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丝绸之路岁时节日民俗体育图录
定价:180.00元
作者:李小唐,林春,李重申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2340979
字数:
页码:31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岁时”始于上古时期,直至秦、汉前期仍然传承着自然时序。随着人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认识及阴阳五行思想观念深入社会,致使历法时间被赋予神秘色彩,岁时、月讳、日禁等时间祭祀、时间禁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系。而节日源于季节气候,与天气运行、万物生长有关,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感悟,是天地神人沟通的时刻。人们通过狂欢来释放自己的心理欲求,传统民俗体育也得到丰富和发展。丝绸之路是直通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也是华夏文明和印度、希腊、伊斯兰文明交汇的文化亮点。丝绸之路上聚居着汉、藏、回鹘、印度、波斯、粟特、朝鲜及康、何、安、石、曹等昭武九姓等移民,商业贸易繁荣,官学和私学并存,儒学及佛、道、祆、摩尼、景教等各种宗教兼容,岁时节日活动频繁,为民俗体育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创造了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并带有鲜明的自发、自娱、自主特征的群体游戏、娱乐、竞技和休闲方式,其往往由民间结社自筹经费举办,衙府、寺院、学校大力支持,具有广泛的民众性。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器以载道,物以承文。丝绸之路体育文物凝固了历史变迁的足迹,折射出入类进步的历程,承载着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轨迹,反映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而研究丝绸之路所发现的古代体育文物和文献,也是当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的新潮流。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岁时节日习俗,作为当时社会的生活相、文化遗产的生活场、文化模式的生活流,以气魄恢宏的历史内涵,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灌溉了民俗体育之花。民俗体育在历代岁时节日民俗的涵茹浸润之中,更是呈现出独特的地域和时代风采。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了5万余卷文献,吐鲁番也出土了大量文献,这些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当时岁时节日民俗体育中事物的形态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可以说,丝绸之路所发现的文献资料以其相对较强的原始性、系统性和形象性,为丝绸之路岁时节日民俗体育的研究提供了大批宝贵的资料,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原来模糊不清的问题,填补了一些史籍资料缺乏而带来的研究空白。还有岩画、陶罐、青铜器、墓葬砖画、墓葬俑、汉简、帛书、绢画和石窟壁画等大量出土文物,也为文化和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形成了敦煌学、吐鲁番学、简牍学、长城学、藏学这几门国际显学。这是丝绸之路悠久历史的精华和亮点所在,是丝绸之路各族人民的骄傲。而丝绸之路体育文物和文献的出土为研究体育的萌发、体育的起源、岁时节日与民俗体育、体育的传播与交流,同样开辟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也为深入探求体育的人文意蕴提供了新的内容、新的思维、新的观照、新的方法。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前言
一、岁时节日与民俗体育概述
(一)岁时溯源
(二)岁时的文化特征
二、民俗体育概述
(一)民俗体育源流
(二)丝绸之路民俗体育的发展
(三)“赛社”与民俗体育
三、丝绸之路各地区岁时节日名目的分类、特征与民俗
(一)丝绸之路岁时节日名目分类
(二)丝绸之路岁时节日文化
(三)丝绸之路岁时节日与民俗
四、丝绸之路岁时节日与民俗体育
(一)民俗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丝绸之路岁时节日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
(三)岁时节日与民俗体育的内容
(四)岁时节日与民俗体育的发展和演变
五、“元日”节庆的民俗体育形式
(一)百戏
(二)踩高跷、竹马、陀螺
(三)博弈、藏钩、投壶
六、“上元”节日民俗体育的宗教特征
(一)燃灯、赛社
(二)狮舞、龙舞
(三)走百病与走桥
(四)傩舞、跳百索、捉迷藏
七、“中和节”与民俗体育的休闲意识
(一)游宴、曲江流觞
(二)斗草、斗花、印沙、弹弓
(三)踏歌、乐舞、斗歌
八、“寒食、清明”节日的民俗体育的竞技特征
(一)踏青、秋千、风筝、拔河、击壤、斗禽、抛球、踢毽子
(二)蹴鞠、马球、步打球、捶丸
(三)射术
九、“端午”节日民俗体育的情怀
(一)射柳、滑沙、斗百草、招花、射粉团
(二)龙舟竞渡
(三)水嬉
十、“七夕”与“中秋”节日民俗体育的传统意义
(一)七夕、中秋、赏月、垂钓、斗蟋蟀
(二)武术
(三)网鹰
十一、“重阳节”的民俗体育与养生之道
(一)登高、赏菊
(二)养生
十二、丝绸之路少数民族节日的民俗体育
(一)少数民族节日民俗体育的特征
(二)少数民族节日传统体育的内容
(三)少数民族节日传统体育的地域性
后记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这是一本令人沉醉的书,它带领我踏上了一条充满文化魅力的旅程,深入了解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与民俗体育。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的描绘,如同品尝着一席汇聚了东方智慧的盛宴,每一道菜肴都充满了历史的芬芳和文化的底蕴。我看到了古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如何将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期盼,以及对社群的维系,都融入到每一个节庆的仪式之中。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情感的纽带,是文化的传承。而书中对民俗体育的精彩呈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些充满力量、技巧和智慧的体育项目,如狩猎、摔跤、赛马、角抵等,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力量与勇气的颂歌。我仿佛能感受到,在蓝天白云之下,勇士们在竞技场上挥洒汗水,展现他们的风采,那是一种震撼心灵的美。这本书让我对丝绸之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条物质的通道,更是一条精神的纽带,连接着不同文明,传承着人类的智慧与情感。
评分翻开这本书,就仿佛被一股古老而温暖的气息所包围,引人深入探寻丝绸之路上那段璀璨的历史。书中对岁时节日的描绘,充满了诗意与温情,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在特定的时节,通过各种仪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的期盼。那些节日中的故事、传说、音乐和舞蹈,如同繁星点点,点亮了历史的长夜。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歌声,看到欢快的舞蹈,感受到节庆的热烈气氛。而书中对民俗体育的详细介绍,更是让这幅历史画卷增添了动感与力量。那些在节日中进行的体育活动,如摔跤、赛马、射箭、甚至是滑雪等,不仅展现了各民族人民的体魄强健和技艺高超,更体现了他们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书中对这些体育项目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它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生动见证。
评分捧读此书,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廊,与古人一同体验岁时节日的喜悦与庄重,感受民俗体育的激情与活力。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民族节日习俗的梳理,细致入微,充满了人文关怀。每一个节日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期,而是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宗教信仰和生活智慧。从春耕的祈福到秋收的庆典,从祭祀祖先的虔诚到祈求丰收的欢腾,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书中关于民俗体育的论述,更是让人热血沸腾。那些在节日庆典中进行的体育活动,如赛马、摔跤、射箭、歌舞表演等,不仅是娱乐,更是力量、技巧和勇气的象征。我看到了古代人民如何在这些活动中展现他们的智慧和坚韧,如何在竞争与协作中维系社群的和谐。书中对这些体育项目的描述,不仅有视觉的冲击力,更有文化层面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活动所承载的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丝绸之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古代文明。
评分这本书的光影斑驳,像是从遥远的过去投射而来,吸引着我一步步踏入那条古老而神秘的丝绸之路。书中描绘的并非简单的地理线路,而是鲜活的生活画卷,是代代相传的情感联结。我仿佛能听见驼铃声声,闻到香料的芬芳,感受到高原的风拂过脸颊。书中那些关于岁时节日的细节,如同一颗颗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晶莹剔透,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智慧与热情。我惊叹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轮回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深刻的感悟融入到每一个节日庆典之中。从春节的爆竹声声,到仲秋的月圆之夜,再到冬至的寒冷围炉,每一个节点都承载着独特的仪式和象征,它们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书中对民俗体育的描绘更是生动有趣,那些充满力量与技巧的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力量的展示,是智慧的较量。我从中看到了各民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如何通过运动来庆祝丰收,祈求平安,以及维系社群的凝聚力。这本书让我对“丝绸之路”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连接人心的文化纽带,一条承载着无数生命故事的文明之路。
评分初读此书,就被其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穿越时空的文化展览。书中对丝绸之路上各个民族岁时节日的细致描摹,让我深深体会到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魅力。每一个节日都如同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经过时间的打磨,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传说如何在节日中被传唱,那些质朴的习俗如何在世代更迭中被传承。特别是书中对民俗体育的呈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如马术、摔跤、射箭等,不仅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古人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他们的勇敢与坚韧,也展现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我仿佛能想象到,在广袤的草原上,牧民们策马扬鞭,在皎洁的月光下,进行着激烈的搏斗,那是一种原始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景象。书中对这些体育项目的描写,不仅有其历史渊源,更有其具体的动作要领和比赛规则,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与挑战。这本书如同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丝绸之路上那些被遗忘的精彩瞬间,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