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性境域中的生态危机
定价:20.00元
作者:吴先伍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8114112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九章,章以先秦时期为主回顾中国传统的自然思想。在这个部分当中主要涉及到道家与儒家的自然思想。第二章主要探讨西方古代的自然思想。第三章主要探讨人的物质欲望与现代社会中的自然破坏。第四章主要探讨现代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与自然破坏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主要通过追溯理性发展的历史,通过分析理性在古代和现代所发生的变化,揭示出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的思维方式根源。第六章主要讨论文明与自然的关系。第七章主要讨论现代科学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影响。第八章主要从自然与环境概念之间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化。第九章主要讨论自然的拯救的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是突出的,它对于后现代生态思想的梳理和批判,做得相当细致到位。作者对福柯、德勒兹等哲学家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巧妙地将这些理论工具应用于分析当下的环境治理困境。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指出理论局限性方面的勇气,他没有盲目崇拜任何一种思潮,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当前主流生态哲学在实践层面所遭遇的瓶颈。然而,我也注意到,这种深厚的理论根基,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部分章节的阅读门槛略高。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概念的辨析。如果能在解释这些理论拐点时,辅以更多直观的比喻或者简化的模型,或许能让这本书的受众范围更广一些,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能够参与到这场关乎生存的讨论中来。
评分从阅读的感官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沉稳、深刻,像是在进行一场耐心的对话,而不是一场激烈的辩论。作者的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学者的克制,即使在描述那些令人心痛的生态破坏事实时,也从未流露出过度的情绪化表达,这一点非常难得。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更有力量,因为它迫使读者必须依靠自己的理性去感受问题的严重性,而不是被情感裹挟。我特别喜欢最后几章对未来可能性和行动方向的探讨,虽然并未给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建设性的、着眼于社会制度和文化重塑的路径建议。这些建议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前面严谨的论证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使得整本书的收尾显得既有深度,又富有现实关怀,让人读完后不是陷入绝望,而是感到一种被赋予了责任和希望的复杂心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跨学科议题时的那种平衡感。它没有完全偏向于自然科学的量化分析,也没有完全沉溺于人文社科的抽象思辨,而是努力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整体性的框架,来解释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必然会导向现有的生态困境。比如,在讨论“异化”概念与资源过度消耗之间的联系时,作者的处理就非常到位,他没有生硬地将两者对等起来,而是展示了一种复杂的因果链条。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跳出单一学科的视角,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环境问题。这种整合性的思维训练,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当代复杂社会议题的人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系统性的失败,而非仅仅是孤立的事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挺有哲理的,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题目似乎正击中了我心里的疑惑。尤其是“境域”这个词,让我联想到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交织的世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场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下,具体阐述生态危机的。是侧重于理论建构,还是会结合大量的现实案例来分析?是探讨技术进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还是更关注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转变?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重复我们已经知道的环保常识,而是能深入挖掘危机背后的深层逻辑。毕竟,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深刻理解问题,而要理解“现代性”和“生态危机”这两个宏大概念的交汇点,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逻辑推演,更需要一种洞察力,能够穿透现象看本质。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思维工具,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评分读完初稿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扎实,语言驾驭得当,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似乎非常擅长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他引入的那些历史回溯,将生态问题的根源追溯到启蒙运动以来的某些核心观念上,这使得整个论述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比如,他谈到“征服自然”的心态是如何逐步演变成今天这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这种追根溯源的方法论非常令人信服。不过,我也有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上,作者似乎过于依赖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我更期待看到他自己更具批判性的、独树一帜的声音能够再响亮一些。毕竟,面对如此重大的议题,一个成熟的学者应该能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能够经受住检验的核心论点。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但仍有激发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