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手帖:偶尔相见特刊 NOTEBOOKS手帐们! 潘幸仑 等 著

文具手帖:偶尔相见特刊 NOTEBOOKS手帐们! 潘幸仑 等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幸仑等 著
图书标签:
  • 文具
  • 手帐
  • 笔记本
  • 潘幸仑
  • 生活方式
  • 文具控
  • 手作
  • 日常
  • 创意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程在线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2723
商品编码:2979773877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具手帖:偶尔相见特刊 NOTEBOOKS手帐们!》                                                 

分类:文具设计   

作者:潘幸仑等 著         

开本:16K

页数:148

字数:150千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定价:48元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2723

CIP分类:Ⅰ. ①文… Ⅱ. ①潘… Ⅲ. ①文具-设计-作品集-中国 Ⅳ. ①TS95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25620号

项目中心:生活美学        

责任编辑:王维 

[内容简介]

 

是的,在千呼万唤中,《文具手帖》华丽回归,和你们偶尔相见。

本辑偶尔相见特刊,集合了Instagram等各网站中的32位手帐狂热达人,综合8大手帐类型,以前所未有的庞大阵容带给你们回归后内容丰富多元的特刊!文具店店长手帐·育儿手帐·旅行手帐·美食手帐·料理手帐·时尚穿搭手帐·手帐整理术·手帐随性写……想写手帐、爱看手帐分享、手帐重度使用者们统统适用的魅力手帐MOOK!更有手帐迷们关心的6类人气手帐测评推荐,让手帐更得心应手的秘密道具等特别企划,《文具手帖》致力于带给你超多超好看的手帐内容。

文具迷、手帐控们,《文具手帖》等你开启。

 

[作者介绍]

 

潘幸仑,台湾新竹人,高中教师。喜欢夏天,文具、旅行和棒球是生命中热爱的三样事物。曾出版繁体版图书《纸胶带欢乐趴》。另有作者群柑仔·黑女·陈心怡等

[编辑推荐]

1.8大类手帐 × 32位手帐狂热分子 ×6类手帐测评特别企划,前所未有庞大阵容,海内外手帐达人尽数集结!文具店店长手帐·育儿手帐·旅行手帐·美食料理手帐·时尚穿搭手帐·手帐整理术·手帐随性写。

2.有别于收录单一文具类别书种,本书将多种人气文具统统搜罗,深度及广度难以赶超。每件作品,每个主题,永远具有存在的价值。

3.走访世界各地,采访知名达人、遍寻人气特色文具店,权威文具展专门报道,不断开拓读者们的文具视野。

4.这是一本不同于市面上任何类型的新型文具向MOOK。海外文具店深度报导,囊括众多文具类型,其涵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一定会让文具控、手作痴们爱不释手!

5.原版引进台版《文具手帖》内容!全彩四色印刷,图文搭配精美,内容丰富,教程详实,难易程度适当,适合全年龄段阅读。

[目录]


Part 1他们的手帐!

文具店店长手帐经营有苦有甘,店长的自言自语五四三!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来自大阪老铺印章店的手帐印章:OSCO的实验室

料理手帐料理食谱自己画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每天都想使用的日付印章:A FLOATING LIFE设计师原创印章帐秘密道具

—再也不怕贴错喽!像便利贴一样可自由黏贴的贴纸:HARUHARU手帐贴纸

穿搭手帐美美打扮不能停更得心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灵活度100%的纸胶带,想要每天都随身携带:KING JIM携带式纸胶带KITTA

育儿手帐是妈妈,也是手帐控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美化手帐的贴心小帮手,也是刺激灵感的助手:KING JIM生活记录便利贴更得心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深受商务人士喜爱,管理行程的首席助手!kanmidococo fusen CARD标签贴

旅行手帐记录感动与美好的瞬间得心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一定要多囤几张备用:MIDORI手帐专用贴纸心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写手帐时怎么可以没有它们:PLUS修正带、花边带。

美食手帐美食不能停,视觉美味永留存得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不仅能美化手帐,也能提高效率:RYU-RYU手帐索引贴纸、迷你携带式纸胶带。更得心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太可爱啦!令人无法抵挡的鸟类图案文具:oriental berry携带型手帐、小鸟造型便利贴

 手帐整理术叫我工作规划达人得心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懒人的好帮手:Mind Wave TO DO MEMO便利贴

—可一口气收纳25支笔的超大容量笔袋:KOKUYO Capatto系列功能笔袋得心应手的手帐秘密道具!

—男性也会感兴趣的文具:KOKUYO甜甜圈打孔加强章、好黏便利贴双面胶带

随心随写手帐无需理由,开心就写。

Part 2精选人气手帐

MIDORI手帐

RYU-RYU手帐

KOKUYO自我手帐

KOKUYO测量野帐:Sketch Book系列

将刻章使用在测量野帐上吧!

kleid手帐String-tie diary(周记版)

PLUS Ca.Crea 手帐

Part 3绘图苦手救星

不会画画,手帐也可以很缤纷之相印机大评比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一本假想的、主题完全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 --- 书名:《星海的低语:宇宙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哲学思辨》 作者: 艾丽西亚·维恩 / 约翰·卡弗斯 出版社: 寰宇探索文库 ISBN: 978-1-56789-012-3 --- 导言:在浩瀚中追问意义 我们置身于一个由星尘构筑的剧场,仰望着夜空,心中涌起的是永恒的疑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星海的低语:宇宙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哲学思辨》并非一本标准的科普读物,它是一次深刻的、跨越物理学、生物学、哲学乃至形而上学的探险。本书试图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下,审视生命存在的脆弱与必然性,并探讨人类意识在时间洪流中的位置。 本书的两位作者——理论物理学家艾丽西亚·维恩和现象学哲学家约翰·卡弗斯——采取了一种罕见的合作视角。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执着于探究“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这种存在对我们意义几何。 第一部分:宇宙的诞生与物质的逻辑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宇宙学的基础,但其切入点并非冰冷的数学公式,而是对“初始条件”的哲学拷问。 1.1 从奇点到结构的必然性 我们从大爆炸的瞬间开始,但重点在于“为何是那样的奇点?” 维恩博士深入探讨了暴胀理论(Inflation Theory)的最新进展,但她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下:宇宙常数的微调(Fine-Tuning Problem)。她详细分析了多重宇宙假说(Multiverse Hypothesis)如何从一个纯粹的数学工具,演变为对“我们宇宙独特性”的有力辩护或挑战。 我们探讨了物质的对称性破缺,但卡弗斯教授提醒读者,对称性的丧失,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从夸克、轻子到原子的形成,物质的演化似乎遵循着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向复杂性”的内在逻辑。作者提出,这种逻辑或许并非偶然,而更像是一种基础定律的必然涌现。 1.2 时间的箭头与熵的统治 熵(Entropy)常被简化为“无序”。然而,本书提出了一个更具思辨性的观点:时间之箭,即我们感知到的时间不可逆性,是否仅仅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宏观体现?还是说,意识本身就必须依赖于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意义? 卡弗斯教授在这一部分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将“熵增”与人类历史中不可避免的衰退和遗忘进行类比。我们所珍视的记忆、文化和结构,无非是在宇宙熵增的背景下,进行的短暂而激烈的局部“反熵”活动。 第二部分:生命的序曲与信息的编码 当宇宙冷却到足以让原子结合时,生命的前奏便奏响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地球,但重点并非生物学的分类学,而是信息论和自我复制系统的涌现。 2.1 “活着”的定义:化学的奇迹与概率的赌注 作者并未回避生命起源的传统难题(如米勒-尤里实验的局限性),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信息携带者”的出现上。RNA世界假说被引入,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探讨了第一个自我复制分子在化学汤中“说服”周围物质参与复制过程的动力学。 维恩博士引入了复杂性理论,论证了生命并非一个“奇迹”,而是一个在特定能量梯度和环境条件下,信息处理系统必然会自发出现的节点。她巧妙地结合了化学反应速率与量子隧穿效应,来解释初始聚合反应的概率障碍是如何被跨越的。 2.2 基因的叙事与进化的随机性 我们对DNA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但本书挑战了“完全随机突变”的传统叙事。作者考察了环境压力如何“引导”突变的方向,从而使进化更像是一种在广阔可能性空间中的“探索”,而非完全盲目的乱撞。 卡弗斯教授将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重新框架为“最能编码和传递信息者生存”。在这种视角下,生物体是高度精密的、抵抗信息丢失的“活体存储设备”。人类的文化、语言和艺术,被视为这种信息编码能力的终极延伸,超越了单纯的基因载体。 第三部分:意识的觉醒与宇宙的自省 全书的高潮在于第三部分,它试图连接宏大的宇宙物理与最微小的内心体验——意识。 3.1 涌现性:从神经元到“自我”的飞跃 意识是如何从数十亿无意识的神经元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本书拒绝了“幻觉论”,也回避了过于神秘主义的解释。取而代之的是,作者深入探讨了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的哲学含义。 维恩博士解释了信息整合的临界点,并将其类比为宇宙结构形成的临界温度。当系统的连接复杂性达到一个阈值,质变便发生了。卡弗斯教授则指出,这种“涌现”赋予了宇宙一种内在的“观看者”。我们不再是宇宙的被动产物,而是宇宙用来理解自身的工具。 3.2 孤独的剧场:人类在时间中的责任 在认识到宇宙的广袤和生命出现的罕见之后,本书提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如果生命是宇宙中的孤例,或者即便是普遍现象,但有意识的、能够思考自身起源的文明是否稀有? 卡弗斯教授在此表达了强烈的伦理呼吁。他认为,正是因为我们是“星海的低语者”,能够记录和反思这些演化过程,我们的存在就承担了一种超越个体生存的责任——即维护和传承这种“觉知”。我们的科学探索、我们的艺术创造,都是对宇宙基本定律的致敬,是对熵增的温柔抵抗。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星海的低语》没有给出关于“生命意义”的简单答案。它提供的是一个更丰富的问号。它邀请读者站在宇宙尺度的边缘,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宏大。从基础粒子的行为到人类文明的兴衰,从时间的不可逆性到意识的闪光,本书提供了一套严谨而富有诗意的框架,用以理解我们作为“有思想的尘埃”的独特地位。这是一部为所有对“存在”本身感到好奇的读者所准备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别出心裁了,那种略带复古和手工感的纸张质地,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所做的克制与大胆的平衡。大面积的留白,给予文字足够的呼吸感,让每一句话都像是在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但同时,在某些章节的过渡页,作者又大胆地运用了饱和度极高的撞色块和抽象的几何图形,这种突兀却不失和谐的视觉冲击力,瞬间打破了沉闷,为内容注入了一股前卫的活力。阅读体验完全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在欣赏一本精心策划的视觉艺术杂志。我甚至有些舍不得去翻动它,生怕弄坏了那些完美对齐的字距和行距。它让我意识到,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吸收,更是媒介与内容相互成就的过程,这本册子无疑是这方面的一个绝佳范例,让人对“设计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更高的期待。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城市记忆与变迁的论述集,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时间”这个宏大概念的微观处理。他没有采用宏观历史的视角去描绘城市的兴衰,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快速发展所遗忘的细节——一块旧路牌上的油漆剥落,一家老字号面包店坚持了几十年的配方,或者某个社区里几棵老榕树的年轮。这些细碎的、近乎考古式的观察,最终汇聚成一幅饱含人情味的城市肖像。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跳跃,常常是从一个物件联想到一段旧事,再由旧事引申出现代人的某种集体焦虑。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非常贴合我们大脑处理记忆的模式,读起来不费力,却引人深思。尤其是在谈到建筑拆迁时,他所表达的对“场所精神”逝去的惋惜,那种对“不变”的执着,读来让人心中一紧,仿佛自己也失去了某个童年定格的角落。

评分

最近翻看了一本关于旅行的随笔集,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些异国他乡的阳光、微风和人情味。他总能从最不起眼的街角、最寻常的对话中捕捉到生活最本真的触动,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比如,他描写在某个古老小镇的咖啡馆里,看着窗外行人匆匆而过,心中涌起的那种既疏离又温暖的复杂感受,那种“世界很大,而我只是一个微小的观察者”的自我定位,让我深有共鸣。书里穿插了一些手绘的速写,虽然画工并非学院派的精湛,但那种随性、充满生活气息的线条,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中的那种“在路上”的松弛感。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想象着自己也站在那个场景里,思考着自己的生活轨迹。这本书的魅力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放空”和自我对话的空间,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喘息的角落,重新审视“旅行”的意义——它远不止于看风景,更是与自我深层连接的过程。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激发创造力的读物,而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非常有趣。它似乎刻意打破了传统书籍的“主题统一性”,而是将各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素材——比如十七世纪的印刷技术、现代音乐的五声音阶理论、以及某个不知名作家的书信片段——巧妙地并置在一起。这种“拼贴艺术”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忍不住去思考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超越学科的联系。它给我的感觉不是在阅读一个固定的知识体系,而是在浏览一个高密度的灵感素材库。特别是它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组织碎片信息”的方法论,非常实用。它成功地将“信息冗余”转化为“创意张力”,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和创作有了一种焕然一新的视角和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重点提及,它简直是“疏离的浪漫主义”的教科书。作者似乎总是在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来审视他所描绘的对象,不让情感泛滥到失去理智,但字里行间又流淌着一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温柔。比如,他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很少使用“爱”、“思念”这类直白的词汇,而是用“共享一段静默的空气”、“习惯了对方存在的侧影”来代替。这种克制,反而赋予了文字一种更深沉的力量,让读者不得不主动填补那些留白处的情感空白。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在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品读,因为白天的喧嚣很容易冲淡这种微妙的、需要专注力去捕捉的语感。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的爽文,而是需要你细嚼慢咽、让味道在舌尖停留很久的精致甜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