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外人文精神研究 第十辑
定价:45.00元
作者:杜丽燕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0101850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十辑》是一本系列论文集,从2007年至今每年一期,已经连续出版了9期,其中从第六期起,在我社出版。该书是北京社科院大力支持的人文研究精品系列丛书之一,该书所约稿件大都是中外学者的文章,旨在探索中外人文精神的诸种问题,以期为我们的文化发展贡献些许力量。主要意义在于:*,加强对中外人文精神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和哲学,也有助于加强中国文化的自觉。第二,加强对中外人文精神的研究,对“人文北京”的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持。第三,《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的创办,聚集了一大批中外学者,有助于加强中西学术的交流。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近期阅读了一本关于“个体价值实现”的著作,它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如何去寻找并实现自身的价值。书中可能借鉴了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对个体自由与责任的强调,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的个人成长路径。它并没有提供简单的“成功秘籍”,而是引导读者去审视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去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体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书中或许会分析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个体如何避免被异化,如何在流水线式的生产中保持创造性;又或者,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如何不忘精神层面的滋养,去探寻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关注的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以及个体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评分最近被一本关于“文明冲突与融合”的书深深吸引,它并非直接探讨地缘政治的硝烟,而是从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层面,剖析不同文明之间在思想、价值、审美等方面的碰撞与交织。书中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文艺复兴时期东西方艺术的互鉴,甚至到近代工业革命后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等多个历史断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却又不失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并非只有单向的传播和征服,更多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过程。它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化,其实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浸润,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世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更启示我们,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火花,是构建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在“人性”这一永恒主题上的深刻共鸣。尽管我们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语言和习俗,但在对爱、对真理、对美的追求,在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眷恋,在对社会公正的渴望等方面,我们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书中通过对东西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的案例分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点。比如,古希腊悲剧中展现的英雄的挣扎与命运的无奈,与中国古典小说中刻画的士人阶层的怀才不遇和人生际遇,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内核都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困境。这种跨文化的人文精神研究,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连接感,它消弭了隔阂,让我们看到,无论我们来自何方,我们都是同一种深刻情感和思想的承载者,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人类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框架。它不像某些泛泛而谈的哲学著作,而是聚焦于具体的人文精神的演变历程,将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审美情趣乃至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和分析。例如,书中可能探讨了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追求和谐统一上的异同,又如,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情怀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意识在社会责任感上的侧重点差异。这种对比分析,并非是为了评判高下,而是为了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在面对相似困境或追求相似目标时,所产生的独特精神回应。它让我意识到,人文精神是活态的,是不断生长和演变的,理解其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塑造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很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感觉。书名“中外人文精神研究”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学术气息,而“第十辑”更是暗示着这是一套经过长期积累和深入探索的学术成果。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过于花哨的图案,反而通过内敛的色彩和恰当的排版,传递出一种沉静的研究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埋首于书堆中,探寻人类文明奥秘的学者们。我喜欢这种不事张扬,却能在细节处显露品质的图书。拿到这本书,就像是收到了一个珍贵的礼物,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去领略其中蕴含的思想光芒。封底的作者简介和出版社信息也都清晰明了,给人一种专业和可靠的印象。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外在的呈现就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期待,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