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曹氏風箏工藝 孔令民
定價:45.00元
作者:口述人:孔令民 整理人:唐麗香 馬瀟婧
齣版社: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56223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叢書曆時三年,耗資百萬,集百人團隊之心血,注重每個細節,是全國首套北京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口述史;本書為叢書一員,是全國首本曹氏風箏口述史,內容真實可靠,版式文雅新穎,圖片奪目齣彩,是業界的良心製作。
內容提要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是首套關於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係列口述史叢書,它旨在搶救整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珍貴的曆史資料(口述資料),使鮮活親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並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護和發展。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曹氏風箏傳承人孔令民親自口述,涵蓋瞭曹氏風箏的發展過程、昔日輝煌、傳承脈絡、工藝絕活、製作過程以及隱藏在這些背後的生命體驗、曆史變革。
目錄
作者介紹
孔令民,男,*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錶性傳承人,生於1947年11月,北京人。從小受父親影響,從20世紀60年始協助其父整理、復製曹氏風箏。“”中,曹氏風箏被當作“四舊”廢棄,1976年,他響應“發展手工藝”的號召,再次協助其父製作和傳授“曹氏風箏”,1978年,孔令民與北京藝術學院趙彝先生共同在北京順義、平榖、昌平、房山等地區嚮殘疾人傳授做風箏的技藝,並於1979年至1981年間在北京頤和園舉辦瞭屆“北京傳統花卉展”和兩屆“北京傳統風箏展”。多年來,他一直用教學等方式為“曹氏風箏”的推廣和發展做著不懈的努力,將風箏技藝傳授給兒子,並把作品刊登在小學的美術教材中,使很多中小學學生瞭解“曹氏風箏”,並將其傳承下去。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不是一個傳統工藝的深度研究者,但對於那些能夠觸及人心、傳遞溫度的文化載體,我總是充滿瞭好奇。這本書的名字——“滿58包郵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曹氏風箏工藝”,讓我立刻感受到一種來自北京的、溫潤而厚重的氣息。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可能已經不常看到的、但卻承載著曆史記憶的風箏。曹氏風箏,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我猜想它一定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傳承方式。而“口述史”這三個字,更是打動瞭我,因為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冰冷的技藝介紹,更是充滿人情味的故事。我期待在書中讀到那些傳承人們充滿智慧和情感的講述,他們如何從童年時代接觸風箏,如何在前輩的指導下學習技藝,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發展空間。我希望通過他們的口述,去理解曹氏風箏的製作過程是如何精益求精,以及這門技藝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理念和生活哲學。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與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脈搏的親密接觸。
評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能夠接觸到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傳承,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而這本書的標題,“滿58包郵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曹氏風箏工藝”,就給我帶來瞭這樣的感覺。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北京的天際綫,以及那些可能已經不太常見,但卻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風箏。我非常好奇“曹氏風箏工藝”究竟有著怎樣的特色,它與其他的風箏製作技藝又有什麼不同?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其製作流程,從選材、製骨、糊麵,到彩繪、組裝,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蘊藏著匠人的智慧和心血。而“口述史”的定位,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通過傳承人們自己的講述,去感受他們對這份事業的熱愛,瞭解他們所經曆的挑戰和創新,以及他們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未來發展所懷有的期許。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深入瞭解北京城市文化、觸摸傳統工藝靈魂的絕佳機會。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都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流傳於民間、凝聚著匠人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次偶然間看到瞭介紹曹氏風箏工藝的這本書,雖然內容上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但僅僅是書名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首先,“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這個定位就非常吸引人,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項技藝的介紹,更是關於一群人的故事,是時代變遷中傳統手藝的生命脈絡。我猜想,這本書裏一定充滿瞭鮮活的人物形象,曹氏風箏的傳承人,他們的人生經曆、學藝過程、對這門手藝的熱愛與堅守,都將成為書中動人的篇章。而“曹氏風箏工藝”本身,我想象著那些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風箏,它們不僅僅是玩具,更是承載著北京人對天空的夢想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瞭解到曹氏風箏獨特的製作技藝,比如材料的選擇、骨架的搭建、顔色的搭配、以及每一個細節的處理,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和審美追求。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那些默默奉獻的傳承人們的堅韌與執著。
評分最近閱讀瞭不少關於傳統工藝的書籍,但這一次,我仿佛被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所吸引,盡管我還沒有真正展開它的全部畫頁。書名中“曹氏風箏工藝”這幾個字,讓我立刻聯想到北京天空上那些翩翩起舞的精靈,它們的身影,總能在不經意間喚起童年的迴憶,或是對自由的嚮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曹氏風箏的獨特之處,不僅僅是外在的形態,更包括其內在的工藝精髓。例如,風箏的骨架結構是如何設計得既輕巧又堅韌,能夠抵禦風力並保持優美的飛行姿態?顔料的選擇和繪製技巧又有著怎樣的講究,纔能賦予風箏生命般的色彩和神韻?而“口述史”的定位,則讓我對書中人物的真實情感和故事充滿瞭期待。我渴望通過傳承人口中的點滴,去感受他們與風箏結下的不解之緣,體會他們麵對時代變遷時的堅守與創新,以及他們對這門古老技藝深沉的愛。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份珍貴的文化檔案,記錄著一項技藝的傳承,也摺射齣北京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肌理。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腦海中立刻閃過無數關於北京的畫麵:寬闊的街道、古老的鬍同、熱鬧的市集,以及那片曾經承載著無數夢想的藍天。而“曹氏風箏工藝”則為這些畫麵增添瞭一抹靈動而鮮活的色彩。我尤其被“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這個部分所吸引,它意味著我將有機會聽到來自第一綫的、最真實的聲音。我猜想,書中一定描繪瞭曹氏風箏傢族幾代人的辛勤付齣與不懈努力,他們是如何將這項傳統技藝代代相傳,並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煥發生機。我渴望瞭解,曹氏風箏在製作上有著怎樣的獨到之處,它的造型、材料、色彩運用,是否蘊含著某種特定的美學理念或文化象徵?而“口述史”的呈現方式,更讓我期待書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那些關於學藝過程中的艱辛與樂趣,關於麵對挑戰時的智慧與堅持,甚至可能還有關於風箏飛上藍天那一刻的喜悅。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項工藝,更是關於一群人的夢想和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