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张大可文集:(全十卷) | 作者 | 张大可 |
| 定价 | 1336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00038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盒装 |
| 内容简介 | |
《张大可文集》本书是张大可先生40年来学术研究的结集,收录了《七十述怀》、《史记研究》、《中国文献学》、《史记文献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三国史》、《三国史研究》等10部著作。张大可先生是《史记》研究领域的学者,在三国史领域也颇有建树,所以这部《张大可文集》是《史记》和三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十述怀》将作者30年间的散论汇于一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谓散论,多为因时感发的即兴之作,不是作者的治学主干,为何编入文集为*卷?因贯穿散论的红线始终带有读史论政的意味,这些散论串联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与治学的心路历程。 《史记研究》总论司马迁其人其书,兼及司马谈作史研讨;研讨《史记》,为司马迁生卒年、太史公释名、《史记》断限、《史记》残缺与补窜诸问题;剖析《史记》编纂学,探索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方法;研讨司马迁一家言之界说与历史观;专题研讨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民族思想、战争思想,;评说创建西汉的盖世英雄人物,涉及刘邦、张良、萧何、韩信四位历史人物;总结当代《史记》研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史记文献研究及选讲》*部分“史记通论”系统阐释《史记》其书的内容、价值与文献依据,以及《史记》作者司马迁的人格与人生。第二部分“史记选注讲”,选文40余篇,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皆备。选文记录了作者步入《史记》殿堂的足迹,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历程。 《史记论赞辑释》专题解读《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太史公曰”是司马迁仿《左传》中的“君子曰”所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称篇末之“太史公曰”为赞。《天官书》后半、《伯夷列传》夹叙夹议,“太史公曰”置于篇中为论。《日者》、《龟策》两传与《伯夷列传》前后呼应,提示义例,均为论传。书末《太史公自序》为全书总论。篇前作序论,篇末作赞论,通篇为论传,书后总论等多种形式的史论,构成了司马迁系统的史学理论和是非观点,集中地表述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是探索司马迁思想的*手资料。 《史记精言妙语》是从《史记》一书中采摭的司马迁语录,既是一部备查司马迁“一家之言”的工具书,同时又是一部普及《史记》的中级读物,适于广大文史爱好者翻检和阅读。本书体例,一段语录,一节译文,一段评点,层层深入,雅俗共赏,这一文献整理形式可以说是尝试普及国学精品的一种创新。作为语录,一条条的精言,又具有独立性,它的字面意义与思想内涵,每个读者都可以作断想和发挥,以迸放语言蕴藏的思想火花。 《史记二十讲》系统评介中国文史名著《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对伦理思想的积淀,与文集第七卷《司马迁评传》相表里;着重阐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治国理民政治思想的历史总结。 《司马迁评传》着重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史记》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家世、师承以及个人经历等主观条件;具体评述了司马迁在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纲领下所形成的哲学、史学和文学成就,进而分析了在这些成就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哲学、政治、经济、史学、战争等等,以及对人才、民族的思想。在传主生平事迹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全书通过对传主的业绩,即《史记》蕴含的思想评述中,写活人物,这是本书的一个极大的特点。 《三国史研究》汇结评说三国历史。总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和汉末军阀;论形成三国鼎立的三大战役及外交;论三国的创业之主曹操、刘备、孙权;论三国各方的重要谋臣;论曹魏屯田、孙吴部曲、孙吴对江南的开发,以及三国时期的民族问题;论诸葛亮北伐以及三国的统一。 《三国史》上编 “三国鼎立的形成”,下编 “三国对峙归一统”。其中《三国史》,重在说“事”,是通俗断代史;《三国十二帝》,重在说“人”,是以鼎立三方的帝王为主评说历史。评说同一段历史,使用两种不同角度不同。附编选录《三国志》专题课部分讲稿,题名《〈三国志〉名篇讲析》,以见作者“三国史研究”的基础和原生态。 《中国文献学》既是一部高校教材,也是作者建构综合性通论文献学理论的尝试。,中国文献学不是传统文献工作产生的分支文献学,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的叠加,而是20世纪产生的一门综合型的文献学新兴学科,它的理论建构还在探索之中。全书十二章,前十章以20世纪传世的古文献和新增的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别具一格。第十一章补充论述中国文献学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回照全书。十二章继续探讨文献学理论的架构。 |
| 作者简介 | |
|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这两个方面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8部,主编论著10余种,其中5种论著获全国及省级社科图书奖。主要论著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史记研究》、《史记全本新注》、《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记教程》等。 |
| 目录 | |
| 张大可文集 卷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位学者的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文集。这套《张大可文集》,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全十卷”的体量,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的性。虽然我之前对张大可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了解不多,但“文集”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意味着这位学者将他一生中最精华的思想、最有代表性的论述都收录其中。我特别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展现学者思考深度和广度的著作,能够看到他们如何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探索,又如何将不同的思想融会贯通。商务印书馆作为国内顶级的学术出版社,其出品的图书质量向来是毋庸置疑的,我对这套文集的装帧、排版和内容都充满期待。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套文集,对张大可先生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他的研究方法和治学精神。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颇感兴趣的读者,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也接触过不少历史学者撰写的著作。最近偶然了解到有这套《张大可文集》,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来看,我预感这将是一部分量十足的学术著作。张大可先生的名字,在一些历史研究的场合,也曾有过耳闻,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贡献,我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这套“全十卷”的文集,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借此一窥这位学者的学术全貌。我个人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对既有历史认知提出新视角、新解读的著作,希望这套文集里能够有让我耳目一新的内容。历史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断地被重新审视和解读,而优秀的学者,正是推动这种进步的关键。我对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质量一直很信赖,所以对这套书的印刷和编排也抱有很高的期望,相信它一定能带给我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的太精美了,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封面的设计也很有品味,字体和排版都显得十分典雅,一看就知道是商务印书馆出品,品质保证。我特别喜欢这种全集的形式,可以将一位学者一生的思想精华集结在一起,方便我深入地进行阅读和研究。尤其是看到“文集”两个字,就充满了期待,想知道这位张大可先生究竟在哪些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我之前对这位学者所知不多,但通过这本书的出版,我能感受到他学术地位的重要,也希望通过阅读这十卷本的文集,能系统地了解他的学术脉络和研究成果。单看这封面和包装,就已经值回票价了,何况里面是十卷的学术著作,更是价值连城。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卷,看看里面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宝藏,也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拿到这套《张大可文集》的时候,我简直被它的规模震撼到了。整整十卷,厚厚实实地摆在那里,感觉就像是知识的海洋,而我正要启程航行。我一直对思想史和文化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一位学者毕生思想的结晶,往往就蕴含在他的文集之中。张大可先生这个名字,我虽然不是非常熟悉,但“文集”二字就足以吸引我,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接触到他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思考,这对于我理解一位学者是如何形成其学术体系的,非常有帮助。我喜欢这种能够全面了解一位思想者的机会,因为这不仅仅是阅读某一个具体课题的研究,更是追溯一个思想的生长过程。而且,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严谨和学术的高度,我对这套书的内容质量有着天然的信心。我希望能在这十卷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拓展我视野的深刻见解,甚至是一些对当下社会问题有启示的观点。
评分这套《张大可文集》简直是学术界的“重磅炸弹”,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沉浸在学者思想世界中的读者,而“文集”这两个字,就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一直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学者,就必须看他的文集,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他们最真实、最完整、最系统的思想。这套书足足有十卷,可见张大可先生在学术领域建树之深厚,涉猎之广泛。我虽然对这位先生的具体学术研究方向还不太了解,但我对这种能够一口气读懂一位学者一生思想精髓的机会非常珍视。商务印书馆的牌子,我更是信得过,他们的图书向来是质量的保证。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十卷书中,到底蕴含着怎样令人惊叹的学术思想,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和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