最让人称奇的是其非线性的结构安排。它并非按照严格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叙述,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记忆闪回和多重视角切换的方式。起初,这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需要不断在不同的时间线和人物之间进行切换和整理。然而,正是这种“拼图式”的叙事,最终在结尾处汇集成一幅完整而震撼的图景。作者通过这种手法,巧妙地暗示了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完美契合了故事关于真相与表象的主题。每次阅读到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阅读体验中极高的享受。对于热衷于解谜和深度分析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线索和解读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