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 信 9787511733566 熊春锦-RT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 信 9787511733566 熊春锦-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春锦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传统美德
  • 修身养性
  • 五德
  • 国学
  • 文化传承
  • 熊春锦
  • 哲学
  • 伦理学
  • 道德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3566
商品编码:2980070143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 信

定价:68.00元

作者:熊春锦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17335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系列书籍,是以解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修身理论为主题的理论著作。主要通过文字解码、文献解析、理论阐述等途径,对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文化内涵进行寻根探源和详实讲解,建立起便于现代人理解和掌握的五德理论体系。本系列书籍的特色,是立足于对中华传统道德修身学说的深入研究,结合传统中医学、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对传统五德修身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解析,并介绍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重点修身方法。

内容提要


目录


目录

章 信 德

节 谈文论字说信 / 005

一、信的文与字演变 / 005

(一)古体“信”文的内涵 / 006

(二)小篆“信”文的内涵 / 009

二、古圣先贤论信 / 010

(一)《黄帝四经》中对信的揭示 / 010

(二)《德道经》中对信的阐释 / 018

(三)孔子对信的论述 / 020

(四)庄子对信的论述 / 021

三、信的定义与分类 / 022

(一)信的定义 / 022

(二)信的释用与表现分类 / 022

四、信字释用的“铁三角” / 028

(一)信仰定生存 / 028

(二)信念决成败 / 030

(三)信息判生死 / 032

五、正善治理信仰、信念、信息 / 037

第二节 信德与五德的关系 / 041

一、信德的定义 / 041

二、信德承载仁义礼智 / 041

(一)四季轮转中的五德关系 / 043

(二)东西方手势语言当中的五德关系 / 043

(三)信德修持需要同步修好仁德 / 047

三、忠信厚实易返归 / 049

(一)巨笔揭示仁义礼智信顺行规律 / 049

(二)五德逆修返归“德一” / 054

第三节 信德定治乱 / 058

一、天下治乱根何在 / 058

(一)治与乱的后一道防线是信德 / 058

(二)信德存亡决定历史兴亡 / 059

二、明于治乱需晰信 / 061

(一)一治一乱辨信疑 / 061

(二)“子贡问政”话诚信 / 061

三、拨乱反正必从立信入手 / 062

第二章 立 信

节 说文解字论立信 / 067

一、立的字源与字义 / 067

二、立信的本义 / 070

第二节 信德的内在修身生理机制 / 072

一、信德修身生理学概述 / 072

二、信土的生理功能 / 080

(一)信土为后天之本 / 080

(二)信土的能量来源 / 081

(三)信土养护五臟 / 083

(四)人类生命种子的五种不同结果 / 084

二、辨阴识阳谈意识 / 088

(一)意识的修身生理学解析 / 088

(二)意识的修身病理学分析 / 090

(三)意识的修身治理学简析 / 093

三、立信与内圣外王修身治理 / 094

(一)内圣外王修身治理简述 / 094

(二)外王意识、身识、口识是立信的关键系统 / 097

第三节 信德与信仪 / 102

一、信仪简述 / 104

(一)五仪 / 104

(二)信仪 / 107

二、信德与信仪的内圣外王 / 108

(一)忠厚正真的信德是内圣治理之根 / 108

(二)信仪的规范是外王治理之本 / 110

(三)信德信仪一体求证 / 111

第四节 信德建设的系统层级 / 114

一、信土治理的层级变化 / 114

二、破三境修真信/ 116

三、修身立信的三大阶段 / 118

(一)模仿朴素 / 119

(二)从仿照走向相同 / 120

(三)无中生有 / 121

第三章 培 信

节 信德培养的修身意义 / 126

一、信德具备的综合表现 / 126

二、信德缺失的综合表现 / 128

三、培信是有为而治教育的主导和基础 / 129

(一)一勤二检常自省 / 130

(二)修德要从信修起 / 131

第二节 信德的正厚实真 / 135

一、字析正厚实真 / 135

二、详析信德之正 / 142

(一)以正信承载五德 / 142

(二)信德的八正道 / 144

(三)规避信德之偏 / 145

(四)解决信德之歪 / 148

三、详析信德之厚 / 150

(一)大丈夫居其厚 / 150

(二)不居其泊 / 152

(三)十年炼己“厚”与“朴” / 153

四、详析信德之实 / 155

(一)培信居其实 / 155

(二)剔除信之华 / 156

(三)认清信之虚 / 158

五、详析信德之真 / 161

(一)认识信之真 / 161

(二)辨识信之假 / 163

(三)识透信之伪 / 165

(四)培养信之真 / 166

第三节 培信治乱 / 167

一、识乱 / 167

(一)认识信仰漂浮的严峻格局 / 167

(二)忠信崩解的三个阶段和八种乱象 / 169

(三)识破意识格局之乱 / 172

二、正治 / 177

(一)圣人之治破局治乱 / 177

(二)内治要建淳厚基础 / 178

(三)外治恪守少私寡欲 / 179

(四)人若无信则法治难行 / 180

第四节 意识的正善治 / 182

一、少私为缰拴心猿 寡欲为绳锁意马 / 182

二、以信德和四仪防治四毒对意识的侵害 / 184

(一)贪则毁信 严防勿怠 / 184

(二)嗔欲相变 意善不嗔 / 185

(三)痴欲相缠 守正不痴 / 187

(四)炼己立信 真信无疑 / 187

三、意识用中得一的步骤 / 188

四、六识联动知一寻一 / 189

五、意识与心识一体修证 / 191

六、建立自我检查赏罚机制 / 193

第五节 口识的正善治 / 195

一、口识与信德土以及脾意的关系 / 195

二、调控口识的霸治与危治 / 197

(一)阻遏祸从口出 / 197

(二)防止病从口入 / 202

(三)素食的修身意义 / 204

三、口识的忌与立 / 206

第六节 身识的正善治 / 208

一、身识的品格与品质 / 209

(一)脊椎得一是身识守信的根本 / 209

(二)立信培养外王气质 / 211

二、身识修持的必要性 / 213

三、意识身识品格铸造工程 / 216

(一)七相训练的意义 / 217

(二)七相训练的内容 / 218

第四章 忠 信

节 忠信的内涵 / 226

一、字析忠信 / 226

二、忠是信的先导 / 228

第二节 忠信修持德道根 / 230

一、正道、善道、德道文化辩证 / 230

二、忠信是正善德修持之根 / 232

三、常道文化与非恒道文化辨析 / 234

第五章 守 信

节 发人深省的守信故事 / 240

一、曹操守信放关羽 / 240

二、“把信带给加西亚” / 241

三、范式守约探友 / 244

第二节 守信的内涵 / 246

一、什么是守信 / 246

二、地球是怎样守信的 / 251

三、生命应该守信 / 252

四、修身与治世不能离开守信 / 253

第三节 信德对民族与文化复兴的重要性 / 256

一、民族复兴信为梯 / 256

(一)治理信土为天地立心 / 256

(二)修身明德为生民立命 / 258

(三)开启民智为往圣继绝学 / 258

二、文化复兴信立极 / 259

(一)“天下为公”渊源深 / 259

(二)“中土”长存道德根 / 261

(三)“大道行世”信土成 / 262

参考文献 / 265

作者介绍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人物”荣誉称号。

文摘


序言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引言 道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传承的核心价值,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五德修身体系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实践的指导性,历来备受推崇。《论语》有云:“仁、义、礼、智、信”,此五德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塑造,更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是安邦治国、化育万民的重要思想源泉。 本套丛书,以“仁、义、礼、智、信”为纲,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五德修身的精髓,旨在为当代人提供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修身指南。其中,《信》作为五德之一,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个人诚信的体现,更是人际交往、社会信任的基石,是连接个体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的桥梁。 第一章:信,立人之本,诚之基石 “人无信不立”,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信”的含义远不止于“说实话”,它包含着诚实、守信、忠实、可靠、信誉等多重维度。 诚信的本质: 诚信,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是言行一致的承诺。它要求我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事物都秉持坦荡、正直的态度。不虚伪,不欺骗,不夸大,不隐瞒,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诚实,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尊重。 信的实践: 诚信的实践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遵守承诺,答应的事情尽力做到;大到在事业上恪守商业道德,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信任。每一次言出必行,每一次负责任的态度,都在一点一滴地构建我们的信誉。 信的社会意义: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信”显得尤为珍贵。它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法律和制度得以有效运转的先决条件。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将陷入信任危机,效率低下,发展受阻。 第二章:信誉的养成:从内省到实践 信誉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需要深刻的自我认知,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 内省修德: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诚实,是否信守承诺,是否存在欺骗或误导他人的行为。通过内省,不断校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更符合“信”的标准。 言行一致: 这是信誉最直接的体现。说出的话,就要努力去做;答应的事情,就要尽力完成。如果实在无法完成,也要及时、诚恳地解释原因,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担当责任: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工作中的失误,还是生活中的错误,都要坦然面对,积极弥补。推卸责任,只会损害自己的信誉。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背后议论,不散布谣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从小事做起: 诚信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中。每一次准时赴约,每一次如实回答,每一次尽力帮助,都在为建立坚实的信誉添砖加瓦。 第三章:信在人际关系中的力量 在人际交往中,“信”是构建健康、稳定关系的基础。 信任的建立: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财富。它建立在长期的交往和共同经历之上,是双方对对方品格和言行的认可。一旦建立,能够极大地增强双方的联系和默契。 信任的维系: 维系信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一方的背叛或失信,都可能导致信任的崩塌。因此,我们需要时刻警惕,避免做出损害信任的事情。 沟通的桥梁: 信任使沟通更加顺畅。当我们信任一个人时,我们愿意向他敞开心扉,分享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也更愿意倾听他的意见。 合作的基石: 在团队合作中,信任是不可或缺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高效地完成共同目标。 化解冲突: 即使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双方之间有深厚的信任基础,也更容易通过坦诚的沟通来化解分歧,而不是让误会和猜疑加剧矛盾。 第四章: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信”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运行和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企业和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同的遵守、契约精神的践行,保证了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失信行为则会破坏市场秩序,阻碍经济发展。 社会治理的基石: 法律和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公民的普遍诚信。如果公民普遍缺乏诚信,法律的约束力将大打折扣,社会将难以治理。 国家形象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国际信誉,关乎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国家的诚信,体现在其对外承诺的履行,以及对本国公民的责任担当。 文化传承的载体: 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通过代代相传,塑造着民族的精神品格。优秀的文化传统,离不开诚信的滋养和弘扬。 第五章: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如何坚守“信”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泛滥与辨别: 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充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不轻信,不传谣,是当代人坚守“信”的重要课题。 功利主义的诱惑: 在追求效率和利益的过程中,一些人容易以牺牲诚信为代价。如何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不丢弃诚信的底线,是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网络世界的匿名性: 网络世界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敢于肆无忌惮地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如何在虚拟世界中依然保持诚实和负责的态度,是新的挑战。 重塑信任的途径: 面对信任危机,需要个体、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加强诚信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信用体系,推广诚信典型,都是重塑信任的有效途径。 结论 “信”,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普世价值。它如空气般无形,却又如磐石般坚固,支撑着个体的品格,维系着社会的和谐,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我们更应珍视“信”,并将之融入生命的每一刻,从内心的真诚出发,以言行一致的实践,去构建坚不可摧的信誉,去赢得他人信任,去成为一个受人尊敬、有所作为的人。 本套丛书《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的《信》卷,正是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信”的内涵,掌握“信”的实践方法,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道德底线,提升人格境界,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礼: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很多古代的典籍,比如《论语》、《礼记》等等,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显得格外亲切和易懂。它不像那些古文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现代人的视角,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去解读“礼”的内涵。我最受触动的一章是关于“义”的论述。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年代,“义”这个字似乎变得越来越奢侈。但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案例,让我明白,真正的“义”并非迂腐不化,而是坚持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一种对自己良知的守护。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关于朋友之间互相扶持的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困难面前,坚守道义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读完这一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一些信念,也更加理解了为何古人会如此推崇“义”。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名字叫做《礼: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封面设计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子沉静的力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总觉得需要一些能够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去思考的读物。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并没有直接讲授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细致入微的描绘,将“礼”的概念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敬”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对于长辈的尊重,更是对万事万物的一种平和心态的体现,包括对自然、对他人、甚至对自己。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雅士在山水间品茗论道,那种从容淡定,那种对细节的关注,都让我觉得心旷神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礼”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在阅读《礼: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教导”我什么,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一种平和而有力量的方式,引导我去发现、去体会。尤其是关于“智”的章节,它并没有将“智”狭隘地理解为聪明才智,而是将其延展到一种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智慧。书中通过对古代智者的故事解读,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是书本上的知识堆砌,而是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何在高低起伏的人生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智”与“勇”的辩证关系的处理,它让我看到,真正的智慧往往伴随着勇气,敢于面对未知,敢于做出正确的选择。

评分

《礼: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当我翻到关于“仁”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怀抱。书中所描绘的“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弱者的同情,是对所有生命体的平等对待。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仁”与“爱”之间关系的探讨,它阐释了“仁”是如何从个体的情感升华到一种普世的关怀。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点滴,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温暖的瞬间,那些曾经让我感动的人,很多都暗含着“仁”的影子。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评分

最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礼: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中所倡导的“信”。在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一个“信”字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并没有空谈“诚信”,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信”在人际交往、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言必信,行必果”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读到这一章,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言行,是否真正做到了“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建立信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一旦失去了信任,重建的难度将是难以想象的。这本书所传递的价值观,对于我们每个人在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乃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