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集笺校 9787101040586

杨万里集笺校 978710104058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扬万里 撰,辛更儒 箋校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宋诗
  • 杨万里
  • 古籍
  • 文学
  • 中华文化
  • 经典
  • 注释本
  • 校注
  • 唐宋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0586
商品编码:298609819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杨万里集笺校 作者 (宋)扬万里 撰,辛更儒 箋校
定价 556.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40586 出版日期 2007-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5.244Kg

   内容简介

  杨万里为宋代名家,平生交游广泛,著述宏富,集共133卷,向无整理本,此次系整理出版,对推进宋代文史研究颇有裨益.书稿主要分校勘和笺证两部分,以艺风堂抄宋本为工作底本,四库本、汲古阁本为校本,参校《荆溪集》等宋刻诗集本;重点对人物、时代、地理、时事、典制、名物等六方面内容笺证,具有校勘简明、笺证精审的特点。
  注:本书为竖排繁体中文版。


   作者简介

   目录


自序
论杨万里及其诚斋集
凡例
目录
卷一——卷五

第二册
卷六——卷一八

第三册
卷一九——卷三○

第四册
卷三一——卷四○

第五册
卷四一——卷六四
诗 赋 辞 操 表 箋 啓 书
第六册
卷六五——卷八五
书 奏对札子 记 序 心学论
第七册
卷八六——卷一○五
心学论 千慮策 程试论 庸言 解 骠著 尺版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杨万里集笺校》卷帙浩繁,搜集整理了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一生创作的诗文作品,并通过细致的笺注与严谨的校勘,力图呈现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杨万里文学世界。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这位宋代重要诗人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汇集,更在于其深入的学术研究方法,旨在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阻隔,真正领略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 文献溯源与辑录考订 《杨万里集笺校》的编纂,首要的工作便是对现存的杨万里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辑录。杨万里的作品历代流传,版本繁多,真伪混杂,为后世研究者带来了诸多挑战。本书编纂者穷尽数年心力,广泛搜集海内外的善本、抄本、刻本,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披沙拣金,甄选出最可靠的文本。这其中,不仅包括了宋元时期刊行的各种《杨万里集》本,如《诚斋集》的不同刻本,还搜集了明清以来学者的续补、汇编本,以及零散收录于各类文集、笔记、史书中的杨万里诗文。 辑录过程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基于严谨的考据。编纂者对不同版本的异文、訛误、脱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例如,对于某个字词的差别,会追溯其在不同版本中的源流,考察其可能的原因,是形近字误刻,还是后人擅改,抑或是原稿的本义。对于一些存疑的篇目,还会结合杨万里的生平事迹、思想风格、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辨析。此等文献溯源与辑录考订的工作,是整部《杨万里集笺校》学术价值的基石,它确保了所收录文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为后续的笺注与校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审笺注,解读诗文之微 笺注,是《杨万里集笺校》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对杨万里诗文的深层解读与学术阐释。编纂者力求通过笺注,将杨万里诗歌的语言、典故、意象、情感、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语言方面,杨万里诗歌语言自然流畅,又常有巧思妙喻,不少用词颇具时代特色或个人风格。笺注会针对这些特点,详细解释其确切含义,考证其用法的来源,有时还会追溯其在汉语文学史上的流派影响。例如,杨万里诗中常见的白描手法,或是其独特的“诚斋体”语言特点,都会在笺注中得到深入的阐释。 在典故方面,杨万里的诗歌大量化用了前代诗歌、历史典故、以及儒释道经典。笺注会一一引证其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这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更能体会到杨万里如何将古人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创作,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在意象方面,杨万里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景物、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描绘。笺注会深入分析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特定语境下的情感色彩。例如,他对梅、竹、荷花等花卉的描绘,往往寄托着诗人高洁的品格或对时事的隐喻。他对山水、河流的描绘,则可能与他对故土的热爱或对人生际遇的感慨相关。 在情感与思想方面,杨万里的诗歌真挚而热情,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笺注会结合杨万里的生平经历、政治抱负、以及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来解读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尤其是在他后期创作的许多政治讽刺诗和忧国忧民的诗篇中,笺注会着重分析其诗歌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严谨校勘,还原文本之真 校勘,是《杨万里集笺校》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学术工作。它旨在通过对不同版本进行比对,找出文本中的错误,并尽可能地还原出杨万里原作的面貌。 校勘的原则是“存真去伪”,力求以最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对于那些可能是后人增补、改动、或因刻印错误而产生的异文,进行审慎的判断。编纂者会详细记录每条校勘的依据,例如“某本如此,某本又如此,此句当是从某本。”“此字形近,显属刻工误刻,据上下文及杨万里用字习惯,当为某字。”等等。 校勘的过程需要深厚的文字学功底、目录学知识,以及对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精准把握。有时,一句诗的错字,可能直接影响到全诗的意境;一个词的讹误,则可能导致对诗人思想的误读。因此,每一次校勘都力求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差池。 《杨万里集笺校》在校勘上,不仅注重文字层面的校订,还包含了对诗歌结构、篇章顺序等的校勘。对于一些篇目是否为杨万里所作,或者篇章的排列是否符合原意,也都会在校勘中进行考证。 学术价值与读者意义 《杨万里集笺校》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系统性、权威性、以及深入性。它为研究杨万里及其诗歌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文本基础,大大降低了研究的门槛,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通过对海量文献的梳理、细致的笺注、以及严谨的校勘,本书为理解杨万里的文学成就、思想贡献,以及宋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深入的见解。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杨万里集笺校》也是一部极具吸引力的读物。它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专著,而是致力于让杨万里的诗歌“活”起来。通过精美的笺注,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诗歌的含义,领略其语言的魅力,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感兴趣的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入了解宋诗文化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愉悦的阅读体验。 此书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现代读者与千年前的伟大诗人。它让我们得以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重拾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纯粹与诗意,感受杨万里“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体味其“却愁山鸟不知人,飞过前溪又一溪”的豁达,更能从中汲取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力量。 《杨万里集笺校》的问世,无疑是对杨万里文学遗产的一次重要的梳理与传承。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诗人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弘扬。通过对这部巨著的阅读与研究,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诗歌的博大精深,也更能体会到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与重要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挑剔的心态来审视这套“集笺校”的。很多时候,笺校本往往会因为过度地加入“现代视角”而失却原有的风貌,或者反过来,因为墨守成规而显得晦涩难懂。然而,这套书展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克制之美”。它既没有将杨万里的诗歌“翻译”成大白话,也没有进行任何不必要的枝蔓发挥,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厘清”和“阐释”上。每一次的校注,都像是为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提供一个清晰的窗口去窥见南宋的社会图景和诗人内心的起伏。它成功地做到了“传神达意”而不“过度干预”,使得杨万里的声音,能够以最纯净的状态,抵达当代读者的耳畔,这一点,才是真正打动我的核心所在。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布局,可以说是将功能性与美观性完美结合的典范。页边距的设置十分合理,为读者留下了充足的空白区域,方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和思考的延伸,这对于深度阅读者而言简直是福音。文字的行距和字体的选择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保证了阅读节奏的连贯性。它不是那种让人感到压迫感的密密麻麻的古籍重排,而是仿佛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沉稳、清晰,富有节奏感。这种舒适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籍的门槛,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时代风貌和诗人情怀。

评分

不同于市面上许多过于学术化、枯燥乏味的笺注本,《杨万里集笺校》的注解系统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平衡性。它既有足够严谨的考据,确保了对原文本义的准确把握,又在关键处加入了生动的阐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宋代诗学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进入杨万里的诗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处难点词汇的处理,编者似乎很懂得“恰到好处”的尺度,不会因为过度解释而稀释了诗歌本身的韵味,也不会因为过于简略而让读者感到困惑。这种恰到好处的“度”,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普通读者的体贴,使得这套书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学术需求,也能成为普通爱好者提升文学鉴赏力的得力助手,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评分

当我翻开这套书时,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其校勘工作的扎实程度。作为一部经典文献的汇编整理,底本的甄选与比对无疑是重中之重。我随机抽取了几首杨万里流传较广的篇章,对照自己平日里收集的一些零散资料,发现此笺校本在字句订正、篇目次序的梳理上,做出了许多细致入微的努力,其中不少改动都是极具说服力的。这些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它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案牍劳形与心血倾注。这种对文本原貌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古代文人创作精神的最好致敬,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坚实基础,让人感到无比安心和信服。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典雅又不失古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初次上手便觉得分量十足。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摸上去细腻平滑,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墨迹摹写,也能看得出精心校对的痕迹。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扉页和版式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古籍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出版的考量,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久看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和匠心,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业中,实属难得,让人不禁想把它珍藏起来,时常摩挲把玩。光是捧着它,就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厚重感,对于一个热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视觉和触觉上的双重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