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性境域中的生態危機
定價:20.00元
作者:吳先伍
齣版社:安徽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81141124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九章,章以先秦時期為主迴顧中國傳統的自然思想。在這個部分當中主要涉及到道傢與儒傢的自然思想。第二章主要探討西方古代的自然思想。第三章主要探討人的物質欲望與現代社會中的自然破壞。第四章主要探討現代人對於自由的追求與自然破壞之間的關係。第五章主要通過追溯理性發展的曆史,通過分析理性在古代和現代所發生的變化,揭示齣人與自然關係由和諧走嚮衝突的思維方式根源。第六章主要討論文明與自然的關係。第七章主要討論現代科學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影響。第八章主要從自然與環境概念之間的差異入手,探討其中所反映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變化。第九章主要討論自然的拯救的問題。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無疑是突齣的,它對於後現代生態思想的梳理和批判,做得相當細緻到位。作者對福柯、德勒茲等哲學傢的相關論述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並巧妙地將這些理論工具應用於分析當下的環境治理睏境。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指齣理論局限性方麵的勇氣,他沒有盲目崇拜任何一種思潮,而是清晰地指齣瞭當前主流生態哲學在實踐層麵所遭遇的瓶頸。然而,我也注意到,這種深厚的理論根基,在某種程度上也使得部分章節的閱讀門檻略高。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消化那些復雜的術語和概念的辨析。如果能在解釋這些理論拐點時,輔以更多直觀的比喻或者簡化的模型,或許能讓這本書的受眾範圍更廣一些,讓更廣泛的社會群體能夠參與到這場關乎生存的討論中來。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倒是挺有哲理的,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現代社會的發展模式和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的題目似乎正擊中瞭我心裏的疑惑。尤其是“境域”這個詞,讓我聯想到我們身處的這個復雜交織的世界,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瞭一個特定的場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個宏大的背景下,具體闡述生態危機的。是側重於理論建構,還是會結閤大量的現實案例來分析?是探討技術進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還是更關注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轉變?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提齣一些獨到的見解,不僅僅是重復我們已經知道的環保常識,而是能深入挖掘危機背後的深層邏輯。畢竟,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問題,而要理解“現代性”和“生態危機”這兩個宏大概念的交匯點,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邏輯推演,更需要一種洞察力,能夠穿透現象看本質。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思維工具,讓我能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麵臨的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跨學科議題時的那種平衡感。它沒有完全偏嚮於自然科學的量化分析,也沒有完全沉溺於人文社科的抽象思辨,而是努力在兩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試圖構建一個整體性的框架,來解釋為什麼現代社會的發展軌跡必然會導嚮現有的生態睏境。比如,在討論“異化”概念與資源過度消耗之間的聯係時,作者的處理就非常到位,他沒有生硬地將兩者對等起來,而是展示瞭一種復雜的因果鏈條。這種處理方式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跳齣單一學科的視角,用一種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環境問題。這種整閤性的思維訓練,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當代復雜社會議題的人來說,都是極具價值的。它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係統性的失敗,而非僅僅是孤立的事件。
評分從閱讀的感官體驗來看,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是沉穩、深刻,像是在進行一場耐心的對話,而不是一場激烈的辯論。作者的語氣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學者的剋製,即使在描述那些令人心痛的生態破壞事實時,也從未流露齣過度的情緒化錶達,這一點非常難得。這種冷靜的敘述反而更有力量,因為它迫使讀者必須依靠自己的理性去感受問題的嚴重性,而不是被情感裹挾。我特彆喜歡最後幾章對未來可能性和行動方嚮的探討,雖然並未給齣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提齣瞭一些非常具有建設性的、著眼於社會製度和文化重塑的路徑建議。這些建議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基於前麵嚴謹的論證得齣的必然結論,這使得整本書的收尾顯得既有深度,又富有現實關懷,讓人讀完後不是陷入絕望,而是感到一種被賦予瞭責任和希望的復雜心境。
評分讀完初稿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敘事功力非常紮實,語言駕馭得當,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他似乎非常擅長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分析變得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他引入的那些曆史迴溯,將生態問題的根源追溯到啓濛運動以來的某些核心觀念上,這使得整個論述的層次感一下子提升瞭。比如,他談到“徵服自然”的心態是如何逐步演變成今天這種不可持續的生産方式,這種追根溯源的方法論非常令人信服。不過,我也有一個小小的遺憾,那就是在某些關鍵的轉摺點上,作者似乎過於依賴引用他人的觀點,而我更期待看到他自己更具批判性的、獨樹一幟的聲音能夠再響亮一些。畢竟,麵對如此重大的議題,一個成熟的學者應該能提煉齣屬於自己的、能夠經受住檢驗的核心論點。總體來說,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作品,但仍有激發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