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2016版:No.3:No.3 9787509794128

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2016版:No.3:No.3 97875097941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土地整治
  • 国土空间
  • 农业发展
  • 区域规划
  • 政策研究
  • 中国土地
  • 报告
  • 2016
  • 国土资源
  • 农村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4128
商品编码:298227161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2016版:No.3:No.3 作者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94128 出版日期 2016-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面反映中国土地整治发展实践、综合成效、探索创新的年度性研究报告,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组织业界学者、地方专家和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书中对2015年和“十二五”期间中国土地整治发展实践与取得成就进行总结评述,对“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发展走向进行预测展望,荟萃调查评价、学术研究、创新实践的*成果,聚焦行业热点和社会话题,从六个方面分专题进行论述,探析土地整治未来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前身是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整理中心,1997年8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1998年1月组建成立。机构改革后,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整理中心”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2012年3月,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国土资源部负责土地整治、储备工作的直属单位。主要参与开展的工作包括:土地整治政策研究和咨询;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土地整治规划计划编制和规划实施评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施和示范建设督导指导与评估考核;土地整治日常监测监管和绩效评价;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宣贯;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监管,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土地复垦监测监管及相关工作;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及耕地质量管理;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储备及土地市场相关工作;土地整治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土地整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5年土地整治发展评述【土地整治蓝皮书课题组】/001
2  准确把握土地整治新形势新要求【土地整治蓝皮书课题组】/034

Ⅱ 综合成效篇
3 “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进展【周 同 桑玲玲 陈 正 张喜英】/047
4 “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成效【李红举 周 同 孙春蕾 桑玲玲 丁 锐】/058
5 “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典型做法【孙春蕾 李红举 周 同 姜广辉】/070
6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情况评价与思考【王艳华】/077

Ⅲ 工作实践篇
7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践与发展【李少帅 赵庆利】/086
8 我国建设用地整理实践与发展【雷逢春 张欣杰 杨 红】/094
9 推进土地复垦共享生态文明【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土地复垦课题组】/105
10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实践【陈桂珅】/116

Ⅳ 战略研究篇
11 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严金明 夏方舟】/122
12 土地整治走向生命共同体建设【吴次芳 叶艳妹 曹 宇】/136
13 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张晓燕 张 琦 万 君 薛 剑】/150

Ⅴ 制度探索篇
14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研究
  【范树印 杜官印 曹海欣 高世昌 杨 剑】/167
15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从史前版过渡到现代版
  ——以叶屋村、南张楼村土地整治为例【徐祥临】/180
16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收益分配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严金海 汪 杰 林 薇】/189

Ⅵ 科技发展篇
17 耕地等级野外监测技术研究【王洪波 张蕾娜 程 锋 郧文聚】/202
18 土地复垦监测监管研究【罗 明 周 伟 王 军】/212
19 关于土地整治科技创新的思考【王 军 高世昌】/221

Ⅶ 地方特色篇
20 广东以“三旧”改造促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宁晓锋 田光明 谢 昊】/226
21 土地整治助推湖北绿色发展【陈新华 吴 鹏 谢晓鸣 刘文俊】/237
22 上海土地整治助推建设用地减量化【顾守柏 龙 腾 王 海 严 宽】/245
23 重庆“地票”助推精准扶贫【许金刚 莫建兵 陈 鑫 李晓刚】/255

Ⅷ 附录
24 2015年土地整治大事记/262
25 2015年土地整治相关著作一览表/277
26 2015年土地整治领域省部级科技奖励一览表/279

   编辑推荐
在土地整治发展史上,2015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年初,*和*总理就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断、观点和工作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整治机构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践行“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国土资源工作定位,深刻把握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各项工作,积极服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土地整治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和机构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文摘

   序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导言:时代呼唤生态文明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深刻的环境与发展转型,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严峻,对人类社会的长期福祉构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是对国内外环境压力的积极回应,更是对自身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和重塑的必然选择。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政策框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为理解中国在建设美丽中国征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第一部分: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与历史脉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特色 本书首先追溯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根源,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对人改造自然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并阐述了这些思想如何与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战略定位 详细分析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从早期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到进入新时代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从一项环境治理任务,上升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章将重点解读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包括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制度创新 第三章: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安全屏障构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国土空间上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内容涵盖了生态红线制度的划定与管理实践,重点分析了“三区三线”的科学内涵及其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进展,以及对重要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海洋)的保护与修复工程的成效评估。 第四章:绿色发展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 本书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进行了细致剖析。内容涉及能源结构调整,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与弃风弃光问题的解决策略。在产业层面,重点探讨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淘汰与升级路径,以及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机制的培育。 第五章: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突破 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在深入开展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所采取的创新性措施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重点讨论了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细则和流域生态修复的综合管理模式。土壤污染的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应用,以及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的有效性分析,构成了本章的重要内容。 第六章:生态系统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章聚焦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与修复。内容涵盖了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整合优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长期生态效益评估,以及生物多样性就地与迁地保护的有效策略。特别关注了珍稀濒危物种的恢复进展及其对区域生态平衡的贡献。 第三部分:制度保障与全球治理贡献 第七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本书全面梳理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工具箱。重点分析了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效率,以及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司法实践。探讨了环境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互动的机制创新,特别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体系的强化。 第八章:生态文明的评价与监督体系 系统介绍了中国在环境治理中应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对各级政府的生态环境考核机制。详细阐述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运行机制、监督重点及其在推动地方责任落实中的强大驱动力。 第九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分享 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中国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章探讨了中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中的承诺与行动,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及其背后的技术路径。同时,分析了中国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中所倡导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展现了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积极贡献。 结论: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长期挑战,并展望了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强调了科技创新、全民参与以及法治保障在构建美丽中国进程中的持续重要性。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蓝图的深刻擘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有点让人望而却步,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数据图表。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我对“研究报告”的刻板印象被彻底颠覆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细枝末节,但单从前几章节的梳理来看,作者们在尽可能地用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土地整治议题。他们似乎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探讨宏观政策的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这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把握住土地整治在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与机遇。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对一些地方性政策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土地整治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期待后面章节能够更详细地阐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地整治项目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当前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逻辑至关重要。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它的合理利用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内心深处还是充满了期待。初步翻阅下来,我感受到报告的编写者们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似乎不仅仅是在描述现状,更是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前瞻性的规划。我比较关注的是,报告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前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挑战,例如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耕地减少、土地污染问题,以及如何在高效率利用土地的同时,保护好宝贵的自然资源。报告中提及的“问题导向”和“创新发展”等理念,让我觉得作者们可能在尝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生态修复、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的详细论述,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福祉。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够为我理解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宏观决策提供更清晰的视角。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粗略翻了一下,感觉它不像是我印象中那种硬邦邦的学术报告。虽然主题是“土地整治发展”,听起来就比较专业,但它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似乎更具人文关怀。我注意到,报告中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试图去讲述土地故事,展现土地的变迁与发展。我比较好奇的是,报告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的维度,比如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整治的特点和成效。毕竟,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另外,我对报告中可能出现的对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考量也很有兴趣。土地整治往往牵涉到农民、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多个群体,如何平衡他们的利益,实现公平公正,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深度分析和实践经验,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关于土地与人之间关系的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又是政府报告”。我一直觉得这类报告要么过于官方,要么过于学术,很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点。但当我翻阅这本书的目录和初步浏览的内容时,我惊喜地发现,它似乎在尝试打破这种刻板印象。首先,报告的结构设计就比较有条理,从宏观背景的介绍,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再到对策建议的提出,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我特别注意到,报告中似乎引用了一些最新的数据和研究成果,这表明它不是一本陈旧的、过时的文献,而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在语言风格上,虽然是学术报告,但并没有完全摒弃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部分章节的论述能够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大意。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报告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政策调整或者创新性的实践案例。毕竟,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那些生硬的理论不如鲜活的例子更能引起共鸣,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土地整治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所在。

评分

读了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报告的视野非常开阔,触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土地耕种和农业生产,而是将土地整治上升到了一个更宏观的层面,比如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甚至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潜在影响。作者们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关于土地的立体认知体系,将土地看作是承载经济、社会、生态多重功能的关键载体。报告中提及的“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也暗示了作者们并非仅仅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而是更加关注长远的、平衡的发展模式。我个人尤其对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与“土地整治”之间关系的探讨感到好奇。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口号,但如何通过土地整治这个具体的抓手来落地,实现乡村的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直是我的一个疑问。这本书的开篇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思路,期待后续内容能够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