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理论与实践: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集
定价:48.00元
作者:刘轶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20228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10余篇研究报告构成,既有宏观的探讨,也有具体案例的分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内容涉及“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分析”“创意 视野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我国网络文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上海文化创意人才现状和培养方式的思考”等。本书将目光聚焦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上,力图勾勒出当前我国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现状、特征、局限,以及它未来的趋势和可能。
内容提要
本研究报告集从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针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的新发展、新需求,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调研,将理论研究和具体案例相结合,分析了在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局限以及今后的改革路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目录
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分析吴非、刘轶
“创意 ”视野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吴非、刘轶
上海文化创意人才现状和培养方式的思考冯佳
以培养电影工匠为目标,推动影视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影视人才教育模式探索刘海波
对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思考丁敏、高琳、刘轶
对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思考:以公共艺术实题化项目制教学探索与实践为例
刘毅、张君如
我国网络文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海网络文学方向本科教育为例丁烨
浅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模式——以内蒙古赤峰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为例王玥
古陶瓷鉴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李利鹏
浅谈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赛事营销人才构成及其培养汤伊乐
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评估体系的初步思考高琳、刘轶
英国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启示吴非
作者介绍
刘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意写作、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摘
序言
报告集名称: 满58包邮 理论与实践: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集 报告集内容概览: 本研究报告集深入探讨了在日益凸显的城市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如何构建和优化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报告集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从业者的前沿研究成果与深刻洞见,旨在为理解、适应并引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全书共收录十四篇独立研究报告,围绕“城市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构建,也有微观的案例分析与具体策略提出。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第一章:城市文化多样性: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 本章首先界定了“城市文化多样性”这一核心概念,梳理了其多元化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亚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新兴文化形态的交融共存。通过对历史演变与全球化进程的回顾,揭示了城市文化多样性在当代社会日益显著的特征,如文化的动态性、流动性、复合性以及其对城市活力、创新能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驱动作用。报告深入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并强化了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复杂格局。最后,对未来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强调了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与人才需求分析 本章聚焦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属性,剖析其以知识、创意和文化为核心驱动力的特点,探讨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报告详细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性、高技术依赖性、人才密集型以及其对社会文化生态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报告深入剖析了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提出的多元化、复合化、创新性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创意策划、内容创作、技术应用、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报告特别强调了在城市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文化创意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文化敏感性、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创新整合能力。 第三章:城市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本章是整部报告集理论基石的构建。作者通过严谨的理论推演,深刻阐释了城市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报告认为,城市文化多样性不仅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繁荣的土壤,更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的文化创意人才的天然课堂。报告分析了如何利用城市文化多样性提供的丰富资源,激发人才的创意灵感,培养其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以及提升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进行创意实践和产品开发的能力。同时,报告也探讨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如何反过来促进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部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第四章:基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本章提出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方案。报告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需求,必须打破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之间的壁垒,形成全方位的合作网络。报告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实践教学基地、行业导师制度等方式,将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强调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多样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项目选择上的优势,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欣赏,以及在复杂多元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创新 本章聚焦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报告集结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构建以“文化多样性”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报告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涵盖“跨文化传播”、“在地文化挖掘与活化”、“创意产业伦论”、“设计思维与创新方法”、“数字创意技术应用”等模块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报告倡导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情景模拟、工作坊等多种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真实的城市文化现象中汲取养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报告还探讨了如何将跨学科知识融入课程,使人才培养更加全面和前沿。 第六章:实践导向与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本章强调了实践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提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导向路径。这包括但不限于: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文化创意项目,如城市文化节庆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跨文化艺术展览组织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运作模式;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文化采风,深入体验和理解城市文化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孵化项目,培养其市场意识和商业运作能力。报告强调,所有实践环节的设计都应紧密围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适应与创新能力。 第七章:跨文化沟通与全球视野的培养策略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创意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开阔的全球视野。本章系统探讨了培养这些能力的关键策略。报告提出,可以通过引入国际化课程、邀请海外学者讲学、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学习外语及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等方式,提升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有效沟通的能力。同时,报告强调了培养学生对全球文化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和国际化布局的意识。报告认为,城市文化多样性本身就是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的宝贵资源,应充分加以利用。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与模式借鉴 第八章:国际知名城市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伦敦、纽约为例 本章选取了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伦敦和纽约,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报告详细梳理了两市在政策引导、教育体系、产业融合、人才吸引与留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对伦敦“创意产业集群”的打造、皇家艺术学院等顶尖院校的培养理念,以及纽约“文化地标”的建设、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意生态的形成等案例的剖析,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例如如何通过政策支持激活创意活力、如何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如何将文化多样性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等。 第九章:国内部分城市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以成都、上海为例 本章聚焦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如成都和上海,对其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报告分析了成都如何依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悠闲的生活方式,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创产业,并在此过程中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吸引和培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人才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包括其在高校专业设置、产学研结合、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举措。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比较分析,旨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第十章: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创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本章深入探讨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文化冲突、价值认同差异、信息不对称等。报告分析了这些挑战如何影响人才的创新思维、协作能力和跨文化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包括加强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教育、建立包容性的文化环境、鼓励多元视角的融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以应对并克服这些挑战,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城市文化多样性与未来文化创意人才的核心素养 本章前瞻性地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未来社会,城市文化多样性将对文化创意人才提出哪些新的、更高的要求。报告预测,未来的文化创意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强大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数字素养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对不同文化价值的尊重与包容,以及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报告呼吁教育机构和行业应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以适应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化。 第十二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建议 基于前述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本章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及相关行业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报告强调了政府在顶层设计、政策引导、资源投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包括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专项规划、加大对相关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等。同时,报告也建议高校应深化教育改革,积极与产业界合作,构建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培养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十三章: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本章着眼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报告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在可持续性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这包括但不限于: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引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关注人才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鼓励人才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作用,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才培养与城市文化生态的和谐共生,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造成损害。 第十四章: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新篇章 本章作为报告集的总结和升华。作者在回顾研究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在城市文化多样性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报告集展望了未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美好前景,呼吁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和实践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报告集旨在激发更多研究者、教育者和实践者投身于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共同开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