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宝岛游客逛北京
定价:49.80元
作者:北京市人民台湾事务办公室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08236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一座蕴涵传統人又的魅力之郡。3058年的建城史,860年的建都史、金、元、明、清形成的城市格局,北京的古典,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一座洋溢现代风潮的时尚之都,国际品牌汇集的CBD商圈,恢弘大气国家大剧院,动感十足的国家体育场,智慧创新的中关村地区,青春时尚的三里屯街区,北京的现代,令人留恋不已。北京,古典与现代,深沉与热情,令这座东方名城在世界城市之林中绽放绚烂光华.以旅游城市>稳姿吸引了各古注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松弛有度,读起来有一种午后阳光洒在老藤椅上的慵懒感,但偶尔又会在不经意间被某个精妙的观察点猛地拉回注意力。我之前去北京旅游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是在“赶路”,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自己错过了多少“留白”的美好。作者似乎掌握了一种独特的“驻留”的艺术。她会花上大半篇幅去描写一次失败的公交换乘经历,但就是在这次迷途中,她发现了一家只做老北京麻酱烧饼的小店,那种对“不期而遇的美好”的捕捉,简直是天赋异禀。书中的文字干净利落,却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不像某些游记那样充斥着过度的形容词堆砌。她更倾向于用画面和声音来构建场景,让你在脑海中自动生成高清的3D影像。特别是关于北京的四季更迭,作者对秋天景山的金黄和冬天故宫的肃穆描绘,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境界,读罢让人心头一紧,对那座城市产生了强烈的怀旧之情,即使我不是宝岛游客本人,也感同身受。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带着点儿“猎奇”的心态翻开这本《宝岛游客逛北京》的,毕竟“宝岛游客”这个视角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滤镜。然而,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化碰撞,而呈现出一种深刻的“连接”与“对比”。作者笔下的北京,不是教科书上的那个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场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时间感”的探讨。宝岛游客对于北京那种近乎凝固的、与现代高速发展并存的“慢时间”似乎有着特别的敏感。比如,作者描述在三里屯感受到的那种全球化的快节奏,与转过一个街角,在某个老旧院落里听到的蝉鸣和晾晒衣物的声音之间的巨大张力,描写得非常到位。这种对比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复杂而迷人的多面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语言细节的捕捉,那种关于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之间细微差别的观察,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非常具有深度,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游记范畴,更像是一篇精彩的社会观察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攻略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部散文诗集,由许多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瞬间切片”拼贴而成。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将个人情绪的起伏与北京的地理空间进行了精妙的嫁接。例如,当她谈论初到北京时的迷茫和不适时,场景往往设置在那些巨大而略显疏离的现代建筑群中;而当她逐渐适应并爱上这座城市时,笔触自然而然地转向了那些充满人情味的角落,比如某个小巷里大爷手里捧着的鸽子,或是夕阳下颐和园昆明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倒影。这种情绪与场景的对应关系,使得叙事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它让我感觉到,作者的每一次“逛”,都不是目的性的游览,而是一次次与城市进行深层对话的尝试。读完之后,我立刻产生了重新规划自己下一次北京之行的冲动,不是为了去那些著名景点,而是想要去寻找书中提及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去体验那种被作者如此真挚记录下的“宝岛游客”式的独特发现之旅。
评分这本《宝岛游客逛北京》真是一本让人意犹未尽的佳作!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侧重于美食或购物的走马观花式指南,没想到作者却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带我们深入体验了一次“活着的”北京。书中对胡同里那些老茶馆的描绘,简直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那股陈年的普洱茶香,听到老人们用京片子闲聊家常的抑扬顿挫。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把游客拉到人山人海的景点打卡,而是更热衷于捕捉那些不经意的瞬间:清晨天坛边上打太极的老者脸上的汗珠,午后故宫角楼下光影变幻的宁静,甚至是早点摊上煎饼果子的微妙火候和酱料的比例。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旁观者,而是那个提着相机,在羊肠小道上迷路,却因此邂逅了最真实北京的旅人。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历史遗迹时,那种既尊重史实又融入个人情感的平衡感,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对时间流逝和文化沉淀的深刻体悟。这本书不只是带你看风景,更像是陪你“住”了一段时间的北京,让人读完后对那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多了一份亲切和理解。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那我会选“通透”。《宝岛游客逛北京》最难得的一点是,它成功地避开了“外来者”视角常常陷入的刻板印象和肤浅赞美。作者并非一个单纯的赞美者,她敏锐地指出了这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正在消逝的某些特质,但这种指出是带着一种深深的惋惜和珍惜,而非批判。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关于早市的描写,市场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但作者却捕捉到了那种在忙碌中依然保持的秩序感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界限感。她没有直接评价这种现象的好坏,而是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呈现出来,任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这种尊重读者的叙事方式,让我非常欣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回味某些句子,思考“原来北京还可以这样被观看”,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北京的“坐标系”,让一个自认为很了解北京的人,也发现了新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