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
定价:69.00元
作者:阮伟钟秉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97612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在继承和沿袭前两年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年度热点话题的探讨和剖析。对国人关注的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发展问题,青少年国民体质问题,于年度盛会全运会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研究和解读,极大地提升了体育蓝皮书的实时性、前瞻性、性以及可读性。在立足于事实、数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视角和理性解读,给出前沿的体育产业深度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3~2014年中国体育竞赛产业分析与展望
一 体育竞赛产业的市场分析
二 中国特色的体育竞赛产业生产模式
三 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四 结论
Ⅱ 分报告
2 2011年我国运动竞赛业格局分析
3 2014年体育健身业格局与市场前景分析
4 体育用品业格局与市场前景分析
5 体育场馆业格局与市场前景分析
6 媒介融合对中国体育电视业的影响
——以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为例
Ⅲ 热点篇
7 中国三大球产业发展分析
8 全运会场馆探析
9 新形势下对全运会几个问题的分析
10 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Ⅳ 经典案例篇
11 中国马术赛事产业发展报告
12 山东省滨海休闲体育产业集群空间构建及对策研究
13 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新星
——华江特许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Abstract
Contents
作者介绍
阮伟,男,博士。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北京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的创建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体育理论专业并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1990年——1994年从事记者、编辑、责任编辑等工作。1994年——2004年从事十年制片人的岗位工作。2005年任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至今。中国本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的牵头人;国家体育总局部级重点课题“体育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负责人、广电总局部级重点课题“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的负责人,多个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亲历体育、体育电视、体育电视经营、体育赛事经营及管理、体育赛事品牌营销等领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与报道了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世界杯等多项国际、单项和综合性体育赛事,从记者、编辑到责任编辑、制片人,参与并见证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成立。七年间,制造了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业绩平均每年以几乎100%的速度递增发展的奇迹,同时也是“央视·IMG”合资公司的创建人、央视《第五频道》杂志的创建人。。钟秉枢,男,1959年1月出生。教授、教育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院长,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大体联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空手道分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学会高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播学会体育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体育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中国学校体育》主编。享受特殊津贴,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专家。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截至2012年出版和发表了《我国运动员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品牌》、《职业体育》、《我国综合型体育赛事改革的研究》、《执教成功之道》、《团队管理与领导艺术》等著作和译著20余部,论文300余篇,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近1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但又透露着一丝活力。打开阅读后,我发现《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的内容的确如其名,是一份关于中国体育产业在2014年发展的全面梳理。它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数据集合,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体检报告”和“发展规划”。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对整个产业的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上游的体育用品制造,到中游的赛事组织、场馆运营,再到下游的体育培训、体育媒体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在体育健身服务业这一块,报告对当时的市场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这样热衷于健身的人来说,无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对“体育+互联网”的融合模式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种跨界融合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让我对中国体育产业的未来充满期待。报告的语言风格虽然偏向学术,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初次接触体育产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收到《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报告”属性,这意味着它应该是一份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深度研究。但令我惊喜的是,尽管数据和分析是核心,书中并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它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描绘了中国体育产业在2014年所经历的转型与变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如何处理“政策导向”与“市场驱动”之间的关系。2014年,恰逢国家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报告是否能够清晰地揭示政策的落地情况,以及这些政策对产业的实际影响?书中对“体育产业投融资”的分析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的资本市场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度如何?有哪些新兴的投资领域?这些问题都让我对报告的内容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此外,我也很想了解报告是如何评估当时中国体育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单看书名,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一本厚重、严谨的学术报告,可能充斥着大量的图表、数据和专业术语,对于非业内人士来说,阅读门槛或许不低。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那种刻板的印象便被迅速瓦解了。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叙事方式,报告并非枯燥的堆砌数据,而是试图勾勒出中国体育产业在2014年这一特定年份的整体轮廓与发展脉络。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带着我们审视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影响体育产业的走向,政策层面又有哪些关键的动向在酝酿。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板块的分析,前者是关乎民生的福祉,后者则承载着民族的荣耀,报告是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探讨其各自的发展瓶颈与机遇,这一点让我充满好奇。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体育业态的探讨,比如体育旅游、体育金融等,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体育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活力与潜力,这些都让我对报告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揭示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中国体育产业图景。
评分老实说,收到《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原因很简单,经济发展报告这类东西,我平时接触得比较少,总觉得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其中的一些章节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狭隘。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体育产业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运作和逻辑。我特别喜欢它对“体育消费升级”这一概念的解读,书中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生动地展现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健身,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品质、更个性化的体验。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体育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这个产业巨大的增长空间。报告中关于“体育人才培养”的讨论也引起了我的共鸣,一个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书中对现有教育体系的不足以及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都非常具有前瞻性。我个人对体育赛事组织运营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报告中对2014年一些重要体育赛事的分析,以及对赛事商业化运作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中国体育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份非常权威且系统性的研究。在阅读之前,我特别好奇它是否能够涵盖中国体育产业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到具体的细分市场,再到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直接关系到每个普通人的体育生活。报告是否能够呈现出2014年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以及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我也对“职业体育”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足球、篮球等项目的职业联赛在2014年的商业运作模式、观众参与度和发展瓶颈。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能够为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此外,我也注意到报告可能会涉及“体育科技”的应用,例如在赛事转播、训练技术、运动装备等方面的创新,这种科技与体育的结合,也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份详尽、客观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全景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