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八辑) | 作者 | |
| 定价 | 96.00元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626225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38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靠前8辑。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有杜泽逊《<尚书注疏汇校>续记》、杨晋龙《元代学术视域下的王应麟》、蔡长林《考辨经文多以义理文章断之》等文。本书还设有“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整理研究”栏目。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尚書注疏彙校》續記 敦煌本《周易·賁卦》正義校議 ——北宋官校《五經正義》管窺之一 蜀石經《周禮夏官》殘字校理 中華書局本《容齋隨筆》補校 '殺'字别義及相關文獻記載疏證 《文選》李善注引讖緯的若干問題 想象聖人的諸種方法 ——宋人考辨《孟子》所载舜事的歷程及其特徵 宋代黨争與《詩經》學轉型 晁說之《詩經》學考論 元代學術視域下的王應麟:傳播意義下的考徵^ 重論《西遊補》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寓意 人物塑造、情節類型與倫理、政治内涵 ——明清世情題材小説之儒家經權思想探析 国家圖書館藏祁彪佳尺牘論曲文字輯考 考辨經文多以義理文章斷之 ——讀唐煥《尚書辨僞》 李文藻編年事輯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价值在于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中的一些探讨,恰恰展现了这一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几篇文章,它们不仅仅是介绍古建筑的结构和形制,更着重于阐释古人对于空间、光影、材料的运用,以及这些美学原则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生活观念。作者对园林艺术的分析尤其令我着迷,从假山、流水到亭台楼阁,每一个元素的配置都蕴含着深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另一篇则对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进行了梳理,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介绍了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核心的辨证施治理念。作者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医在某些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局限性,让我对中华传统医学有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这些文章的意义在于,它们能够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让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对民间文学和民俗传统有着特别的偏爱,而《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中恰恰有几篇触及了我感兴趣的领域。其中一篇对中国古代节令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从天文历法、农耕文明,到神话传说、祭祀活动,将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密码一一揭示。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七夕”节的梳理,不仅仅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挖掘出了古代妇女乞巧、拜月等习俗,展现了节日背后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另一篇则关注了中国古代的戏曲发展,虽然我不是戏曲专家,但文章从《乐记》等早期文献出发,追溯了戏曲的源头,并分析了不同时期戏曲的表演形式、剧目内容以及其在社会传播中的作用。作者对戏曲行当的划分、唱腔的特色等也做了初步的介绍,让我对这项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文章的优点在于,它们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民间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古籍内涵、展现传统智慧的著作。最近读到一本名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的合集,虽然不是我之前想象中的那种风格,但其中不少篇章都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例如,有一篇关于古代文人的饮酒文化,从诗歌、笔记、史料中搜集了大量素材,不仅仅是罗列饮酒的场景,更着重分析了酒在文人心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创作灵感和社交方式。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官场生态的描绘也十分细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雅集之中,感受着杯盏交错间的豪情与无奈。另一篇则探讨了宋代服饰的演变,从不同阶层的服饰形制、材质、色彩,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礼仪规范和社会等级,都做了细致的梳理。特别是对于女性服饰的研究,颠覆了我一些固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虽受制于时代,却也努力通过服饰表达自我、追求审美的努力。这些文章的优点在于,它们并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展现出鲜活的文化图景,让历史“活”了起来。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热衷于从史书中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中的一些篇章正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有一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细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不仅仅是考试的科目和流程,更深入到考生们的生活状态、备考策略,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弊手段。作者通过对唐代笔记、碑文的解读,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科举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艰辛与奋斗。另一篇则聚焦于明代的海禁政策,从其出台的背景、执行的程度,到对当时社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都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作者引用了大量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展现了海禁政策背后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各方势力的博弈。读完这些文章,我不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些文章的价值在于,它们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通过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带领读者进入历史的现场,感受历史的温度。
评分坦白说,《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并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籍基础和文化素养。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解读,作者选择了几个在今天看来可能略显晦涩的概念,比如“道”在不同学派中的诠释差异,或者“无为”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应用。我之前总觉得这些概念过于抽象,难以捉摸,但经过作者的层层剥茧,结合大量的典籍原文和引申的史实,我才逐渐领悟到其精妙之处。例如,有一篇关于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讨论,就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句话的哲学内涵,以及它对后世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思考,去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这种治学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有些篇章的论述确实比较深奥,需要反复研读,但克服了阅读障碍后,获得的满足感和启发是巨大的,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