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萃编校字记 外15种 罗振玉

金石萃编校字记 外15种 罗振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振玉 著
图书标签:
  • 罗振玉
  • 金石学
  • 古籍
  • 校勘
  • 目录学
  • 清代文献
  • 字书
  • 金石
  • 文献
  • 中华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9182
商品编码:2985971278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金石萃编校字记 外15种
作者罗振玉
定价198.00元
ISBN号9787532569182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精装开本:大32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金石萃编校字记(外15种上下)(精)/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主要收录罗振玉访碑题录及所辑古书。主要有《金石萃编校字记》、《寰宇访碑录刊谬》、《补寰宇刊碑录刊误》、《增订汉石存目》、《魏晋石存目校补》、《高士传辑本》、《王子安集佚文附校记》、《临川集拾遗》、《隰西草堂集拾遗》、《蒿庵集捃佚》、《鹤涧先生遗诗辑存补遗》、《苇间老人题画集》、《再续寰宇访碑录》《墓志微存目录》、《经义考目录附校记》、《宋元释藏刊本考》等16种。

  编辑推荐

  作者介绍

  序言

《金石萃编校字记》与罗振玉的学术风采 罗振玉,这位在清末民初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家,以其博学多识、治学严谨而著称。他一生致力于古文字、金石学、甲骨文、敦煌学等多个领域的钻研,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其中,《金石萃编校字记》虽然只是他众多学术活动中的一项,却足以窥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传统文献的深厚情感。 《金石萃编》:一部承载历史的巨著 要理解《金石萃编校字记》,首先需要了解《金石萃编》本身。《金石萃编》是明代王穉登所编,是一部汇集了历代金石铭文的巨著。自古以来,金石铭文便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向后人传递着先人的智慧与记忆。王穉登历时多年,搜集整理了大量钟鼎、碑碣、造像、瓦当等器物上的文字,并加以考释,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堪称前所未有。这部巨著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字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然而,任何一部巨著的编纂都难免会有疏漏和错误。《金石萃编》虽是集大成之作,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来源复杂,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文字上的讹误、考释上的偏差。这些问题,对于追求真知的学者而言,是不可回避的挑战。 罗振玉的学术目光:发现与校勘 罗振玉便是这样一位精益求精的学者。当他接触到《金石萃编》这部传世名著时,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阅读和借鉴,而是以一种审慎而挑剔的目光,深入其中,开始了他细致入微的校勘工作。他的《金石萃编校字记》正是这一学术实践的结晶。 “校字”,顾名思义,即是校对文字的准确性。在金石学的研究中,“校字”绝非简单的文字比对,它需要学者具备深厚的古文字功底,能够辨识不同时代、不同书体的文字特征,能够理解铭文的语法结构和语义逻辑,甚至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判断文字的正确与否。罗振玉正是凭借着他对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的精深造诣,才能在《金石萃编》的海量文字中,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可能存在的错误。 “校字记”的价值: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金石萃编校字记》并非仅仅是对《金石萃编》文字错误的简单罗列,它更体现了罗振玉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他的校字工作,往往伴随着详细的考证和阐释。他会指出《金石萃编》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条目,列举出原有的错误字,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正确的字,并给出详细的理由。这些理由可能包括: 对同一器物上其他文字的参照: 在同一件金石器物上,往往有多处铭文。如果《金石萃编》对某一处文字的释读有误,罗振玉可能会参照器物上其他清晰的文字,进行比对校正。 对同一时期、同类器物铭文的比较: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金石器物,其文字风格和用字习惯可能存在差异。罗振玉会结合对同一时期、同类器物铭文的广泛了解,来判断《金石萃编》的释读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规范。 结合音韵学的知识: 古文字的音读与今字可能存在联系。罗振玉会运用音韵学的知识,推测古字的读音,并以此来判断释文的合理性。 对历史文献的旁征博引: 金石铭文的内容往往与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相关。罗振玉会旁征博引相关的历史文献,通过文献记载来佐证或纠正金石铭文的释读。 对出土文物的实地考察与辨识: 尽管《金石萃编校字记》是以文字校勘为主,但罗振玉的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他对出土文物往往有着亲身的接触和辨识经验,这些经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判断。 通过这些细致的考证,罗振玉不仅纠正了《金石萃编》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他梳理了历代金石学研究的脉络,指出了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后人更准确地解读金石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学术传承,也是一种学术革新。 “外15种”的学术视野:广度与深度并存 “外15种”的提法,暗示了罗振玉的学术研究并非局限于《金石萃编》一部著作。他的学术视野极为广阔,涉猎的领域远不止于此。这些“外15种”可能包括: 其他重要的金石学著作: 如《考古图》、《集古录》、《博古图》等,这些著作与《金石萃编》一样,都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文献。罗振玉可能在研究《金石萃编》的过程中,将其与其他著作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相互印证或相互纠正之处。 甲骨文、籀文、小篆等古文字的专著: 罗振玉是甲骨文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对各种古文字形态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自然会影响他对金石铭文中异体字、通假字等的判断。 历代碑刻、墓志的拓本与考释: 碑刻和墓志是金石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这些资料的熟悉,为他校勘《金石萃编》中的相关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出土的铜器、陶器、玉器等铭文的解读: 罗振玉对考古发现极为关注,他会研究和解读大量出土文物的铭文,这些研究成果自然会融入到他对《金石萃编》的校勘工作中。 与其他学者的学术往来与辩论: 学术研究往往不是孤立的。罗振玉可能与其他学者在金石学领域有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这些讨论也会促进他对《金石萃编》的理解和校勘。 他对史料的梳理与考订: 除了金石文献,他对中国古代史料,尤其是与文物相关的史料,有着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的广度,使他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金石萃编》中的内容。 “外15种”的提法,并非简单地指15部具体的书,它更像是一种概括,表明罗振玉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一个庞大而丰富的知识体系之上的。他的《金石萃编校字记》是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与其他研究相互支持,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罗振玉辉煌的学术成就。 罗振玉的学术精神:传承与开创 罗振玉的《金石萃编校字记》并非只是对前人成果的“挑错”,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深化。他尊重前人的劳动,但也敢于质疑和修正。这种审慎的态度,是真正的学者所应具备的品质。 他的研究,体现了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献的重视,以及通过考据求真的治学路径。在那个时代,许多学者致力于整理和校勘古籍,以还原其本来面目,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学术资源。罗振玉正是这一代学者中的杰出代表。 同时,他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性。他通过对金石铭文的深入解读,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字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他对甲骨文的研究,更是直接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 《金石萃编校字记》的意义:不朽的学术价值 《金石萃编校字记》虽然篇幅可能不及他的一些宏篇巨著,但其学术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它: 提升了《金石萃编》的学术准确性: 纠正了原著中的错误,使其成为更可靠的金石学研究资料。 展示了罗振玉精湛的古文字学和考据学功底: 是他学术成就的有力证明。 体现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榜样。 丰富了金石学研究的内涵: 推动了金石学向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总而言之,《金石萃编校字记》是罗振玉学术生涯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他对历史文献的敬畏,对学术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这部著作,不仅是金石学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更是罗振玉作为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风采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治学之道,贵在细致,贵在求真,贵在不断超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说实话,是存在一定门槛的。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对相关历史背景的初步了解,否则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吃力。但这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筛选出了一批真正愿意沉下心来做学问的读者。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它的行文节奏和特定的专业术语,但一旦跨过那道坎,随之而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它像一位严格的老师,要求你付出努力,但回报你的却是扎实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该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试金石,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传统文献的整理上,而是巧妙地将考古发现、地方志记载乃至私人信札中的信息融会贯通。这种“博采众长”的处理手法,使得书中的论证逻辑更加坚实,也为我们这些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解读角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史料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既不妄加臆测,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将各种可能性并置,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和判断空间。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探讨精神,是当下许多追求快速结论的作品所欠缺的。

评分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其本身的文物属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市场上流传的版本质量参差不齐,而我手上的这本,无论是影印的清晰度还是校对的准确性,都达到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最佳状态。它让人体会到一种拥有“原汁原味”历史资料的踏实感。对于那些热衷于收集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的人来说,这本册子几乎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其物质形态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无形的文化重量。

评分

我刚接触到这本书时,原本是抱着一种功利性的目的——想快速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侧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所吸引住了。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却又内在关联紧密的材料,徐徐展开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作者的考据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藏着无数次的查证与比对。这种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识刨根问底的渴望。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耐心地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思维的激发远超我对普通学术著作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字迹清晰,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有那种廉价的粗糙感。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次抚摸封面,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这对于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打开书页,那些精心排版的文字和图录,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整个阅读体验,从视觉到触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一份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