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介绍 |
| 文论卷包括文献、乐人、乐事和资料四个部分。其中作为重点的文献部分包括了历史研究、文化研究、流派研究、教学研究、技艺研究、创作研究与乐改研究七个大类共计近七十篇文章;乐人部分介绍了新老扬琴艺术家共计一百三十余位;乐事部分下设大事记、赛事、学术及纪念活动、学术团体四个板块;资料部分提供了有关扬琴的文论、出版物、作品曲目等有关资料的索引。 |
| 作者介绍 |
|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自成立以来,协助文化部为一届中国艺术节组织演出了《千人中华大乐》;连续举办了六届以繁荣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为主题内容的"学术讨论会";和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三届"民族管弦乐展播";经文化部、外交部批准,举办了"1995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大赛";经文化部批准,从1997年夏季开始,连续举办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活动;2001年举办了一届少儿民族乐队邀请赛;2002年承办了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一届民族乐器独奏比赛;2005年、2009年承办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和第三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民族乐器演奏比赛"。 |
···········
阅读这套“华乐大典”的扬琴卷,感觉就像完成了一次对一个古老艺术形态的深度考古和现代重建。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整理汇编,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宣言。书中关于扬琴演奏体系构建的论述,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传统乐器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将两者融为一体的典范。其行文逻辑之严密,结构之宏伟,让我联想到古典哲学著作的严谨与大气。 其中对扬琴“律动”本质的探讨,充满了哲思的魅力。它试图去界定扬琴音响在时间维度上所能承载的情感重量和文化编码。这种对音乐本体的探寻,远超出了单纯的乐器技法介绍。这本书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学术精神的体现,是毋庸置疑的,它代表了当前中国在传统乐器理论建构领域所能达到的高水准。对于任何严肃对待中国传统音乐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案头必备之书,它将长期影响我们对扬琴艺术的认知和研究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聆听者,我时常被扬琴的音色所打动,但过去对于这种“打动”背后的文化和技术逻辑知之甚少。这本书恰如其分地提供了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其内在世界的门径。它将演奏的“技”与理论的“道”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再是孤立的两端。书中的某些论述,比如关于音色美学建构的章节,让我对以往听过的某些经典扬琴曲目有了全新的听觉体验。原来那些看似随性的、如珠玉落盘般的音符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的文化意涵和理论支撑。 文风上,本书的叙述并非一味的学术化,它在严肃中又不失文学性的描摹,使得阅读体验保持了一种张力。它没有采取那种冰冷、教条式的论述口吻,而是带着一种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厚情感和敬畏之心。这使得即便是对纯理论不那么热衷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美感的滋养。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出版质量一向可靠,装帧的质感和文字的呈现都体现了对文化成果应有的尊重。
评分读罢这本大部头,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为“扬琴”这一乐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话语体系。我一直觉得,对于许多民族乐器而言,相较于技术层面的探讨,成熟的、具有前瞻性的文论研究相对稀缺。而这本“文论篇”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记录“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将往何处去”。尤其是在探讨不同地域扬琴风格融合与创新的部分,作者展现出一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 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背景下的学术规范和研究导向的描述,这为理解当代扬琴理论研究的生态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窗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思辨的殿堂,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场精心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对于那些致力于民族音乐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参考书目。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扬琴在整个华乐体系中的定位与价值,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更审慎的思考。
评分这本《律动乐器 华乐大典 扬琴卷 文论篇》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古朴而又深邃的气息,让人立刻联想到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厚重的装帧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虽然我不是专业的音乐理论家,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历史和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显然不仅仅是一本乐器演奏指南,它更像是一部梳理和探讨扬琴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 初翻阅时,那些对扬琴历史演变、不同流派风格的细致剖析,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扬琴技术革新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的论述,这让我对“扬琴”这个乐器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舞台上那个被竹篾轻敲的乐器,而是承载着时代变迁、思想碰撞的文化符号。书中对理论框架的构建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前人研究,这使得整个论述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不失细节的精准性。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扬琴艺术哲学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它的文字凝练,逻辑清晰,即便是涉及复杂的音乐学概念,也能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引导读者逐步深入。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看起来像教科书的“大典”,我有些畏惧,担心其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文论篇”三个字就带着一种高不可攀的意味。然而,实际阅读后发现,作者在构建宏大理论体系的同时,非常注重层次感的梳理。它循序渐进,从扬琴的基础特性谈起,逐步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探讨。这表明编纂者在受众定位上做了细致的考量,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深度需求,也能引导有志于此的初学者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扬琴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以及它如何与其他世界性键盘乐器进行对话与区分。这种跨文化的视野,让扬琴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乐”范畴,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世界音乐理论的层面去审视。这种开放的态度,对于推动民族音乐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石,让所有致力于扬琴艺术推广的人,都能在坚实的学术支持下,更有信心地向前迈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