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7:2017 | 作者 | 王俊莲 周小华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01219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一部对甘肃文化建设年度问题进行追踪研究的学术专著,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田野调查法、SPSS统计分析法等社会科学方法对一个总报告、14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直指文化建设诸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同时从敦煌文博会、嘉峪关短片电影节等文化盛事对甘肃文化发展的启示与推动作用等方面,以现代文化治理的广阔视野和现实关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追踪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王俊莲,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治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甘肃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困难与对策》、《浅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与职能定位》等论著。 |
| 目录 | |
| Ⅰ 总报告 1 2016~2017年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魏学宏】/001 一 2016年甘肃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主要特征/003 二 2016年甘肃文化发展的亮点/004 三 2016年甘肃文化发展的困境与问题/009 四 2017年甘肃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013 五 2017年甘肃文化发展的形势与预测/018 Ⅱ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2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投资项目难点问题研究【杨 波】/020 3 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李 骅】/041 4 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文化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研究【侯宗辉】/062 5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平台的职能定位研究【巨 虹】/081 Ⅲ 特色篇 6 读者传媒上市后的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慕小军】/099 7 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对甘肃文化的影响力研究【王 屹】/126 8 甘肃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研究【买小英】/147 9 甘肃乡贤文化发展研究【陈 瑾】/166 10 通渭书画产业发展研究【郭建平】/184 Ⅳ 专题篇 11 甘肃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研究【王 霖】/202 12 甘肃文化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陈小丽】/224 13 甘肃文化集市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研究【魏学宏】/240 14 甘肃演艺产业联动发展研究【郭 弘】/255 Ⅴ 附录 15 2015~2016年甘肃文化发展大事记【陈小丽】/278 |
| 编辑推荐 | |
| 《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7)》是一部对甘肃文化建设年度问题追踪研究的学术专著。各位专家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田野调查法、SPSS统计分析等学科方法对一个《总报告》、14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诸如直指文化建设诸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知识产权建设等新问题,同时对敦煌文博会,嘉峪关短片电影节等文化盛事对甘肃文化发展的启示与推动作用等方面,以现代文化治理的广阔视野和现实关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追踪研究。 该专著对上述诸领域发展的优点、缺点、难点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对各级党政部门决策参考,对文化业内人士研究均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名字叫《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7》,书号是9787520101219。 对于一本关于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的书,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的,尤其是它标注了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让我期待能看到当时对甘肃文化发展状况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判。然而,在我翻阅了整本书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完全达到我的预期。虽然书名本身非常有吸引力,也触及了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领域,但我总觉得它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不够深入。比如,在分析甘肃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它似乎更多地停留在罗列和概述,对于这些资源的深层内涵、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潜力以及面临的挑战,则没有进行更细致的挖掘。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甘肃文化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在“预测”部分,虽然列出了一些趋势,但总感觉有些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和逻辑严密的推理过程,这使得这些预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我希望能看到更扎实的学术研究,能有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实证数据,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具启发性的见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
评分当我拿起《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7》这本书时,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它将是一本能够让我深入了解甘肃文化精髓,并且能够窥探其未来发展轨迹的指南。书的篇幅不算短,其中确实涵盖了一些关于甘肃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一些重要文化符号的提及。我也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在书中探讨一些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话题。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不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很多时候,作者只是简单地罗列出一些现象,比如甘肃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或者近年来文化旅游业有所发展。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甘肃文化发展整体格局的影响,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剖析。尤其是在“预测”的部分,提出的观点显得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支撑和论证。我期待的是能够读到一些关于文化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或者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文化趋势的更具象化的描绘,比如在数字时代,甘肃的传统文化将如何借助新的媒介焕发活力。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是一种“知道了一些,但又没有完全明白”的感觉。
评分《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7》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去翻阅。整体而言,它为我描绘了一幅关于甘肃文化发展现状的初步图景。书中对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等,都进行了相应的提及,并试图勾勒出它们在当下的发展态势。我也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比如旅游、演艺等领域。然而,作为一本分析与预测的书籍,我期望它能在“分析”部分提供更具深度的洞察,能够揭示影响甘肃文化发展的深层动因,并对这些动因与文化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更细致的阐释。在“预测”方面,虽然书中提出了一些发展方向,但这些预测显得有些宏观,缺乏具体的路径和可行的策略。我期待能够看到更具象化的预测,比如在未来五年或十年内,哪些具体的文化领域最有潜力实现突破,又会面临哪些具体的挑战,以及可以采取哪些创新性的措施来应对。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起点,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信息,但要成为一本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分析与预测著作,可能还需要在研究的深度和预见性上有所提升。
评分读完《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7》,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用一种温和而又不失力量的语调,向我娓娓道来关于甘肃文化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对这片土地怀揣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书中对甘肃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那些古老的丝路遗迹,到如今蓬勃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敦煌文化、麦积山石窟等代表性文化符号的解读,作者不仅介绍了它们的历史意义,更着重阐述了它们在当代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如何在旅游、创意产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甘肃文化的理解更加立体和鲜活。此外,书中对甘肃文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比如人才流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让我对甘肃这片文化宝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期待。
评分坦白说,《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7》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觉有些复杂。一方面,作为一本旨在分析和预测文化发展的书籍,它确实在框架上具备了一定的学术性。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对甘肃地区文化产业的宏观概览,以及对一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初步探讨,都展现了作者的努力。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似乎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在分析甘肃文化特质时,并没有足够地挖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等因素是如何塑造其文化基因的。对于“预测”的部分,虽然提出了几点发展方向,但这些预测似乎更多地基于一种经验性的判断,而缺乏严谨的数据模型和深入的趋势分析,导致其前瞻性和说服力相对较弱。我个人比较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具体政策的评估,或者对不同文化领域(如非遗、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初步的调研报告,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要称之为一部详尽的分析与预测,可能还需要在理论深度和实证研究上下更多的功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