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
定价:45.00元
作者:于永臻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36195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于永臻编著的《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运用产业组织理论这一分析工具对我国银行产业组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紧紧围绕着提升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效率这条主线,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竞争与垄断状况、银行产业组织演变趋势与国有银行的体制转轨、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业对外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金融全球化、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金融危机引发的新思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
于永臻编著的《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讲述了:中 国金融业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信 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决定整个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全 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作者围绕提升中国银行 业的产业组织效率这条主线,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竞争与垄断状况、体制转轨、金融全球化与 国家金融安全、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全球金融危 机和欧债危机引发的新思考等问题进行分 析,认为提高中国银行业效率(既包括微观经营效率,也包括宏观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强化竞争;中型银行 的充分发展会促进整个银行业竞争和效率;大力发展中小微型银行是缓解金融资源配置 扭曲且效率低的重要途径;要警惕资产价格 波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冲击;应适时推进混业经营并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银行业需 要进行产权结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竞争化并 重的综合改革。但2003年以来,改革主要集中在产权结构多元化上(如引入境外战略投 资者和整体上市),在市场结构竞争化方面 却进展缓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并未取得*效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有开放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效率,有效率 才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有国家金融安全。
改革是中国*的红利,对银行业来说,未 来重要的改革是坚定不移地大规模对内资 开放。
目录
导论
一、本书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分析工具——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回顾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四、与金融产业组织有关的研究及其贡献
五、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章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1979—2002年):
垄断与竞争
一、中国银行业的结构变迁
(一)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的产权和产业组织结构变迁
(二)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原因
二、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与进出壁垒
(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
(二)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银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三、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一)关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
(二)影响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因素
(三)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二章 加入wTO以来银行业的结构、竞争与效率
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
(一)中国当前的金融结构特征
(二)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孰优孰劣
二、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2004-2007年)
(二)我国银行业市场绩效(2004-2007年)
(三)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袁现抢眼
三、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市场:竞争与效率变迁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研究
(二)外资进入与银行业效率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效率研究
一、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
(一)中国银行业的创值能力:一个基于EVA体系的分析
(二)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国际比较
二、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一)问题的引出
(二)国有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低效率
(三)国有银行信贷结构:资金配置的扭曲
三、信贷资金配置扭曲和低效的代价
四、银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及其结构缺陷的弥补
(一)我国的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缺陷
(二)“中型银行促进竞争”假说与银行产业组织
结构缺陷的矫正
(三)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第四章 2003年以来的国有银行改革:
路径选择与改革绩效
一、2003年以来国有银行改革的起点:困境与出路
(一)国有银行改革的难题
(二)国有银行竞争力的整体评估
(三)关于国有银行改革出路的思考
二、新一轮国有银行体制转轨路径选择的观点及其不足
(一)关于改革路径选择的现有观点及其理论基础
第五章 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缺陷与中小企业融资
第六章 银行业对外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脆弱
第八章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
第九章 全球金融危机对理论和政策的新挑战
第十章 欧债危机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启示
结论 ——暨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国家金融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于永臻,经济学博士,1973年11月出生,甘肃省酒泉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就职于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宏观经济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宏观经济、产业组织与规制、能源与环境经济学。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在《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财经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曾赴美国耶鲁大学作访问学者并发表学术演讲,多次赴加拿大、日本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有、合资、民营企业从事过经营管理、市场策划等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精准地触及了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以及国家金融安全的战略性议题。我尤其对“结构缺陷”这一提法感到好奇,它暗示着这本书将深入剖析银行业内部可能存在的、不易被察觉但却至关重要的系统性问题。我猜想,作者可能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些结构性缺陷,例如,它可能探讨了不同类型银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在资本、风险管理、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化问题,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潜在的风险累积。此外,书中可能还会深入分析金融衍生品、债券市场、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在全球金融动荡时期如何被放大。更令我期待的是,“改革战略”的提出,这不仅仅是对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指引。我希望书中能够就如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优化资本配置、防范金融泡沫、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提出富有远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在日益复杂的全球金融环境中,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引人深思,让人立刻联想到当今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我之所以对它产生兴趣,正是因为“结构缺陷”这几个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忧虑。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银行业的强力支撑,但与此同时,任何庞大的体系都可能隐藏着不易察觉的裂痕。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后,我们更加渴望理解那些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深层原因。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视角,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直指“结构缺陷”,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揭示出那些不易被普通读者察觉的、但却至关重要的金融体系内部的弱点,比如资本充足率的潜在风险、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问题、或者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动性风险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结构性缺陷是如何在全球金融动荡时期被放大,从而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的。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似乎是那些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有深度关注的人,也包括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全球金融环境与微观的中国银行业结构联系起来,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这两个看似宏大的概念,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具体分析,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觉得,金融体系的健康与否,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往往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去理解其中的联系。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这一点,让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存在于银行体系内部的“结构性问题”,究竟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日常的储蓄、贷款、投资,乃至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我推测,作者在书中可能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模型或者历史回顾,来展示这些结构性缺陷的演变过程和潜在危害。例如,可能涉及到信贷过度扩张的风险、影子银行的监管难题、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传递,或者资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等。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的“改革战略”应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例如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如何提升金融监管的国际协同能力,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金融体系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图景,理解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它背后错综复杂的逻辑。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提供一种“拨开迷雾见光明”的洞察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关于金融的新闻和评论,但往往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结构缺陷”和“改革战略”这两个关键词,暗示着作者将提供一种不同于表面现象的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国银行业存在的哪些具体的结构性问题,例如,不良贷款率的潜在隐患、资本市场的深度不足、金融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累积,或者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刻理解,提出一套有说服力的“改革战略”。这种战略不应是空洞的口号,而应是具体、可操作、且能够应对全球金融动荡挑战的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稳健、透明、高效的金融体系,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如何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战略蓝图,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金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改革战略”时所展现出的全局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格局下,任何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全球趋势相呼应,并考虑到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停留在问题分析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我猜想,作者在书中可能探讨了如何优化银行的治理结构,如何平衡国有银行的政策性功能与市场化运营,如何加强监管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论述,这不仅仅关乎银行本身的稳健,更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我想,作者一定深入分析了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构建一道坚实的金融防火墙,以抵御外部冲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读者理解,在看似繁荣的金融景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挑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才能确保国家金融的长治久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战略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