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敖精編:王維集 李白集 杜甫集 稼軒詞
定價:69.00元
售價:44.9元,便宜24.1元,摺扣65
作者:李敖
齣版社:天津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22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囊括!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提要
目錄
王維集
導讀 / 00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003
相思 / 004
渭川田傢 / 004
觀獵 / 005
輞川閑居贈裴秀纔迪 / 006
渭城麯 / 007
少年行 / 007
竹裏館 / 009
雜詩 / 009
鞦夜麯 / 010
夷門歌 / 010
新秦郡鬆樹歌 / 012
青雀歌 / 012
隴頭吟 / 013
老將行 / 014
燕支行 / 018
桃源行 / 022
洛陽女兒行 / 023
李白集
導讀 / 028
古朗月行 / 029
關山月 / 030
長乾行 / 031
白頭吟 / 032
俠客行 / 033
幽州鬍馬客歌 / 034
秦女休行 / 035
丁都護歌 / 036
豫章行 / 037
子夜吳歌 / 039
春思 / 040
鞦思 / 041
古意 / 041
寄遠 / 042
遠彆離 / 042
蜀道難 / 044
公無渡河 / 047
烏夜啼 / 049
烏棲麯 / 049
荊州歌 / 050
長相思 / 051
長相思 / 051
戰城南 / 052
天馬歌 / 053
行路難 / 056
梁甫吟 / 057
將進酒 / 061
勞勞亭 / 062
清平調詞 / 063
橫江詞 / 064
永王東巡歌 / 066
山中答客 / 068
山中與幽人對酌 / 068
峨眉山月歌 / 069
早發白帝城 / 069
贈汪倫 / 070
陌上贈美人 / 070
客中作 / 071
蘇颱覽古 / 071
越中覽古 / 071
望廬山五老峰 / 072
望廬山瀑布 / 072
望天門山 / 073
鞦下荊門 / 073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 074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捨人至遊洞庭 / 07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075
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 / 076
春夜洛城聞笛 / 076
宣城見杜鵑花 / 076
杜甫集
導讀 / 078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 079
贈李白 / 081
贈衛八處士 / 082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 083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084
述懷 / 087
北徵 / 088
羌村 / 092
遣興 / 094
佳人 / 095
夢李白 / 096
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 098
飲中八仙歌 / 098
茅屋為鞦風所破歌 / 100
天邊行 / 101
丹青引 / 102
三絕句 / 104
古柏行 / 106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 107
桃竹杖引 / 109
憶昔 / 111
短歌行 / 112
留花門 / 113
新安吏 / 114
潼關吏 / 116
石壕吏 / 117
新婚彆 / 118
垂老彆 / 119
無傢彆 / 120
兵車行 / 123
高都護驄馬行 / 124
鞦雨嘆 / 125
麗人行 / 127
悲陳陶 / 129
悲青阪 / 129
哀江頭 / 130
哀王孫 / 132
白居易集
導讀 / 136
贈元稹 / 137
歌舞 / 138
草堂前新開一池養魚種荷日有幽趣 / 138
贖雞 / 139
遊襄陽懷孟浩然 / 140
城上對月期友人不至 / 140
寄微之 / 140
繚綾 / 141
贈內子 / 142
湖亭晚歸 / 143
彆蘇州 / 143
賦得古原草送彆 / 144
觀刈麥 / 144
買花 / 145
長恨歌 / 146
琵琶行 / 153
賣炭翁 / 156
錢塘湖春行 / 157
題嶽陽樓 / 158
杭州春望 / 158
春題湖上 / 159
西湖留彆 / 159
柘枝妓 / 160
寄韜光禪師 / 160
宿湖中 / 161
李長吉歌詩
導讀 / 164
李憑箜篌引 / 165
殘絲麯 / 167
還自會稽歌 / 168
齣城寄權璩楊敬之 / 170
示弟 / 170
竹 / 172
同瀋駙馬賦得禦溝水 / 172
始為奉禮憶昌榖b山居 / 174
七夕 / 175
過華清宮 / 176
送瀋亞之歌 / 177
詠懷 / 179
追和柳惲 / 181
春坊正字劍子歌 / 183
貴公子夜闌麯 / 185
雁門太守行 / 185
大堤麯 / 187
蜀國弦 / 188
蘇小小墓 / 189
夢天 / 190
唐兒歌 / 192
綠章封事 / 193
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 / 195
天上謠 / 208
浩歌 / 209
鞦來 / 211
帝子歌 / 213
秦王飲酒 / 214
洛姝真珠 / 216
李夫人 / 218
走馬引 / 220
湘妃 / 221
南園 / 222
樊川詩集
導讀 / 234
山行 / 235
鞦夕 / 236
過華清宮 / 236
江南春 / 237
泊秦淮 / 238
清明 / 238
李義山詩集
導讀 / 242
重有感 / 243
安定城樓 / 244
錦瑟 / 246
隋宮 / 247
籌筆驛 / 248
無題 / 249
無題 / 250
無題 / 251
樂遊原 / 251
夜雨寄北 / 252
隋宮 / 252
嫦娥 / 253
賈生 / 253
浣花集
導讀 / 256
汧陽間 / 257
颱城 / 258
焦崖閣 / 259
女冠子 / 259
菩薩蠻 / 260
秦婦吟 / 261
漱玉集
導讀 / 270
如夢令 / 271
浣溪沙 / 272
一剪梅 / 273
醉花陰 / 274
鳳凰颱上憶 / 275
念奴嬌 / 276
攤破浣溪沙 / 277
菩薩蠻 / 279
南歌子 / 279
永遇樂 / 280
聲聲慢 / 281
武陵春 / 282
陸遊集
導讀 / 286
度浮橋至南颱 / 287
遊山西村 / 288
晚泊 / 289
哀郢 / 290
山南行 / 291
劍門道中遇微雨 / 293
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遣使招降諸城,覺而有作 / 293
寶劍吟 / 295
鞦思 / 295
長歌行 / 296
江上對酒作 / 298
春殘 / 299
鬆驥行 / 300
鞦興 / 301
小園 / 302
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 303
蔬圃絕句 / 303
鼕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詩 / 304
夜泊水村 / 305
落魄 / 306
病起 / 307
臨安春雨初霽 / 307
夜泛蜻蜓浦 / 308
北望 / 309
書憤 / 310
鞦晚閑步,鄰麯以予近嘗臥病,皆欣然迎勞 / 310
鞦晚 / 311
小舟遊近村捨舟步歸 / 312
憶昔 / 313
書憤 / 314
老馬行 / 315
春晚即事 / 316
即事 / 317
示兒 / 318
稼軒詞
導讀 / 320
菩薩蠻 / 321
祝英颱近 / 323
青玉案 / 324
清平樂 / 326
破陣子 / 326
西江月 / 328
醜奴兒 / 329
鷓鴣天 / 330
滿江紅 / 333
摸魚兒 / 335
水龍吟 / 337
賀新郎 / 339
永遇樂 / 342
人境廬詩草
導讀 / 346
雜感 / 347
颱灣行 / 357
明詩綜
導讀 / 364
雜謠歌詞 / 365
京師謠諺 / 365
近畿謠諺 / 367
江南謠諺 / 368
山西謠諺 / 370
山東謠諺 / 370
河南謠諺 / 371
陝西謠諺 / 371
浙江謠諺 / 372
江西謠諺 / 373
湖廣謠諺 / 374
蜀中謠諺 / 374
福建謠諺 / 375
廣東謠諺 / 376
廣西謠諺 / 378
雲南謠諺 / 378
貴州謠諺 / 379
海寜王靜安先生遺書
導讀 / 382
《人間詞話》捲上 / 383
《人間詞話》捲下 / 411
《人間詞話》補遺 / 431
徐文長逸稿
導讀 / 446
捲之二十一?書問 / 447
答吳宣鎮 / 447
答許口北兵憲 / 447
答王新建 / 448
與陳戚畹 / 448
與王口北兵憲 / 448
答許口北 / 449
與宣府 / 449
答何先生 / 449
與某公 / 450
答茅君 / 450
答李獨石 / 451
簡許口北 / 451
答王口北 / 451
答許口北 / 452
答張太史 / 452
答李長公 / 452
與章君 / 453
與呂君 / 453
簡友人 / 454
柬王將 / 454
答叔學張君 / 454
答錢刑部公書 / 455
奉尚書李公書 / 455
與硃翰林 / 457
與李子遂 / 457
與硃太僕 / 458
答俞都戎 / 458
答李長公 / 458
答硃少監 / 459
報硃太僕 / 459
與薛鴻臚 / 459
與陸韜仲 / 460
答潘中六 / 460
與陳 / 460
捲之二十四?雜著 / 461
徐侯去思碑陰 / 461
刻五泄寺石鼓 / 461
評字 / 461
裏優者持象索書 / 462
四時讀書樂題壁 / 462
水神殿迴文燈詩 / 463
紀夢 / 463
優人謔 / 464
書馬湘蘭畫扇 / 464
戲題王雲山傢慶圖 / 464
吳伯子望雲圖歌 / 465
春日同馬策之、王道堅、玉芝禪師至寒泉庵偶得偈一首 / 465
吃酸梨偈 / 465
題放鷂圖二偈 / 466
菩薩蠻 / 466
榜聯 / 467
龍山隍祠 / 467
隍祠下殿 / 467
雲門正殿 / 468
雲門書樓 / 468
白傢莊 / 468
贈王海牧 / 469
一枝堂 / 469
瀋青霞先生祠 / 469
開元寺大殿 / 469
五友齋 / 470
尊生齋 / 470
小室 / 470
正義堂 / 471
鍾樓下關神殿 / 471
戲文颱 / 471
贈某禪林 / 471
張水神 / 472
望海亭 / 472
教場關神祠 / 472
自著《畸譜》 / 473
紀師 / 478
師類 / 479
紀恩 / 479
紀知 / 480
庸盦全集
導讀 / 484
《齣使日記續刻》捲之十 / 485
作者介紹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這套“李敖精編”係列,光看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仿佛能嗅到一股子衝天的文人氣與批判精神。我原本是衝著對李敖先生那份復雜情感——敬佩其纔華橫溢,又對其“鬥士”本色有所保留——纔打算翻閱的。然而,真正捧起這幾本冊子(假設它們是獨立裝幀的),首先映入眼簾的並非我想象中那種犀利的現代散文或政論,而是古典文學的巍峨群山。王維的空靈禪意,李白的浪漫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稼軒的豪邁慷慨,這些名字本身就構築瞭一道難以逾越的文化高峰。初讀之下,我感到一種奇妙的錯位感。我期待的是李敖的解讀,是那種帶著他特有腔調的“現代注腳”,或許是對詩歌背後的權力結構或女性觀的顛覆性挖掘。但呈現在眼前的,似乎更像是一套嚴謹的、按照傳統文人品鑒角度選編的“大傢精粹”。這讓我不禁自問:李敖這位“反傳統”的旗手,在麵對這些中國文學史上最無法撼動的經典時,究竟是如何下筆的?是選擇瞭皈依傳統,還是暗藏瞭怎樣的機鋒?這種強烈的反差,反而激發瞭我更深入探索的欲望,想看看他是如何在這些“聖人”的篇章裏,遊走、批判或緻敬的。這套書與其說是李敖的“精編”,不如說是他為我們搭建的一座通往古典的、或許布滿瞭他個人標記的橋梁。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最大啓示,在於它揭示瞭“經典”的韌性與“解讀”的局限性。當我們談論李敖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如何打破陳規,如何挑戰權威。但當他麵對中國文化血脈中最核心的幾位巨匠時,他的處理方式卻顯得極為審慎,甚至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尊重。這套“精編”更像是一場文人之間的“跨時空對話”,而不是單方麵的“審判”。我從中讀齣瞭一種深層的文化認同感——無論李敖如何與主流社會抗爭,他對這些古典文學高峰的推崇與敬畏,是根植於他文化基因深處的。當我閤上書捲,我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李敖激昂的演講辭,而是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的蕭瑟,是李白“舉杯邀明月”的寂寥。這套書成功地將讀者從對編者個人光環的迷戀中抽離齣來,重新引嚮文本本身的美學價值,這種“去個性化”的成功,或許是李敖本人也未曾預料到的最高成就。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把這五部(如果它們分冊的話)都大緻瀏覽瞭一遍,最大的感受是“份量感”。這不僅僅是紙張和油墨的重量,更是精神層麵的壓迫感。當你閱讀李白和稼軒的時候,你總會期待那種一瀉韆裏、橫掃韆軍的氣勢,想看看李敖會選擇哪幾首“最能點燃革命激情”的作品。然而,我發現他似乎並不滿足於挑選那些最耳熟能詳的“金麯”。他在那些看似平靜的篇章中,反而捕捉到瞭一種更深層的、關於個體內核的掙紮與錶達。比如在稼軒詞中,那種“醉裏挑燈看劍”背後的無力感與不甘,在他的編選裏被放大,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愛國情懷,而更像是一種對時代和自我局限的深刻反思。這種選材的微妙傾嚮,讓我意識到,李敖的“精編”並非是簡單的“Best Hits”,而更像是一份精心繪製的“心理地圖”,他挑選的,是他認為最能揭示詩人靈魂深處矛盾與掙紮的部分,這比單純的纔華展示要復雜得多,也深刻得多。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套書時,我本來已經做好瞭迎接一場“文字戰爭”的心理準備。我對李敖的瞭解,大多來自於他那些振聾發聵的雜文和訪談,那些文字像是快刀斬亂麻,毫不留情。因此,當我的目光落在“王維集”和“杜甫集”的篇目上時,那種預期和現實的落差感幾乎讓我晃瞭一下。我本以為會讀到李敖如何用現代的眼光去解剖“詩佛”的隱逸,或者如何分析“詩聖”的憂國憂民與當時社會體製的微妙關係。但讀進去之後發現,編選本身展現齣一種近乎學院派的紮實,選材精準,沒有太多冗餘的枝蔓。這讓我開始懷疑,這位以“不羈”著稱的文化巨人,在麵對這些韆古流傳的文字時,是否也收斂瞭自己的鋒芒,轉而采取瞭一種更為內斂、更側重於“美學呈現”的編纂方式?或者,這恰恰纔是他最高明的反諷——以最傳統的麵貌,去包裹那些可能暗藏顛覆性理解的內裏。這種靜水流深的閱讀體驗,遠比我預想中的那種“大鳴大放”更耐人尋味,它迫使我必須放下對李敖個人形象的預設,僅僅作為一位古典文學愛好者去品味這些文字的韻味,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
評分對於一個長期以來隻關注李敖政論和文化批判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齣現無疑是一次對既有認知的“重構實驗”。我原以為“李敖精編”的“李敖”二字會是核心的濾鏡,所有古典作品都得穿上他那件標誌性的批判外衣纔能示人。然而,讀完之後,我反而覺得那五位大傢的光芒太過耀眼,以至於李敖的“編”似乎退居幕後,成瞭一種無形的框架。這種感覺非常奇特,就好像一個技藝高超的建築師,用最樸實的材料,建起瞭一座宏偉的殿堂,你贊嘆殿堂的壯麗,卻幾乎注意不到他所用的哪一塊磚、哪一根梁是由他親自挑選的。我尤其好奇他如何處理王維的禪意與世俗的疏離感,那是否觸動瞭他自己那顆不安分的內心深處?這套書沒有直接給我答案,但它提供瞭足夠多的綫索,讓我可以從這些經典文本的“縫隙”中,去重新推測和想象李敖閱讀這些詩詞時的真實心境,這比直接閱讀他的評論要過癮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