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銀行業的結構缺陷與國傢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動蕩時代的改革戰略
定價:45.00元
作者:於永臻
齣版社:中國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36195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於永臻編著的《中國銀行業的結構缺陷與國傢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動蕩時代的改革戰略》運用産業組織理論這一分析工具對我國銀行産業組織進行瞭較為深入的研究。作者緊緊圍繞著提升中國銀行業的産業組織效率這條主綫,對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競爭與壟斷狀況、銀行産業組織演變趨勢與國有銀行的體製轉軌、銀行産業組織結構與中小企業融資、銀行業對外開放與國傢金融安全、金融全球化、資産價格波動與銀行體係脆弱性、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金融危機引發的新思考等問題進行瞭較為深入的分析,並得齣瞭自己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內容提要
於永臻編著的《中國銀行業的結構缺陷與國傢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動蕩時代的改革戰略》講述瞭:中 國金融業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導,信 貸資金的配置效率決定整個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中國銀行業的結構缺陷與國傢金融安全--全 球金融動蕩時代的改革戰略》作者圍繞提升中國銀行 業的産業組織效率這條主綫,對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 競爭與壟斷狀況、體製轉軌、金融全球化與 國傢金融安全、資産價格波動與銀行體係脆弱性、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全球金融危 機和歐債危機引發的新思考等問題進行分 析,認為提高中國銀行業效率(既包括微觀經營效率,也包括宏觀信貸資金配置效率) 需要進一步開放市場、強化競爭;中型銀行 的充分發展會促進整個銀行業競爭和效率;大力發展中小微型銀行是緩解金融資源配置 扭麯且效率低的重要途徑;要警惕資産價格 波動對我國銀行體係的衝擊;應適時推進混業經營並改革金融監管體製。中國銀行業需 要進行産權結構多元化和産業結構競爭化並 重的綜閤改革。但2003年以來,改革主要集中在産權結構多元化上(如引入境外戰略投 資者和整體上市),在市場結構競爭化方麵 卻進展緩慢,“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並未取得*效果。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
有開放纔有競爭,有競爭纔有效率,有效率 纔有競爭力,有競爭力纔有國傢金融安全。
改革是中國*的紅利,對銀行業來說,未 來重要的改革是堅定不移地大規模對內資 開放。
目錄
導論
一、本書的選題背景和意義
二、分析工具——産業組織理論的曆史迴顧
三、産業組織理論的新發展
四、與金融産業組織有關的研究及其貢獻
五、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章 製度變遷中的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1979—2002年):
壟斷與競爭
一、中國銀行業的結構變遷
(一)改革開放以來銀行業的産權和産業組織結構變遷
(二)中國銀行業結構變遷的內在原因
二、中國銀行業的市場份額、集中度與進齣壁壘
(一)中國銀行業的市場份額
(二)市場集中度
(三)中國銀行業的進入與退齣壁壘
三、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經濟
(一)關於銀行業規模經濟的一般理論
(二)影響銀行業規模經濟的因素
(三)中國銀行業規模經濟的實證分析
第二章 加入wTO以來銀行業的結構、競爭與效率
一、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結構
(一)中國當前的金融結構特徵
(二)銀行主導與市場主導:孰優孰劣
二、當前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與績效
(一)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2004-2007年)
(二)我國銀行業市場績效(2004-2007年)
(三)中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期間袁現搶眼
三、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銀行市場:競爭與效率變遷
(一)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競爭效應研究
(二)外資進入與銀行業效率的實證研究
第三章 中國銀行業的産業組織效率研究
一、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績效
(一)中國銀行業的創值能力:一個基於EVA體係的分析
(二)銀行業經營績效的國際比較
二、銀行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
(一)問題的引齣
(二)國有銀行信貸資金配置的低效率
(三)國有銀行信貸結構:資金配置的扭麯
三、信貸資金配置扭麯和低效的代價
四、銀行産業組織效率提升及其結構缺陷的彌補
(一)我國的銀行産業組織結構缺陷
(二)“中型銀行促進競爭”假說與銀行産業組織
結構缺陷的矯正
(三)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啓示
第四章 2003年以來的國有銀行改革:
路徑選擇與改革績效
一、2003年以來國有銀行改革的起點:睏境與齣路
(一)國有銀行改革的難題
(二)國有銀行競爭力的整體評估
(三)關於國有銀行改革齣路的思考
二、新一輪國有銀行體製轉軌路徑選擇的觀點及其不足
(一)關於改革路徑選擇的現有觀點及其理論基礎
第五章 銀行産業組織結構缺陷與中小企業融資
第六章 銀行業對外開放與國傢金融安全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資産價格波動與銀行體係脆弱
第八章 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
第九章 全球金融危機對理論和政策的新挑戰
第十章 歐債危機走勢及其對我國經濟和金融安全的啓示
結論 ——暨對我國銀行業改革和國傢金融安全的若乾戰略思考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作者介紹
於永臻,經濟學博士,1973年11月齣生,甘肅省酒泉市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現就職於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宏觀經濟室,主要研究方嚮為金融與宏觀經濟、産業組織與規製、能源與環境經濟學。現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在《經濟學傢》、《中央財經大學學報》、《財經理論與實踐》等核心期刊上發錶過多篇學術論文。曾赴美國耶魯大學作訪問學者並發錶學術演講,多次赴加拿大、日本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有、閤資、民營企業從事過經營管理、市場策劃等工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將“結構缺陷”與“國傢金融安全”這兩個看似宏大的概念,通過對中國銀行業的具體分析,變得觸手可及。我一直覺得,金融體係的健康與否,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往往缺乏一個清晰的脈絡去理解其中的聯係。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這一點,讓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存在於銀行體係內部的“結構性問題”,究竟是如何影響到我們日常的儲蓄、貸款、投資,乃至國傢的整體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我推測,作者在書中可能通過案例分析、數據模型或者曆史迴顧,來展示這些結構性缺陷的演變過程和潛在危害。例如,可能涉及到信貸過度擴張的風險、影子銀行的監管難題、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傳遞,或者資産泡沫的形成與破裂等。更重要的是,書中提齣的“改革戰略”應該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調整,而是包含著深刻的戰略考量,例如如何平衡金融創新與風險防範,如何提升金融監管的國際協同能力,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金融體係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清晰的圖景,理解瞭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它背後錯綜復雜的邏輯。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引人深思,讓人立刻聯想到當今全球經濟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體係所麵臨的潛在風險。我之所以對它産生興趣,正是因為“結構缺陷”這幾個字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憂慮。我們都知道,中國經濟的騰飛離不開銀行業的強力支撐,但與此同時,任何龐大的體係都可能隱藏著不易察覺的裂痕。尤其是在經曆瞭多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後,我們更加渴望理解那些可能導緻係統性風險的深層原因。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深入剖析這些問題的視角,它不僅僅是泛泛而談,而是直指“結構缺陷”,這讓我對內容的深度和專業性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揭示齣那些不易被普通讀者察覺的、但卻至關重要的金融體係內部的弱點,比如資本充足率的潛在風險、資産負債錶的結構性問題、或者不同類型金融機構之間的聯動性風險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應該能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結構性缺陷是如何在全球金融動蕩時期被放大,從而對國傢金融安全構成威脅的。這本書的目標讀者似乎是那些對中國金融體係的穩健性有深度關注的人,也包括政策製定者和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宏觀的全球金融環境與微觀的中國銀行業結構聯係起來,並給齣令人信服的論證的。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且具有前瞻性的視角來看待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改革戰略”時所展現齣的全局觀。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金融格局下,任何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必須與全球趨勢相呼應,並考慮到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停留在問題分析層麵,而是進一步提齣瞭切實可行的改革路徑。我猜想,作者在書中可能探討瞭如何優化銀行的治理結構,如何平衡國有銀行的政策性功能與市場化運營,如何加強監管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安全性。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國傢金融安全”的論述,這不僅僅關乎銀行本身的穩健,更涉及到整個國傢的經濟命脈。我想,作者一定深入分析瞭金融風險的傳導機製,以及如何構建一道堅實的金融防火牆,以抵禦外部衝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讀者理解,在看似繁榮的金融景象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挑戰,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纔能確保國傢金融的長治久安。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如何維護國傢經濟主權的戰略指南。
評分對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我最大的期待在於它能提供一種“撥開迷霧見光明”的洞察力。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關於金融的新聞和評論,但往往缺乏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結構缺陷”和“改革戰略”這兩個關鍵詞,暗示著作者將提供一種不同於錶麵現象的解讀。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中國銀行業存在的哪些具體的結構性問題,例如,不良貸款率的潛在隱患、資本市場的深度不足、金融混業經營帶來的風險纍積,或者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基於對這些問題的深刻理解,提齣一套有說服力的“改革戰略”。這種戰略不應是空洞的口號,而應是具體、可操作、且能夠應對全球金融動蕩挑戰的方案。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如何構建一個更加穩健、透明、高效的金融體係,如何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以及如何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戰略藍圖,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國金融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因為它精準地觸及瞭當前中國銀行業麵臨的核心挑戰以及國傢金融安全的戰略性議題。我尤其對“結構缺陷”這一提法感到好奇,它暗示著這本書將深入剖析銀行業內部可能存在的、不易被察覺但卻至關重要的係統性問題。我猜想,作者可能從多個維度來審視這些結構性缺陷,例如,它可能探討瞭不同類型銀行(國有大行、股份製銀行、城商行等)在資本、風險管理、業務模式等方麵的差異化問題,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導緻潛在的風險纍積。此外,書中可能還會深入分析金融衍生品、債券市場、房地産金融等領域可能存在的結構性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在全球金融動蕩時期如何被放大。更令我期待的是,“改革戰略”的提齣,這不僅僅是對問題的迴應,更是對未來方嚮的指引。我希望書中能夠就如何健全金融監管體係、優化資本配置、防範金融泡沫、提升風險抵禦能力等方麵,提齣富有遠見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理解,在日益復雜的全球金融環境中,中國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對於維護國傢金融安全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並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