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金石萃编校字记 外15种 | ||
| 作者 | 罗振玉 | ||
| 定价 | 198.00元 | ||
| ISBN号 | 9787532569182 |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3-10-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大32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金石萃编校字记(外15种上下)(精)/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主要收录罗振玉访碑题录及所辑古书。主要有《金石萃编校字记》、《寰宇访碑录刊谬》、《补寰宇刊碑录刊误》、《增订汉石存目》、《魏晋石存目校补》、《高士传辑本》、《王子安集佚文附校记》、《临川集拾遗》、《隰西草堂集拾遗》、《蒿庵集捃佚》、《鹤涧先生遗诗辑存补遗》、《苇间老人题画集》、《再续寰宇访碑录》《墓志微存目录》、《经义考目录附校记》、《宋元释藏刊本考》等16种。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说实话,是存在一定门槛的。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对相关历史背景的初步了解,否则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吃力。但这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筛选出了一批真正愿意沉下心来做学问的读者。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它的行文节奏和特定的专业术语,但一旦跨过那道坎,随之而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它像一位严格的老师,要求你付出努力,但回报你的却是扎实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该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试金石,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传统文献的整理上,而是巧妙地将考古发现、地方志记载乃至私人信札中的信息融会贯通。这种“博采众长”的处理手法,使得书中的论证逻辑更加坚实,也为我们这些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解读角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史料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既不妄加臆测,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将各种可能性并置,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和判断空间。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探讨精神,是当下许多追求快速结论的作品所欠缺的。
评分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其本身的文物属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市场上流传的版本质量参差不齐,而我手上的这本,无论是影印的清晰度还是校对的准确性,都达到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最佳状态。它让人体会到一种拥有“原汁原味”历史资料的踏实感。对于那些热衷于收集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的人来说,这本册子几乎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其物质形态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无形的文化重量。
评分我刚接触到这本书时,原本是抱着一种功利性的目的——想快速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侧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所吸引住了。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却又内在关联紧密的材料,徐徐展开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作者的考据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藏着无数次的查证与比对。这种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识刨根问底的渴望。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耐心地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思维的激发远超我对普通学术著作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字迹清晰,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有那种廉价的粗糙感。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次抚摸封面,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这对于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打开书页,那些精心排版的文字和图录,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整个阅读体验,从视觉到触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一份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